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赵琳玉
摘 要 本文梳理了“沉浸传播”以及“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的相关知识,以“弹幕”为研究对象,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探究和佐证“弹幕”是“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的一个表现形式,证明“弹幕”是沉浸传播过程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以及将对今后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变革和冲击。
关键词 沉浸传播;IC立体螺旋图;弹幕;bilibili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7-0007-02
“沉浸传播”是我国学者李沁博士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一个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而“弹幕”作为受众的一种“反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反馈和互动模式,进一步消解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弥补了信息反馈的延宕性。这契合沉浸传播所提出的“IC立体螺旋图”传播模式。
1 沉浸传播过程IC立体螺旋图
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是对沉浸传播所具有的独特过程进行的描述。沉浸传播具体的传播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不停地定位并且螺旋立体上升的过程,如图1。
在IC立体螺旋图中,传播的过程为:“定位——传播——反馈——再定位——再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信息不断地得到收集,不断地调整传播内容。同时,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圈。这个上升的过程就是人与媒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反应。
2 無限旋转上升的“弹幕”
“弹幕”从发布、传播、反馈、再次传播充分验证了该传播模式。在此,笔者选择上海彩虹合唱团2016年7月27日10:07分发布在bilibili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为例。《感觉身体被掏空》一经推出火速在bilibili和AcFun等视频网站以及新浪微博上强势占据话题度,其热度持续近一月。受众不仅仅观看、转载,在B站上弹幕更是多达1.4万条。所以其作为一个“青年亚文化”的高潮狂欢具有案例的典型性。
2.1 定位
定位主要指的是“受众为先”,也就是沉浸传播的特征中所讲到的“传播以人为中心”。上海彩虹合唱团将此视频投放到B站是对其受众的第一层定位。B站其自身的受众就是对“解构”高度热衷的群体。故而,对于这种颠覆传统的“美声+仪式感+吐槽”的形式,B站的受众定位十分精确;其次,这种定位是一种个性化的定制,具有较强的信息针对性。弹幕的即时评论特征,使受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感。同时,弹幕有字数限制,这让弹幕的内容多是碎片化的,也就是针对视频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点发出的,也就是说弹幕评论大多都是细小的、具时的,并且是观众的即时感受。B站作为最先推出弹幕功能的网站,其受众习惯并且高度依赖此类传播模式,故而,选择投放在该平台在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中是第一个层级的“定位”。
2.2 传播
如上文中所提及弹幕是分层的,分为“核心信源”与“递增信源”。“核心信源”指的是原视频本身,没有附加任何一条弹幕。他弹幕视频传播的最基本内容。螺旋图中,第一次传播的过程中所传播的就是原视频本身的这个“核心信源”,其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来获得受众的关注。该视频发布至今已累计点击量290.9万,弹幕条数1.4万。这290.9万就是“核心信源”所传播收获到的第一批受众,是信息的第一次传播。
2.3 反馈
作为新式的网络视频反馈模式,它是对传统的一种补充,并且其在此层度上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反馈渠道,即发表弹幕,其是一种极致的及时反馈系统。如此,受众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样的“即时反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得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上文中所提到的“递增信源”指的是受众发表的内容,也就是弹幕,经过信息的流转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接收者而言称为信源,而且这种信源是通过弹幕的不断增加而扩充的。也可以说,弹幕就是“递增信源”。然而在视频中的1.4万条弹幕并不都是第一次反馈所得到的“递增信源”,而是1.4万条弹幕中,除了第一条以外,每一条都是上一条的“递增信源”,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也是就是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的态势。
2.4 再定位
由于弹幕是一种“递增信源”,它其实是对“核心信源”的一种延伸,而第二层弹幕的出现是受众对第一层“核心信源”定位后发出的“再定位”,按照时间的顺序,每一个递增信源都是一个再定位的信源。故而,在第一层弹幕发出之后,这些弹幕又对受众进行二次定位,即“再定位”。该层定位是无意识地,基于受众的兴趣以及个人经验来定位的。
2.5 再传播
在“再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内容通过“递增信源”的不断注入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并且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信息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扩大。
2.6 再反馈
受众根据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弹幕可以再一次进行直播式的信息反馈,也就是发表弹幕这一行为。受众会综合自己经历、体验、认知等来接受信息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解读,进而将这些所有的思索通过弹幕这样的一种形式注入到已有的信息场之中。故而,这些弹幕便与核心信源以及不同的弹幕层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经过一次传播后的弹幕不再是核心信源本身,而是经由受众所创作(发表弹幕)后的二次创作(核心信源该次弹幕)。下一步,这一二次弹幕又会开始也将颠覆其本来的定位,进入新的传播过程。他们所发布的弹幕会作为“信源”进入整个视频所产生的信息场,最终成为他的内容。每条弹幕的输入和发表都揭示着受众对核心信源所进行的创作,对弹幕的不断更新,以致出现“三次信源”“次信源”。同时,不断更新的弹幕会继续向受众进行传播,开始全新的传与受的过程。整个过程螺旋上升,呈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态势。
通过以上6个传播的过程可知,弹幕的传播模式本质上是无限循环更新的。传播内容会随着信源的输入而无限扩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扩充是围绕的始终是“核心信源”。从本质上讲是对它的补充与增添。此模式使得弹幕在多次的传播中发生内容的变化,它所传播的再也不是大量复制的信息,而是经过受众创作的去中心化的内容。
3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以B站的典型案例为缺口,通过对其“弹幕”传播过程的研究,证明其符合沉浸传播所提出的IC立体螺旋模式图。信息在沉浸传播所引领的“第三媒介时代”呈现螺旋上升、递增向前的趋势,并且信息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激增到7.3亿人次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避无可避的日常生活。沉浸传播过程模式IC立体螺旋图作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模式,引发对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思考。未来,借由该传播模式图,我们可以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成倍提高和扩大,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受众的习惯和倾向,同时在信息的定位、传播和反馈中将更加清晰和精准。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丁文凤,胡天圆.沉浸传播——处处是中心 无处是边缘[M].新闻爱好者,2015(1):5-8.
[2]李沁.沉浸传播[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3.
[3]张平,苗杰,胡铮,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5):1-6.
[4]石磊.新媒体概论[M].1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5.
[5]王慧.“弹幕视频”的传播模式及其问题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