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

时间:2024-05-20

陈勇

摘 要 科技新闻时常被称为新闻中的“阳春白雪”,属于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的中间门类,往往因为其重要性或趣味性而见诸于报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科技新闻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科技发展的见证,因此,科技新闻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以及媒体对科技新闻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受到诟病,甚至大量产业领域的科技新闻因此得不到重点对待,进一步削弱了此类新闻的受众广度。

关键词 科技新闻;翻译;传播效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03-02

科技新闻是信息发布单位和媒体都犯愁的一个新闻门类,发布单位担心记者理解不到位而造成新闻失实,甚至被严重夸大;而媒体单位则认为大部分科技新闻缺乏阅读吸引力,或者稿件解释不够清晰,容易让读者一头雾水。科技新闻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已经引发出不少矛盾,个别科研机构受到媒体从业人员的“错稿”影响,不得不接连出面辟谣,甚至开设自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科技信息。科技新闻所面临的窘境,可以从《科技日报》发布的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上略窥一斑。

1 十大科技新闻都是高端领域

《科技日报》发布的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显示,这10条新闻分别是: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探索一号”首次万米深渊科考;中国发射多颗先进科学卫星;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FAST望远镜启用;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神威?太湖之光”两度摘得世界超算冠军。

从所处领域来看,除了“战略纲要”属于行政发布领域,其他新闻都属于高科技领域,平时并不在读者的关注范围之内,即便是阅读,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来理解新闻的内涵意义,因此在传播上受限制很多。从花费投入上来看,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大项目,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个天文数字。从发展纵深上来看,十大科技新闻所代表的事件,都是尖端科技对未来的储备,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读者们很难迅速理解。对读者来说,十大科技新闻的标题和导语看完后,仍旧是一头雾水。当然,《科技日报》评选出的10条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代表和缩影,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也代表了国内对科技新闻“阳春白雪”的印象,普通读者距离能够看得懂的科技新闻,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2 科技新闻为何不够亲民

过分的追求科技新闻的“高大上”,让媒体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科技新闻的含金量就是成果背后的资金投入、效益和社会价值,而在判斷这些要素的时候,又因为自身科学素养不够或眼光不够长远,而陷入了误区。比如青岛大学研究海藻布料,在新闻发布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没有足够重视这篇新闻,甚至在评价中被认为“不缺布料”“海藻做布料是科技浪费”等。要知道任何产业化的形成,早期都要有较大的投入,随着应用范围增加和成本降低,效率才会得到提升。海藻作为容易大量获取的资源,生产效率高于种植和养殖业,可循环性高于石油,至少在织布行业有巨大的前景。然而这项国家投资数百万元的项目获得成果后,却在新闻发布中几乎折戟沉沙,原因仅仅是因为海藻和布料的毫不起眼。

科技新闻不够亲民,是新闻媒体追逐噱头的后果,也是从业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的表现。所谓科技新闻,是指在研究、技术和医学领域中,不以客观事件为依托的新闻,核心是科技成果或技术突破,新闻点在于“科技”本身。它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枯燥、难以反映新闻的发展过程。因此,语言表述中不能像事件新闻充满动态感,也不能充斥过多的对白和讲述,而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翻译”,目的是让读者带着兴趣去阅读和探索。然而,非行业性媒体在这方面做的还不足,并未实现科技新闻的良好表达。

3 用好比喻让科技新闻更亲切

高科技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源于其高深的专业性,尤其是专业名词,让读者迅速产生距离感,失去了阅读兴趣。因此,做好专业词汇的翻译,是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青岛作为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很多报纸都会报道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各类研发团队的创新故事,最近媒体报道了转向架研发团队。那么“转向架”是什么?对读者来说十分陌生,但如果说是动车组的轮子,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可这种表述又明显错误。因此,稿件将转向架比喻为动车组的腿和脚,是动车组的行走部位,含金量远高于老式火车的轮子。

科技新闻要具有通俗性,恰当的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科技本身到底是什么,让复杂的科学变得浅显易懂。如果单纯地转述科学家的专业名词,那么这篇科技新闻就是不成功的。以《科学时报》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FAST望远镜启用”为例,“FAST”的功能不得不用专业词汇来表述,但望远镜的名称需要翻译,《中国日报》将其称为“超级天眼”,一下子将它的身份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尽管新闻内容上依然有晦涩难懂的部分,这是这篇科技新闻的本身属性,但从传播的效率来看,“超级天眼”的说法成了FAST望远镜的别名,也受到官方的认可。

4 科技新闻应科研与产业并重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的发布,对科技新闻界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否能在重要科技事件中扮演报道者的角色,也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生涯的一种衡量标准。不可否认,十大科技新闻都有足够的分量和巅峰的高度,但却有失偏颇。科技新闻不能只看科研领域的分量与高度,还要考虑民生受众、产业发展和未来前景,入选的新闻事件中仅有一项涉及到应用领域,还居于末位,另外还有一项是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惋惜的是,没有产业领域的任何一条科技新闻入选,但并非产业领域没有值得入选的新闻。

以中国中车集团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为例,这项科技成果于2016年实现上线运营,科研成果终于成型,并完成了线路试验。在科技领域,是一件分量十足的大新闻,在产业领域,高铁装备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笔者认为,科技新闻的发展和研究探索,首先,要实现自上而下对产业科技新闻的重视,不能因为涉及到企业便束手束脚,认为这类官方评定让企业入选会增加商业色彩,事实上读者除了围观“高大上”的科技新闻,也更关注身边可应用的科技新闻事件,实现民生上的贴近。

其次,写好科技新闻,不仅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求科研人员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科技新闻的创作,是一门“翻译”的学问,良好的表达配合优质的理解,才能将晦涩的科技新闻时间,转化成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好故事。

再次,科技新闻的创作,不仅要围绕科技本身,还要讲好故事,把科研过程中转折性的细节传递出来,要让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共同成为新闻主角,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实现科技新闻更高的传播效率。

最后,不同类型的媒体传播平台,应该将科研类和产业类的科技新闻相提并论,根据新闻的核心要素来判断其分量,而不是依靠发布主题和领域判断其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博.科技日报2016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N].科技日报,2016-12-28(1).

[2]吴帅.科技新闻报道现状与文献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2017(6):17-18.

[3]赵娜.从《奇葩说》谈语言类真人秀的创新[J].电视指南,2017(4):86.

[4] 于顺.传媒融合的“办报”思路探究[J],科技传播,2015(16):144.

[5]周传虎、谢锡文.精确新闻的“新闻精确性”[J].青年记者,2013(20):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