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陈 颖,谢远玉,陈观发
赣州市气象局,江西 赣州 341000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都是有关加强“三农”工作的。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指出要“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主力军,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主力军的作用,但同时也要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形成“三农”工作合力。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现代气象服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极端的、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使得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友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天气、气候监测,进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受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冰霜冻、低温冷害、雷电灾害、大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这些自然灾害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气候异常而引发的气象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蔓延和迁飞也与气象条件和大气环流背景密切相关。因此,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优良品种的不断改良和引种栽培,而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以及优良品种的引种栽培又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引种栽培中,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引种易获成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产业做大做强。气候条件不相似,将导致引种失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工作,对当地农作物或畜禽良种的引种进行科学论证就能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种成功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评价信息等,对现代农业的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坚持把为“三农”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气象部门更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既要坚持过去为“三农”服务好的做法,又要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积极探索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的新路子,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精细化、高科技的气象服务。
首先,要切实加强预报报务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步伐。应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当地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生态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尽快建立农村中小尺度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二是要着力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三是不断丰富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要下大力气开发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研究与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重点是农业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墒情、作物需水灌溉量预报等农用天气预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要开发并不断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业务系统。要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其次,要着力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要加快建设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重点建设新一代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网系统,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营企业的协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站,认真做好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进村入户。通过完善气象信息传输发布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三,要继续做好气候区划和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工作。气候资源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一种特殊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其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不尽相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与当地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做到趋利避害,避免发展中的盲目行为。要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利用“3S”技术为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进行精细化区划;二是为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人工增雨、人工消雹是防灾抗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一是要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平方公里面积配备一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要按照“五个一”(一辆运载车、一台火箭发射架、一部GPS、一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要建立完善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要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人工消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五,要加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要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绿证工程”、“农科教百千万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增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灾害防御知识。三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相应的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现代农业园区和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
[1]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3]陈俊春,陈颖.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点”思考.江西农业学报,2008(1).
[4]郝东敏,隋岩,任广治,曲迎乐.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中国农业气象,2009(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