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朱梦迪
摘 要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湘西时提出,后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推动落地,多部门联合制定细则,使“精准扶贫”成为国家的一项政策。自政策提出以来,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摆脱贫困。纪录片《中国力量》选取政策落实以来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脱贫工作进行拍摄,文章对该片进行主旨内容和影像分析,并以此对涉农纪录片进行价值考量,意在探索如何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产业扶贫”背景下的人物故事;如何让涉农节目获得更多的关注,以期为涉农节目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精准扶贫;涉农纪录片;《中国力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7-0029-03
1 《中国力量》简介
《中国力量》是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精心打造的“精准扶贫”纪录片,以当下脱贫攻坚热潮为背景,以全国各地脱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为重点塑造对象,通过鲜活的事例和丰富的视听呈现手段为观众展现脱贫攻坚之路的不易。
《中国力量》共计64分24秒,通过三集播出,分别为《百合女人》——苦脊之地绽放的别样年华;《翻过那座山》——看“悬崖村”的痛与变和《三个男人一个梦》,于2017年12月在CCTV-7“科技苑”栏目播出。60多分钟的纪录片,体现了电视人对农村和精准扶贫现实的关注。摄制组走访了山西、四川、广西、宁夏、湖北等省,通过6个月的跟拍,记录贫困户的生活梦想、脱贫渴望,让贫困户“被看见、被认可、被扶持”,汇聚起战胜贫困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力量》定位于“产业扶贫”的主题,通过产业扶贫在实际推进中,因地制宜产生的不同扶贫模式,展现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变化,围绕“三农问题”表现农民生活的“原生状态”。影像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真实反映农民的生活现状,展现出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喜怒哀乐,揭示了在精准扶贫大环境下农民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加深社会对脱贫工作的了解。
2 《中国力量》影像分析
2.1 主旨内容:呼应时代主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文指出“2017年,中国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力量》定位于“关注贫困百姓起伏命运,讲述产业精准扶贫故事”这一主题,通过产业扶贫在实际推进中,因地制宜产生的不同扶贫模式,讲述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脱贫案例。从中央到地方,已然进入到了脱贫开发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该片选取产业扶贫这个扶贫攻坚的重头戏,呼应时代主题,迎合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脱贫攻坚战。脱贫工作是契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一项伟大事业,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十九大精神的提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脱贫攻坚这一场重要的战役定会打好。
2.2 叙事技巧:讲好“三农”故事
2.2.1 叙事题材:呈现典型案例
《中国力量》共三集,每集选取2~3个经典案例,从当地政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村民脱贫意识的觉醒、各级政府发力精准扶贫脱贫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展示产业扶贫有哪些新模式、新经验,展现不同扶贫模式下的人物命运和时代变化。第一集重点围绕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包家山村43岁的村民申韦娟展开,生病不能劳作的丈夫、两个上学的孩子,一个瘦弱的女子要承担30亩地的耕种。镜头从白露时节凌晨4点开始劳作的申韦娟讲起,到后山上的百合因雨水过多还没有人来采购再到第一次采购商议价失败,最后村里成立“百合种植合作社”帮助申韦娟贩卖百合。一个完整的故事历时之久可想而知,摄制组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力求展现最真实的事件进展和人物神态,让受众看到脱贫攻坚一线贫困地区的劳动人民如何走出阴霾看到希望。
2.2.2 叙事角度:以小见大,微言大义
《中国力量》聚焦于“三农”问题的现状,将镜头对准普通的人和事,将个人经历与时代相结合,力图以小见大,体现微言大义。第二集中四川省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莫色拉博全家只有三亩地,每年只能收获3 000斤土豆和2 500斤苞谷,年收入仅有四五千元。镜头通过展现拉博一家午饭只有土豆折射出经济困难程度,反映四川大凉山悬崖村贫困程度高。广西龙胜县大寨村通过展现村民潘桂芬家因当地利用梯田农业特色而开展起来的农家乐增收案例,反映出大寨村的村民已经变成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这些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让受众走进影片讲述的世界,让人脱贫攻坚之不易与既得的成就。
2.2.3 叙事模式:故事性完整展现
《中国力量》是以旁观者的立场真实客观地记录各地发生的人和事,推崇故事性的叙述方式,通过事实的再现和悬念的设置展现戏剧性和逻辑性,在起承转合的故事中传达创作者的意图。第三集中湖北省罗田县28岁的贺根放弃大学任教的机会回乡创业养牛,进而展现他从不被家人理解到发起罗田大别山黄牛产业精准扶贫工程项目,再到资金链紧张的尴尬境遇,最后在政府扶持下获得300万元投资,他用这笔钱带领百姓趟出了产业致富路。这样完整的故事性展现,生动而有层次,表现脱贫致富的艰难和不易,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
2.3 视听语言:体现专业水准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主要艺术手段,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它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信息。
2.3.1 镜头语言的感染力
