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对民办院校播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4-05-20

方志向

1 播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有播主专业的高校已近500所,其中有400多所均为地方民办院校。如此大规模地专业设立,必然导致该专业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最终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就成了各大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教育司的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播音员、主持人在岗人数为22 600人[1]。到了2014年10月,在教育部公布的15个全国就业率低的专业中,“播主专业”赫然在列。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发出了严肃的声音——目前这项专业教育处于低水平盲目扩张的状况,总体规模已经是供大于求,今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遏制那种盲目办学的势头,认真审查各校办学、办专业的资质[2]。

除此之外,地方民办院校大规模开设该专业的热潮和批量式的招生政策也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教学秩序、质量,违背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众所周知,播主专业是一门精英式的专业门类,并不适合量产式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原则上,艺术类专业追求的是少而精的教学模式,达到的是极具个性化特征的人才培养目的。但是,地方院校无论是在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实验室建设方面,还是在小班授课、小组训练、一对一专业指导等方面均不具备较好的执行条件。这种毫无差异化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于是,从这样的模子里走出来的学生,即便曾经带着绚烂的职业梦想,憧憬着毕业之后在媒体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主持梦、主播梦的期愿,可是最终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早已泯然众人矣。

2 对当前民办院校播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3]。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作为培养未来媒体从业者的摇篮,高校的播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顺势改变自身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及时调整,才能顺利解开毕业生就业困局,打开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2.1 民办院校播主专业可尝试“明星化学员”的培养思路

融媒体时代,民办高校需要为播主专业打造“明星学员”的特征。凤凰卫视以“三名战略”为手段创建了自己的明星品牌,名主持有吴小莉及其代表栏目《小莉看世界》,名评论员有窦文涛及其代表栏目《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名记者有闾丘露薇及其为新闻界所称道的“三进阿富汗”和“唯一一位进入巴格达市区进行战地报道的华人女记者”。是他(她)们让大家养成了“每逢大事看凤凰”的观念意识。而在内地,许多成名已久的主持人,也频繁地出现在电视综艺节录制中。他们或是以“常驻嘉宾”的身份,或是扮演“评委、推荐人”的角色,贯穿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从中起到推动节目进程,把控节目节奏,营造娱乐氛围的作用。也进而巩固其品牌价值,刷新受众对他们的认识,借着综艺节目爆发式增长的东风,顺势开创了主持人明星化的潮流。

由此,地方民办院校也可参考这种“主持人明星化”的理念,尝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特色化的课程设置、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专业课程考核作品化呈现等形式,探索出一条关于打造民办院校播主专业“明星化学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当前互联网上广泛的平台资源,去努力打破民办院校播主专业社会知名度低,专业认可度低的困局。

纵然,制造主持人明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一项规范而系统的工程[6],但是发掘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学生个性特色,利用先进的信息交互技术来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明星学生”也是未来播主专业教学模式中应重点关注的部分。

2.2 融媒体视域下,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明确的方向定位

播主专业的大规模开设所造成的庞大的学生基数,必然会导致高校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从事媒体一线工作的主持人或播音员,甚至都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媒体从事相关工作,这一结果显而易见。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高校各自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培养就成为了播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去探究的方向。尤其是容纳了绝大多数播主专业学生的地方高校,一味去效仿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极端错误的。只有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所具备的灵活优势,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2.3 教学模式改革急需从理论研究进入到实际操作方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形成,媒介融合的时代到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滞后性、错位性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对在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后,发现部分有关“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文献均仅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在解决策略上并未形成具体、细致的思路,更没有制定具有全局观的教学模式体系和细致的实施步骤、教学细节把控等措施;有些高校教师在研究播音主持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时,虽然对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弊端有了较为详细且深刻的反思,但给予的解决方案,却过于单一,给人造成一种全局观不清、特色教学模式框架不明以及缺乏方法步骤的实施顺序等印象。

最后,笔者也看到了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论述如何进行播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章中,出现过一些涉及的全局规划和细节实施的研究,如“Z字形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探究”[7]。但是,该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只是对专业课程的分布重新进行先后排序,对每学期专业课时占比进行调整;效果考核的标准也比较单一,很难真正体现学生在通过“Z”字形教学模式学习后,其专业素养、业务水平是如何得以提高,且课程设置的分寸也不好拿捏。

3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在高校播音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乏对特色教学模式探究的声音,但最终形成切实可行并能有效推广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却十分匮乏。笔者所在的武汉晴川学院(原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自2011年正式招收第一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该专业进行艺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在2018年该专业申请并完成的“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建设及分级教学模式研究”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针对这一特色教学模式研究,笔者将持续围绕“播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具体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最终形成一套框架结构完整、实施步骤清晰、课程体系科学且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