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罗心欲
9月29日,***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学习科学发展观主要著作集《胡锦涛文选》,“要同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发展的科学认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实际能力”。这两段话深刻界定了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认识和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体系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都在各自的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而成的理论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统一性。
(一)历史使命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三大规律”,在代际传承中开辟和推进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几代领导人先后在这篇“大文章”上寫下了精彩篇章,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续写新篇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五大发展理念,都是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理论载体,都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实践发展而产生的。
(二)发展主题的统一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首要“关键词”,是解决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核心“聚焦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说到底,不管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五大发展理念,回答的都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主题,都是用来指导科学发展,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目标的。
(三)理论品质的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部分,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要成果,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任务等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我们党才先后提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上,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胡锦涛、***对各自前任发展思想的继续深化,都是对以往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新的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思想、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四)历史语境的统一
每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及客观环境密切相关,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江泽民同志曾作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此后,胡锦涛同志也重申了这一观点,并多次提到“三个没有变”,即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这正是中国当代最大的实际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基本一致的历史语境。当然,除“大同”之外还有“小异”,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处的具体环境、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发生变化。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传承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反映。
(一)“创新”方面的传承
科学发展观强调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十八大报告当中进一步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尤其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等。这些都成为创新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正如《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的,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二)“协调”方面的传承
从内容上看,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要求和“统筹兼顾”方法为“协调发展”理念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其中,“全面”指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整体性,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指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的均衡性,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统筹兼顾”,包括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等。这些都是为了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系列重大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矛盾要素。
(三)“绿色”方面的传承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与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对应。“可持续发展”要求,指的是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包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吸收了科学发展观关于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内容,以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
(四)“开放”方面的传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体形成了全方位、各层次、多领域的开放格局。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D09年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讲话中论述了“积极推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断提高我国软实力”等观点。这些都蕴含了“开放发展”思想。
(五)“共享”方面的传承
科学发展“以人為本”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都关系到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问题,即发展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本质上一以贯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以人为本之“人”涵盖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既共建又共享成果。这正是“共享发展”理念所坚持和倡导的。《建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虽然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但不是简单机械继承,而是有所创新、丰富和发展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
(一)更突出发展理念的战略性
五大发展理念更突出对发展行动的先导性作用,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在五大发展理念体系中,“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已成为主要内容、发展理念,位阶上升。“可持续”经本土话语转换,从具体目标部署层面提升到绿色发展的理念层面:语义交叉的“全面、协调”与“统筹兼顾”经组合集成,从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层面提升到协调发展的理念层面,战略地位更为突出。
(二)更注重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五大发展理念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由发展目标、动力、举措、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所组成的布局系统。创新发展上,不仅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理论创新的支撑性作用、制度创新的保障性作用、文化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协调发展上,实现发展手段、发展目标、评价尺度的统一。绿色发展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开放发展上,推动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各国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上,推动发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范围、内容、途径、进程相统一。
(三)更呈现发展理念的现实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阶段性新特征,现实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大多是过去科学发展观没来得及根本解决,现在单纯依靠科学发展观同样也无法解决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解决实践中激发新的发展活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五大发展理念十分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及其现实效果,如“开放发展”上有“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实际的合作平台和开放载体;“共享发展”上有直观的公平导向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孩生育政策等民生实惠。
(作者单位: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