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天文:尊崇创新的力量

时间:2024-05-20

程梦瑶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刘天文打造了“智慧城市、产业先行”的战略理念,以数据驱动、生态协作的方式独创“产城大数据(CityInSight)”的发展路径。

刘天文始终把创新精神作为创业路上的原动力,在成功创办软通动力16年后的今天,这份不竭的动力促使软通动力在大数据时代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刘天文打造了“智慧城市、产业先行”的战略理念,与此同时,软通动力以数据驱动、生态协作的方式独创了“产城大数据(CityInSight)”的发展路径。

目前,基于软通动力“产城大数据”强大的数据市场服务,拓展了城市大数据的数据边界,广泛地链接经济、社会、商业等主体,共同致力于城市大数据的应用。

2001年,刘天文创建软通动力,其目标是要打造一个能立足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IT服务商。

2000年以后,中国经历了软件外包服务业“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2001年成立的软通动力,最开始以咨询和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在“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中,它不是成立最早的,却是成长最快的。

海外知名院校留学背景,成功创建“亚商在线”后再创业,在刘天文的个人履历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兼具高级知识分子和成功企业家特质的决策人。

事实证明,在企业发展路径上,刘天文带领软通动力从传统软件外包服务商向智慧城市与产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商成功转型,在倡导“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思潮中,使得软通动力依托产业互联网的力量,开拓了产城大数据的创新路径。

数据是城市的财富

“数据一定是城市的财富。”软通动力集团副总裁杨旭青刚加入软通动力之时,他回忆道,这是刘天文经常跟他提及的一个观点,这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软通动力较早切入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中,其业务范围包括顶层设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环保节能、民生服务及基础设计等多个方向.

在杨旭青看来,软通动力早期帮助很多城市搭建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尽管大家谈论的都是孤岛效应、数据融合、数据集中化、数据开放与共享这些话题,但这些跟后来出现的大数据概念存在紧密的联系。天文总从旁指导,让大家去尝试做战略思维上的转型。”杨旭青谈到。

这些年来,软通动力陆续在全国100余个城市展开了“智慧城市”战略布局,并在50多个城市落地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刘天文发现,数据利用率低、数据资产转化率低、数据交易流通受限、数据安全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城市在走向智慧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他最初的愿景—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在刘天文的带领下,软通动力与华为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推出“城市云”平台,并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服务的统一入口。“城市云”平台不仅通过大数据中心把城市各个垂直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城市大数据洞察应用,并衍生出API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平台通过开放端口,聚合多种服务资源,让政府、企业、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在互联网时代,体验驱动、场景驱动和数据驱动是主流,因而软通动力的最新做法是,采取互联网模式,让各个城市先把‘城市云用起来,以便能对政务洞察、产业洞察和民生洞察有直观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大数据模拟技术,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中的交通、舆情、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提前预判和感受。”在一篇题为《用互联网模式打造智慧城市的“城市云”》的署名文章中,刘天云如是说。

这种做法,使得软通动力可以更加便捷地通過大数据及洞察服务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洞察服务、产业洞察服务和企业洞察服务,并通过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数据,更加深入地进行分析并提供服务,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快捷、有效的支撑。

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驱动

2010年12月,软通动力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以近2亿美元的上市募集资金创造了中国IT服务企业海外融资新高。与此同时,以软通动力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也正在初显规模,一整套覆盖政产学研、行业协会以及ISV集群、投融资机构的创新生态体系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4年9月,软通动力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之后,软通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发展创新业务,并抓住中国本土市场在IT服务、新技术应用、产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市场机遇,全力布局新兴产业,实现了新一轮的跨越式增长。

在软通动力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叶毓平看来,刘天文是一个极具战略性眼光的企业家。叶毓平2009年就加入了软通动力,在IT服务行业有超过25年的丰富经验。据叶毓平介绍,在刘天文的主导下,软通动力设有创新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

创新研究院主要负责业务创新和生态合作,实现创新业务输入,工程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产品与技术能力孵化,实现产品技术资源输入,以及10个联合研究所和30多个卓越中心等一系列创新研发组织,不断探索前沿技术与商业应用的无限可能。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搭建创新应用平台,通过制定优质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进而影响到城市转型、政务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叶毓平谈到。

叶毓平对于刘天文早期引导软通动力向智慧城市进军,以及在大数据热潮下以“产城大数据”为切入点的战略举措,十分认同。“追根溯源,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是通过促进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为人们打造美好的智生活。软通动力一直以‘智慧城市 产业先行为战略理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推动产业不断前行。”叶毓平说。

据叶毓平介绍,早在2007年,软通动力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城市”领域,并在2009年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佛山乐从的项目建设。如今,软通动力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战略布局。

在这些战略布局的背后,软通动力也为之构建了强大的支撑力量,比如软通大数据工程研究所,它的职责是解决大数据工作链中涉及的数据资产管理、基础组件提供、分析展现产品支持和数据应用等场景的技术研发与支撑,支持大数据在业务生态中从数据端到应用端的价值产出。

无论是叶毓平还是杨旭青,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都能让人明确地感受到,创新的力量之于软通动力,激发了企业巨大的发展潜能。自始至终,刘天文一直倡导的便是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构成了软通“两院”(创新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方向。

