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侯米兰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航天科普的发展建议
侯米兰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根据我国航天技术和航天科普的发展现状,以美国NASA航天任务的科普考虑为参考,针对我国航天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提出未来航天任务设计在航天科普领域应开展的工作,为航天科技任务和科普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 航天任务;航天科普;建议
航天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天技术主要包括运载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其中航天器技术由于受到飞行任务和探测目标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并且探测目标与成果直接与其相关,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每一项航天任务的核心技术,一直是航天科技人员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航天科学技术的进步,航天科普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重视。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的稳步推进与实施,在新闻媒体一次次高频度的曝光下,高端的航天技术逐渐走下了神坛,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情怀,展示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忱。可以说媒体的曝光是航天科普的初级阶段,让我国的航天科普从无到有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州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生动地向全国青少年介绍和演示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其中包括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物理实验,成为了我国的太空授课的第一人[1],为航天科普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虽然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让航天科普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受到任务特殊性的影响,这种授课很可能是昙花一现,不能达到持续一贯的效果。与美欧等航天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天科普大都还停留在媒体报道这个初级阶段,科普的效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我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把科普界定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2]。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媒体广泛宣传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航天任务的科普考虑,即加强科普在航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采用多种形式让民众参与航天活动,获取与航天相关的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与爱好,利用航天任务所特有的巨大影响力在科普领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开放并公布全面航天影像产品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的参与空间探索,NASA一直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精美的航天图片。美国宇航局成立50多年以来,在“水星”、“双子星”载人航天任务、“阿波罗”登月任务、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等诸多太空项目中积累的大量影像以及视频、音频、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全球的教育者和传播者都可以通过其网站免费下载使用。因为NASA认为这些影像是来自纳税人的贡献,公众及媒体有理由使用和传播[3]。
而对于我国嫦娥工程,也在航天影像产品免费公布方面开展着积极的尝试。嫦娥一号和二号获取并公布的全月面图像、嫦娥二号拓展任务的图塔蒂斯小行星图像、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面的图像和互拍的图像、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地月合影图像均是一种积极地对航天科普的积极尝试和探索,也是我国航天任务设计从仅仅完成自身任务目标逐渐过渡到兼顾展示与科普要求的一种转变,也是向NASA先进理念靠近的一种积极尝试。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嫦娥一号和二号公布的全月图像与LRO探测器所公布的全月图像无论从公开度还是从数据内容上还有很大差距,所公布的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尚无专业的团队和媒体平台对既往任务获取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和展示。
因此,对于未来我国航天任务,在航天影像产品公布方面应该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在航天任务中为科普“主动”获取图像。在未来的航天任务中,在不影像主任务的同时,专门安排一些拍照环节,获得更多有新意、视角独特且科普效果好的航天影像资料,将影像资料的公布由“要我公布”转变为“我要公布”。
其次,获取的影像资料公布要更加“透明”。如果航天爱好者想研究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从网站免费下载到LRO的原始图像数据进行研究,而想从网络直接获得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显然就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开发相应的工具和网站,打通这层壁垒,让航天科学数据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
最后,要建立专业的数字影像数据库,对过往任务的影像产品进行管理和发布。要学习美国NASA网站的先进经验,建立专业的航天任务数字影像网络平台,由国家相关部门持续稳定地投入资金,引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先进技术,努力成为既往航天任务和未来航天任务数字影像的唯一权威发布机构,大幅度扩大航天影像产品传播的范围,提升其影响力。
2.2提高民众在航天任务设计中的参与度
2015年7月14日,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s)探测号飞掠冥王星,为世人所振奋。除了紧锣密鼓的观测外,探测器上还搭载着一个神秘的载荷,这就是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博的骨灰。美国宇航局以此纪念这位冥王星的发现者。除了克莱德·汤博骨灰外,“新地平线”号上的搭载物品还包括:一枚写着“冥王星还未探索”1991年的美国邮票、一个刻有数十万人名字和“新地平线”号任务小组成员的照片资料的光盘、美国国旗,以及代表私人资助探测器制造的标志等在内的各种物品[4]。可以说所搭载物品无论是种类和寓意都相当丰富。
