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陆元九:赤诚报国 奉献航天

时间:2024-05-20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9名为党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他们当中有人在炮火中求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为“两弹一星”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有人扎根青藏高原,研究了一辈子的高原医学,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有人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在临床坚守了60多年,治好了无数病人;有人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本栏目将为大家讲述4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带领大家感悟信仰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风雨征程,用汗水、用青春为祖国实现了火箭升空、卫星环绕、飞船登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获得“七一勋章”后,两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

101岁的他头发白了,背也弯了。年初,他说自己已经出不了院子,没法像以前那样散步了。

但对航天,陆元九内心依然澎湃着激情。

在抗战炮火下艰难求学

“炮火下求学,荆棘中拓荒”,是陆元九人生的真实写照。

1920年,陆元九生于安徽来安县的一个教员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教育。

1937年,陆元九刚刚报考大学,就传出北平(今北京)发生“七七事变”的消息。8月,他赴上海参加完考试,很快又发生“八一三事变”,日军的飞机将上海轰炸为一片斷壁残垣。此时,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向陆元九发来了开学通知书。

在炮火中,陆元九溯江而上,经由武汉、宜昌到达重庆。他和同学们只能在山顶上搭建的简陋平房里上课,有时为了躲避轰炸,不得不跑到防空洞中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中国本土第一批航空技术大学生,陆元九不仅系统学习了航空工程系的必修课,还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助教。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又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深造。

去美国并不容易。当时,太平洋水雷密布,他只有选择印度洋和大西洋航线,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候船,光等船就等了两个月。

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抱着“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态度,他毅然选择了一个自己之前都没听说过的专业——仪器学。

仪器专业博士学位由“惯性导航之父”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教授设立。他力主将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即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创立了惯性导航技术。

这项技术十分关键,美国政府将其列为重要军事研究项目。它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专业难度高,此前报名者寥寥。但陆元九觉得有挑战,也挺刺激。他成了德雷珀首位博士生。聪明刻苦加上扎实的功底,让陆元九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导师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

1949年,陆元九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被学校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那些在出国潮中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年轻人还在口口相传: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这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他就是陆元九。

为航天重大工程做出卓越贡献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久居海外的陆元九无比向往。几经周折,陆元九一家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当时,中科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国家把在这方面有专长的陆元九分配到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参加研究所的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发。

1958年,陆元九积极响应“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并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也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手中组装出来了。

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其间,他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

1964年,陆元九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本书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它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5年,陆元九领导组建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

在长春,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陆元九的主持下诞生。他说,这些都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没有任何经验和数据可参考。

1978年,陆元九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他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指导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并开展了多次关键技术的预研。

1982年,年过花甲的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他,以更高热情投入祖国的航天事业。

“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工作中,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还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创立了坚实基础。

让青年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

严格,是与陆元九共事过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常说:“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这种严格,甚至体现在科研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他要求大家开会准时到,来晚的人就站在外面,说明迟到原因才能入座。

陆元九的一名学生后来进入航天系统,师生两人共事,还经常为了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吃不消他的人,说他太厉害,不敢接近,觉得他是个“怪老头”,不给人留情面,也有人说,他是大人物,地位高所以架子大。对此,陆元九解释说,怪脾气是在国外养出来的。那时候受外国人欺负,明明你做得对,他硬说你不对,为了争一口气,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强硬。

或许正是如此鲜明的个性,才书写出陆元九的人生传奇。

但严格并非是全部,陆元九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那也是出了名的。

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经在中国科技大学教过3年书。

当时,自动化系“理论力学”课程的主讲教师由于此前没有教学经验,又不善于表达,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第二学期又逢主讲教师换人,可同学们对第一学期课程还半生不熟。

陆元九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主动利用周末为学生补课,解决了遗留问题,这才把大家的学习进度抓了上来。

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当时的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过问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陆元九不但关注学科教育,更注重在科研机构岗位上对人才进行培养。在他看来,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才能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经过几年调研和思考,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系统工程的构想,在他脑中清晰起来。

2005年,陆元九发表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展开了对此课题的研究,为培养新一代航天人、确保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陆元九栽培过的年轻人们,如今大多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接过航天事业的火炬,让航天精神接续流传。(本刊综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