当前,软通动力正在通过前沿的创新科技技术来推动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系统,来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借助软通动力的种种解决方案,能协助解决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突发公共事件等面对的各类矛盾,从而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服务于城市的软通生态

“软通的生态永远是服务于城市的生态,我们的生态跟城市的生态可以划等号。在城市数据上面做东西,其实给城市带来了很多产业发展、产业转型等各种各样的契机。”杨旭青谈到。

在软通动力“产城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体系中,包括大数据基础服务、数据分析及展现、数据应用、数据市场等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大数据基础服务可以提供有关大数据技术平台、数据迁移、并行数据库、消息系统、搜索引擎、实时计算、实时数据库、网络爬虫等基础服务,该服务是所有城市大数据应用的底层基础。

数据分析及展现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可视化和交互性分析能力,将复杂的公式、计算、运维和开发过程简单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这样,既能满足固定场景的高效应用,又能满足与城市大数据的灵活、本地化、个性化的分析展现需求。

数据应用则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并整合外部数据应用组件和服务,集合大众的智慧提供面向城市各个方向的应用主题,包括语音识别、推荐引擎、画像分析、智能搜索等應用,从而实现应用共建、共享、共用和共收益的深度合作。

数据市场提供了有关个人主体、企业、事业、政府等多主体的属性、行为、记录、验证等服务,并通过云服务、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等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真正通过数据把城市决策、管理、监督、服务各个方面有效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软通动力“产城大数据”平台还提供了一系列大数据生态组建和产品,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相关产品和服务内容,为快速建设大数据平台提供了便捷。

推动“产城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激活发展潜力。这是软通创新生态的一大亮点。“大数据正在引发经济社会的变革,中国经济要前进,中国城市需要转型,而中国城镇化是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引领城市发展,建立大数据产业生态圈,通过大数据驱动城市智慧发展。”刘天文十分注重生态圈的建设。

在软通智慧生态体系里,有这样的陈述—以科研机构、高校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搭建创新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牵手国际知名合作伙伴,成立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研发力量,同时借助ISV集群,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生成。整个生态体系谋求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谋求需求与技术的对接,谋求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耦合;通过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技术双螺旋驱动,构建高效有利于创新业态涌现的生态体系。

“创新”二字自始至终贯穿在软通动力发展的内核之中,正如杨旭青所看到的软通和刘天文,尊崇创新的力量,用创新的方式带动软通业务的转化,这不仅仅是软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更是谦逊、平和、睿智的刘天文的人格魅力所在。

访谈实录

Q: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社

A: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天文

Q:如何通过大数据驱动城市智慧发展?

A:一是通过整合大数据,开放政务,打造服务型政府;精细化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促进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

二是构筑创新型城市,从民生着手,进行大数据全面洞察服务。在精准扶贫上,软通动力已经携手荆门等地重点推进大数据精准扶贫,明确扶助对象、特征,精准人群,区域分布、致贫原因及地方扶贫政策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构筑互联网+优势产业。

三是要重视大数据产业生态圈的建设,通过政企联手、跨界合作,集结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大数据价值实现。

Q: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城市云”?

A: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1.0阶段,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聚集,其中包括政务部门的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等。

在2.0阶段,是生产要素整合和垂直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站建设、政务应用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化等。

而目前我们正处在的3.0阶段,是通过安全体系建设和数据资源整合,来实现城市云计算、城市物联网和城市大数据发展。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势头不错,但在最新的阶段,我们还面临诸多新问题,比如城市数据碎片化,数据出现“孤岛现象”;数据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价值;数据资产化能力较低,交易流通容易受限;有数据安全漏洞,无统一权威平台;信息化项目运营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等。

这就需要通过全新的支撑平台,更加科学地规划与运营智慧城市。这样的平台,应该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洞察服务,以人为本,以创新为驱动,致力于打造面向政府、产业、民生的一站式服务。

这样的平台,我们称之为“城市云”,它通过整合城市数据资源,提供本地化的创新洞察应用服务,提升智慧城市的本地化持续运营能力,给城市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

简言之,这个平台应该成为城市服务的统一入口,把之前各个垂直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到一起,以统一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服务。

Q:如何看到改革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A:如果没有勇气去改革,将很难成功,软通动力在一个城市落地,最看重的是人才,因为人才能够带来持续发展动力,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能够最大程度让人民安居乐业,软通动力也在着力打造城市载体平台上的创新,通过众创,实现资源共享,众创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软通动力作为龙头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引领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Q:从创办软通动力到现在,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A: 创业之初,几十人以公司为家,艰苦奋斗。首次融资,软通引入资本结构,开始设立董事会,软通向正规化企业大步迈进。在美国上市,一如软通的“成人礼”,我们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成熟公司。

从美国下市,私有化成功,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软通大胆调整战略,开拓多个创新业务板块,牢牢把握市场先机。历经近三四年的布局与努力,软通在市场主要行业及城市中大有作为,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亦是软通的大机会。

软通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一直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动摇,才能使我们在每个关键的时间点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紧随客户需求,就能百战百胜。

时至今日,作为拥有四万多名成员的大企业,软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激活组织,让整个公司目标清晰,让全员有共同的使命。大家一起使劲,往同一个方向走,才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往不胜。

对于未来,我们的初心没有变,软通已经越来越接近目标,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规模,探寻“走出去”的道路,将软通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公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