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守新
摘 要 灾难报道因灾难的突发性、破坏性和冲击性而具有异常巨大的新闻价值,它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也是超常的。而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灾难新闻的报道从方法、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媒体融合;灾难新闻;变化和演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020-02
1 灾难新闻概念界定
“灾难”一词在当下之所以被这样用于日常用语中,我认为它往往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事情的不可预见性,强调了灾难的未知性、突然性,它绝对是意料之外的,这是发生前;第二次层是事情的发生往往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和损失,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和财产的毁灭,即灾难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财产丢失和人员伤亡,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发生后。这么说来就符合了新闻的特性,有了“灾难新闻”的说法。
刘海贵教授认为灾难新闻可以分为自然灾害报道和人文灾害报道两部分,认为“所谓灾害新闻,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这样界定了灾难新闻的范畴。
2 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当下学界对灾难报道逐步发生的已有转变有普遍认同的看法,大致以1978年、2002年和2008年为3个转折点,分为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这个期间的新闻媒体报道宗旨是“党本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年,为了政治因素,新闻媒体和党、政府是团结起来的,注重“宣传教化”意义,着力弘扬、提倡和宣传党的政策好,国家成就高,这个时期“灾难新闻”可以说得上是一块禁区。
第二个时期是从1978年到2002年,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信息”这个概念引入新闻媒体报道,使得新闻是传递信息的这个功能被摆上桌面,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回归灾难本身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时期新闻媒体逐渐从“党本位”过渡到“事本位”,从“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么一种思想中回归灾难本身,开始注重受众的知情权,注重灾情信息的时效性。
第三个时期是从2002年到至2008年,以“SARS非典事件”为一个标志性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非典事件曾因为信息公开迟缓、信息不透明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以及强烈的社会恐慌。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中央电视台开始公开国内SARS疫情的最新扩散情况与防范措施、防治情况,使得人民的生产、生活慢慢驶入正规。
第四个时期是从2008年到现今,也就是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分界点的灾难新闻报道新时期,这个时期传统媒体融合了新媒体的力量,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报道理念尤其凸显。地震災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全国各类媒体就及时出动,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争相对灾情进行广泛、全面的报道,在动作迅速之余还力争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同时融入了超长时间现场直播、央视记者不顾危险上前线采访,现场报道与政府救援指挥行动同步进行的过程,反映出了现在这个时期灾情报道的新变化:力求真实客观,从新闻媒体塑造出的“拟态环境”还原新闻和灾情最真实的面貌。
3 新媒体语境下呈现方式的转变
3.1 手机直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兴起、普及,继电视直播后,手机直播也日渐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重要的视频图像来源。
2016年6月的湖北暴雨灾害,腾讯视频专门成立了一个“拍客小组”,用来跟进拍摄、直播暴雨的灾情,在网络信号不受干预的情况下,“拍客小组”的成员始终处于灾情现场的第一线,弥补了电视媒体专业设备繁琐、赶赴现场不及时的空缺。但“拍客小组”的视频虽在及时性上略胜一筹,但因为其拍摄者和拍摄设备的不专业,包括画面的抖动,画质不清楚等问题都一并出现,所以在专业性上还有待改进。并且手机直播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传播模式,电视频道只能引用一小部分的视频资源,而难以形成宏观系统的报道。
3.2 无人机拍摄
仍然以2016年的“湖北暴雨”事件为例,相较于腾讯“拍客小组”的略显业余性,作为湖北省内最具权威地位的电视媒体湖北卫视,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长时间强降雨情况下,当即决定与湖北公共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推出“迎战强降雨”直播特别节目,节目中多次使用无人机拍摄视频画面,在拍摄的呈现方式上作为一个创新点广受人们关注。
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具有成像好、清晰度高、大比例尺、小面积和高现势性的优点,在灾情的拍摄中,无人机能够最大程度的弥补人工定点拍摄的不足,克服地势、场地的困难,拍摄出多角度、全方位并且高清的汛情场面,加之它的稳定性、安全性突出,转场非常方便容易。无人机的轻型化、智能化更是给拍摄带来了极大的人员财力节省,拍整体汛情和宏观图像时,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VR全景技术
在“湖北暴雨”灾害事件中,斐渥传媒制作的针对武汉实时汛情的VR全景直播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次全景的拍摄手段利用了无人机三小时不间断的航拍和地拍,使想要了解汛情的社会公众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渍水、雨情的实时情况。当下VR技术并没有被应用于电视新闻的报道,但我个人粗浅地认为VR是今后能够颠覆电视新闻行业的一个核心技术,尤其是对灾难性报道的应用。
VR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能的视角,VR的新闻产品使得记者不单单是新闻的报道者,不再隐身于文字和摄像机背后,而也成为新闻现场的一部分,用户通过VR收看到的新闻,甚至可以看到记者的视线看不到的角落,比记者能得到更多的信息。通过VR报道下的灾难新闻,则比直播来的更具震撼力,不仅高度还原灾难现场的真实性、客观性,更把社会公众模拟到了受灾前线,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关怀,更容易将以前被动接受的灾情信号转化成需要贡献一份力量的行动中去。
3.4 3D技术以及动画模拟技术
因为灾难事故的瞬时性、不可还原性造成的无法拍摄,同时有时也出于对记者人身安全的保护,为了能让受众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灾难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影响,电视媒体近年来广泛将3D制作以及动画模拟技术应用于灾难性的报道。
如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通过动画模拟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动车追尾整个过程,使观众能直观的感受到这一灾难的严重成果,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在2015年“天津港爆炸”这一事件报道中,同样也采用了动画模拟技术,用动画对天津港爆炸对人体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冲击力进行模拟,使整个事件的报道更加直观生动。
3.5 图解新闻
图解新闻的信息整合功能和可视化功能,为观众全面深入了解灾难情况提供便利。2013年凤凰卫视开办《图解新闻》板块,为观众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同时以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马航”事件的报道中,凤凰卫视通过对搜集整理公开的信息,以图解新闻的方式,梳理出了马航MH370客机时间线两处疑问。同时,央视新闻、凤凰卫视及其他地方媒体在对“天津爆炸”的相关报道中,也采用这样一种逻辑性与可视性兼备的报道方式。
4 结论
总体来看,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基本上研究着眼点大同小异,具有一定的重復性现象。而近年来新媒体兴起,对电视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的冲击作用不容小觑,其报道的各方面转变也十分显著,所以从整体上对此现象进行一个分析,对电视媒体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从报道理念、报道技术、报道渠道以及谣言净化的方式四个方面来论述电视媒体对于灾难性报道的转变,并通过多个
个例论证说明,探讨电视灾难新闻报道在新时期的 转变。
参考文献
[1]吕振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下的灾难新闻报道[D].上海:复旦大学,2014.
[2]黄妍,杨霞,郑海潮.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3]董天策,蔡慧.基于新媒体领域发展现状探究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4):9-13.
[4]林三芳.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8-154.
[5]郭亚萍.灾难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与精神的回归——以雅安地震电视直播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4(6):55-56.
[6]栾轶玫.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12):63-64.
[7]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2008:321-3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