镜头是展现故事发展的“传声筒”,是构成纪录片最主要的要素。如果将视听语音比作一把剑,那么镜头语言就是剑柄,想舞好一把剑,剑柄是基础,它是剑身的载体。纪录片的画面镜头给受众讲述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还原真实的事件经过,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受众代以故事情景,构造感情基础。根据景距和视角的不同,镜头可大致分为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全景镜头展现范围大,涵盖内容多,能真实还原故事的背景环境,能够让受众产生身臨其境的感觉。《中国力量》中大量全景镜头展现了贫困村通过产业扶贫迎来新面貌的画面,例如在第二集当中悬崖村通过开发特色旅游让全村逐渐摆脱贫困,全景镜头展现出山底开通通往山顶的货运索道、悬崖村开办第一所幼儿园,这些变化通过大范围的画面突出乡村脱贫所焕发的新面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正如绘画艺术中所讲求的“远取其势,近取其神”,全景镜头虽未对人物神态予以详实写照,然能通过画面的拼接表现人物的情绪,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特写镜头一般展现局部的画面,在纪录片中通常用来展现人物内在的细腻情感和外在的神色动作,镜头捕捉微小细致的画面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具有强调和加重的含义。例如第一集中43岁的申韦娟凌晨四点开始一天的劳作,镜头停留在她们家的钟表上;在田野地头讲述丈夫的病情时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但是她说“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她布满老茧的双手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负担;一年的辛苦换来了七万多块的收入,申韦娟自言自语到如何精打细算支撑起家庭。这些特写镜头一方面让受众看到一个女人的坚韧和不易,另一方面展现中国农民的朴实,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全景和特写的有机结合,使画面既不因过分宏大而显空洞,又不会因过分细腻而显繁琐,由远及近,视觉上的切换,得以更好切入观众内心。
2.3.2 音乐音响的表现力
如果镜头语言是剑柄,那么音乐音响就是剑身,剑身是剑的核心。声音元素在纪录片中有着很大的表现空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同期声记录现场的声音,真实灵动的讲述画面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中国力量》中有大量的同期声,如村民与采购商的对话、园艺师的田间培训课等,这些同期声立体的表现出“农业、农村、农民”生动鲜活的故事。自然声指除了人声之外的风声、鸟声等,《中国力量》第二集中阿土列尔村放假的孩子要攀登4公里的悬崖回家,途中会有13处峭壁,伴随着呼啸的风声和山谷间的鸟鸣,不由让人对孩子的安全感到担心。画外音更多的是创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呈现的一种主观认识,在这部纪录片中,画外音对一些地區的生态历史、人物背景、情节升华做了必要的解说。第三集最后的情节升华中,“山川江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点滴改变,老夏的自强不息、贺根的积极带动、孙国宏的坚韧不拔,汇聚成推动中国扶贫事业的宏大力量。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践行着国家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宏伟誓愿,是人类史上温暖的一页。”有力的解说词不仅总结了各地脱贫攻坚的变化,也体现正是这些人的带动才使得“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2.3.3 视觉色彩的渲染力
色彩给人以视觉的感官刺激,能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它的存在,相当于为由镜头语言和音乐音响所组成的剑开刃,剑锋所过,攻无不克。《中国力量》是一部涉农纪录片,表现“产业扶贫”的人物故事,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案例,因而大量的暖色基调展现出贫困县丰收的喜悦,例如包家山村金黄色的稻田、大寨村的红瑶晒衣节,借此让观众已然蓄起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与影片表达的感情引起共鸣。另外,生机勃勃的绿色贯穿全片,绿色的梯田、树木,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效果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贫困百姓享受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存在事态发展的不可知性,作者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就好比他的剑术,若能让镜头语言、音乐音响和视觉色彩三者有机结合,也就会让纪录片这把“剑”更锋利,也更加的游刃有余,从而达到“坚可劈磐石,柔可断碧波”之不败之地。
3 涉农纪录片思考
《中国力量》短小精湛,对该片的影像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涉农纪录片进行更全面的价值思考。综合来看,以《中国力量》为代表的涉农纪录片以及专题类农业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涉农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这个特殊现象和群体,体现了电视人的社会责任和媒体担当。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在回顾过去5年以来的工作时肯定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但不代表“精准扶贫”这项历史重任已经完成,仍旧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电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手段,拍摄的纪录片承担着关注“三农”、报道“三农”的重任。
涉农记录片对政策在农村中的传播与执行进行了生动的影像呈现,为发展的农村建立了影像档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取消农村的各种税费,到农民购买的多种补贴;从农业科技的推广,到农业产业的建设;从美丽乡村的发展规划,到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对农政策体现的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思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力量》体现的是扶贫政策的传播、执行以及具体的实践。纪录片表达的故事都是鲜活的案例,在人物、时间、场域和事件上具有清晰可辨的档案价值。因此《中国力量》也是对近几年来发展中的农村“立此存照”,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修榕,刘行其.电视纪录片中农民形象的真相与想象[J].新闻爱好者,2014(8):9-14.
[2]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31):118-123.
[3]张彪.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6(12):75-7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