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陈曦
摘 要 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其核心是文化,要突出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价值,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持久力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在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和引领潮流,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节目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文章主要研究讨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传播途径,以促进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电视媒体;文化类节目;创新;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036-0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点在于其文化性,但从广义上讲,电视节目都具有文化性,而狭义上文化类电视节目从形式上将与娱乐、综艺等其他节目进行了区分,如其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新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因此探讨和研究其创新传播途径对于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1 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状况与特点
1.1 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状况
近几年文化类电视节目从发展的状况看,有两点表现比较突出:即数量迅速增加,但比较相似;效应轰动较强可是品牌度较弱。
第一,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数量上猛烈增加,但大体上比较相似。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在类型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从2001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一文化类节目播出之后,就成为传统文化的标杆,并且被作为案例进行广泛的借鉴和参考,从此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节目和《百家讲坛》相比,在模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以说教为主,而是与体育竞技的理念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氛围,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节目传播的效果。在涌现出的文化类节目中也融入了一些情感和情怀元素,如《朗读者》《传承者》《一封家书》等,文化类节目在央视的引领下,各家卫视台也不断跟进,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其播出后的收视率也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繁荣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凸显了出来,很多节目在内容上大体相似,缺少足够的创新性与个性化特点,在感觉上呈现出跟风的现象。
第二,效应较为轰动,但品牌度比较弱。从目前看,文化类节目在设计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创新性,存在普遍的相似性,大多数节目中都比较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元素,这一现象不仅在地方卫视台的文化类节目中存在,在央视也同样存在。电视节目在策划时,通常由一个切入点出发,向与之相关的内容不断进行挖掘,由此就会使文化类节目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但这种效应只是短期的。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电视节目的投资主体不再是电视台本身,而是与企业共同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比如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都是由电视台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节目制作播出的,这种合作方式从资本运作角度讲也很合理,但是由于偏重于经济效益,可能会使已经建立的良好品牌形象急剧下跌,失去品牌吸引力。典型的案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在前两季还受到观众的热捧,但在第三季,观众的评价度明显下降。所以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就要从长远利益着想,扎稳根基,树立别具一格的品牌 效益。
1.2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从过去到现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其发展中不断改革,也体现出自身独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3方面。
一是从传统的理性到现在的感性,将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受众群体的情感抒发和心理感受上。
二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过不断创新与突破,由传统的单屏发展到现在的多屏,在新媒体环境下,主动争取话语权,实现了媒介跨越。
具体而言,第一,在传统传媒时代,因为知识资源在供与需方面没有达到平衡,电视节目为了达到较高的传输率,文化类节目就将说教作为主要传播形式,这就致使观众的体验度不高,往往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播出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本,人们就不再将电视作为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唯一媒介,这就导致电视媒体节目的收视率每况愈下,也使电视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文化类电视节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在模式上,由枯燥的理性化变为丰富的感性化,像《朗读者》《见字如面》节目都是以言外传情的传播方式尽量为观众营造一种温馨、动人的氛围,让观众进入到一个充满温暖的精神空间,从而与电视节目产生共鸣。
第二,在新媒體环境下,新媒体对于媒体间的相互融合更加重视,这也是对文化类电视节目影响的最大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将注意力从电视屏幕上渐渐脱离,继而转向开放式平台的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此也使传统的广告收益模式发生转变,逐渐过渡到创新领域,而创新领域的广告收益模式是以传播权作为主导,以此代替了传统广告的收益模式。同时要求文化类节目的价值也要不断提高,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开发出跨平台的传播媒介,由此吸引受众人群,提高其收视率。比如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就利用新技术开发出了App,观众可以通过相关功能进行互动,以此提高观众对节目的 粘性。
第三,从电视媒体层面讲,其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话语权的争斗实质上讲是属于回归。在新传媒时代,新媒体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失去话语权,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现和发展,使观众又将目光聚焦回传统媒体,比如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通过董卿的“开场白”就将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出来,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要挖掘并充分展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话语权争斗方面,要主动出击。
2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传播途径
2.1 将视野扩宽到国际,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从国际上看,在交流与合作中,其中的文化交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西方中华文化爱好者,东方文化具有同源性,因此也深受许多亚洲国家的青睐。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所能引起国外受众群体的共鸣之处在于其人文情怀,还有所传播的语言、意境、音韻之美,因此,文化类节目要将视野向国际扩宽,从两方面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一要重视跨文化表现力,在文化类节目中,要尽量展示外籍嘉宾的身份、外国的文化作品、在国外进行拍摄时的场地等,将这些国际元素充分体现。二要充分利用国外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我国文化类节目,展现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如通过Instagram社交应用和Facebook自媒体账号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品牌轻传播,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我国文化自信力。
2.2 挖掘青年亚文化特质,吸引青年受众
青年亚文化不仅对西方青年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着我国的年轻人。这种文化中既有消极的成分,如厌世、颓废,也有积极的元素,如轻松、自由、愉悦,很容易获得年轻人的认可,也与新媒体传播语境相吻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自由开放、去权威化、去中心化,而文化类节目需要吸取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精髓,以此获得创作源泉,因此,在文化类节目制作和传播中,要充分挖掘青年亚文化特质,并在传播中主动迎合青年人的心理,引导青年人受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树立并维护文化类节目良好品牌形象。
2.3 巧用移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属于心理学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书画等运用“移情”可达到言志抒情、画外传音之目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巧妙地运用移情,可使其艺术感染力增强,美学价值得以提高。同时,利用这种创新传播途径,可弥补人们“快餐式”文化消费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引起人们自觉转发,实现文化类节目几何级的传播效应。
3 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定地发展,就要改变发展策略,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既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能达到传播价值导向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无可替代性充分体现,提高我国文化自 信力。
参考文献
[1]高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14):106-107.
[2]王晓东.探讨新媒体形式下的电视节目形态创新[J].高考,2017(36).
[3]李翠莲.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