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贫困资助工作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王雪婧

【摘要】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助系统可依据性数据较少、贫困证明存在舞弊空间、贫困生思想教育落后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出高校应充分和恰当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构建以人为本资助新方式,建立及时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提高高校贫困资助精准水平、实现高校贫困资助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资助工作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依靠高科技、借助大数据、创新学生资助模式,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系统可依据性数据较少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各学校间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系统获取的信息模板不统一,数据接口复杂,导致各高校难以实现共享统计数据。既浪费了开发维护成本,又制约了各高校间的互联互通,更阻碍了其他教育部门获取、利用这些数据。高校资助系统数据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资助精准度不高,影响资助的公平、公正。

(二)贫困情况认定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的贫困情况多是由学生本人从当地街道或村委会开具相应贫困证明,并加盖当地的资助或民政部门公章作为认定的基本证明材料,由学生带到学校让班级辅导员审核。因贫困证明材料主要由学生本人提供,且各地民政部门对贫困的评定标准概念模糊,使得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低。

(三)贫困生思想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资助工作在遵循“三公原则”的同时,贫困生的隐私很难得到保障,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心理负担。各高校大多由基层辅导员承担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的职能多,管理学生人数多,对贫困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部分的特殊学生身上。

二、基于“互联网+”提出精准资助对策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数据库系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学生资助报告,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强调“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或信息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确认学生身份、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生资助的‘精准度”。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全国贫困生数据库系统,由贫困生所在地的村委会或是街道负责录入,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证明图片(如居住条件等)以及录入人、經办人等地方相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上传到贫困生数据库系统中,做到有据可查,增强贫困生认定材料的真实性。

(二)完善认定机制,探究有效审核流程

贫困资助申请过程中,学生从提出申请到填写资料,从贷款审批到合同签订,从贷款发放到贷款回收,都通过网络平台在资助系统内操作,学生获得资助后可随时随地查看资助进度。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做到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监督功能,设立投诉、举报机制,将贫困资助情况审核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个开放的意见表达平台,学生可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三)创新贫困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心理较为敏感,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交互性、广泛性等特点,让“互联网+”成为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助推器。通过学院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宣扬感恩教育,弘扬诚信正能量;开展线上诚信主题活动,采用征文、演讲、视频创作等活动方式树立诚信感恩意识;创建网络心理咨询室,及时开展一对一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互联网的自由、共享、开放、快捷等特点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建立规范化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流程,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利用好“互联网+”思维开展贫困资助工作,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方式方法,消除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为高等教育顺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

“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2]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

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实践与探索,(2016)11-0021-04.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