NASA可能是最热衷于将民众的私人物品送上太空的航天局了,因为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太空探索任务也是NASA一项长久的传统。从1997年起,包括航天飞机任务、 “卡西尼”(Cassini)号探测器、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器、开普勒望远镜、旅行者1号(Voyager I)等飞行任务均搭载了学生和人们签名进行了飞行,在美国航天飞机的最后两次任务中,NASA还举行了一次公众可将自己的照片送上太空轨道“在太空露脸”活动。“奋进”号航天飞机是美国航天飞机中首架以公开征名竞赛的方式由美国的中小学生命名的航天飞机;美国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火星车的名字就来自于6年级华裔小学生马天琪[3];欧空局也开展了在全球范围内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着陆点命名的活动。
我国的航天任务在科普搭载方面也开始进行尝试。嫦娥一号搭载了30首我国的乐曲;神州六号搭载了包括书画、邮票、国旗等大量物品;嫦娥三号开展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并最终获名“玉兔号”。
但与NASA相比,我国航天任务在搭载项目的设计上还相对单一,尚没有万众签名的相关项目;搭载内容涉及的范围还较窄,仅局限在国内,并未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工作;可供命名的探测器还较少,目前仅“玉兔”巡视器一个。
首先,要在航天科普项目的设计要有创新性。目前我国的航天科普项目的设计大都由航天科技人员负责,由于精力、角度和观点等原因,不免造成科普项目存在创新性不强,搭载纪念品等常规做法缺乏新意的问题。所以,要在未来的航天任务中,设置若干由民众设计的航天科普项目,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通过互联网全面征集好想法、好点子,将科普任务的设计权真正交给大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民众的“万众创新”的热情,使得科普的影像和效果大大提升。
其次,要建立专业的航天科普团队。对于我国未来的航天任务,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展示度高的任务,要在任务设计初期需要专门配备一个负责科普的团队,负责思考、设计、管理、协调科普项目在航天任务设计中各个环节,将科普工作在航天任务设计中“常态化”。
最后,要将航天科普变为航天任务研制要求的一部分。由国防科工局为代表的用户单位对航天任务设计提出明确的科普项目,并体现在研制总要求和各个系统的任务书中,这样可以有效地从顶层提高各个研制单位对科普项目考虑的优先级。
2.3利用新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的科普宣传
“愤怒的小鸟”是一款经典的游戏,目前美国宇航局将“愤怒的小鸟”变成新的宣传工具,让公众了解更多关于小行星探索的庞大的计划。通过卡通游戏的方法展示美国宇航局执行数个深空任务,其中包括了“猎户座”多用途飞船,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黎明探测器等,可使公众了解到更多关于美国宇航局深空计划的实施,以及这些任务将执行哪些探索内容。美国宇航局联手“愤怒的小鸟”,让未来的航天计划被公众所熟知,甚至可影响全球数百万人[5]。
目前我国航天的科普还处于科技馆的展示、航天专家办讲座、航天员与中小学生互动等初级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科普方式作为重要的组成方式虽然不能被取代,但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它们对科普知识的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持续效果可能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了。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的航天科普也要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努力做到跨越式发展。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将航天科普网络化,建立长效可靠的互联网航天科普馆。在这方面,NASA的官方网站应该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实例。我们要深入研究NASA官方网站的设计模式,以手机移动端为切入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航天科普博物馆,借助我国手机移动端的庞大受众群体,开发相应的iOS和Andriod应用程序,达到事半功倍的赶超效果。
其次,要将最新的传播媒质与航天科普相结合,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动画片、手机游戏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媒体传播形式。我们要在未来重大的航天任务中,开展立体的宣传模式,委托相应的单位开发与航天任务相切合的动画片、宣传片、动画玩偶、手机游戏等,寓教于乐,让人民群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成为航天科普的最大受益者。
最后,要形成一支航天新媒体科普的专业团队,将航天科普产业化。要依托航天任务的重大影响力,以航天科普为目标,与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一支航天新媒体科普的“国家队”。通过对国家航天任务包装、宣传和推广,通过App下载、版税、玩具购买等多种形成最终达到盈利,将航天科普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航天科普产业,达到共赢的效果。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科技竞争力,而国家或民族的科技竞争力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还依赖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普在这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航天科普依托航天任务的巨大民众影响力,在我国科普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也获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我国航天科普起步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但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未来我们要充分借鉴美欧等航天科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迎头赶上,实现我国航天科普的跨越式发展,为科普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件
[1]宗核,承上启下的神舟10载人航天飞行任务[J].国际太空,2013(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456.
[3]http://discovery.163.com/12/0807/00/ 8890RTGU00014N6R.html,NASA,让空间探索属于普通人.
[4]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5-07/6994356. html,新视野号的神秘货物:冥王星发现者骨灰.
[5]http://news.mydrivers.com/1/307/307793.htm,NASA的新科普工具:《愤怒的小鸟》.
作者简介:侯米兰,法学硕士,工作单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决策咨询
中图分类号V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0-0143-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