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姜双林
一、背景
2016年8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有7.10亿,其中2016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1.7%,与2015年年底数据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较 2015 年年底增加 3656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 1.73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24.5%。在此背景下,随着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APP的兴起,全民都已成为“麦克风”,网民在网络上对各类现象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精英,在网络舆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学界有多种观点,但“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网络舆情”被更多人认可。而高校网络舆情指的是“高校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和校外人士(组织),通过整个互联网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且形成一定规模、对高校产生影响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突发性强
互联网是一种网状结构,即“N-N”结构,而网络舆情传播从信源算起则是“1-N-N”结构,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突发性极强。一方面,每个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都是这种结构中的一分子,都可以产生、发布、传播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有着相似的年龄、经历,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对于国内外的热点以及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他们能在短时间内积聚相当多的人数,因而极易形成共鸣。大学生知识层次高,信息工具使用多元且比较熟练,发布传播信息途径效率高,因而高校网络舆情一旦传播起来速度极其惊人,突发性强,且影响广泛,尤其是其负面影响破坏力极大。
(二)内容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当代大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大学生关注的信息既有校园内的学习、恋爱、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也有国际、社会等公共热点事件。当代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对国家、社会及身边人、事、物的切身认知。作为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关注的信息包罗万象,因而高校网络舆情也呈现出内容多元化的特征。
(三)情绪化强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和谐现象。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单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做事冲动,极易被煽动。同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不满的情绪,而网络舆情传播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宣泄的渠道,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大学生在网络中表达见解时带有较强的情绪。
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
(一)要有导向性
在互联网中,各类网络信息精彩纷呈,但同时也混杂着谣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稳定,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必须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要始终高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旗,面对不良信息,要积极疏导。
(二)要有参与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已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倾吐心声、宣泄情绪的一个重要场所。在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表达出对社会和校园热点问题的见解,对于和其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学习、生活、对学校管理等更能表达切身体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中,这样能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主动回应并解决,使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匿名性,大学生少了不少顾忌,更能敞开心扉,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和学生互动,这种方式更能被学生接受。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校务公开,主动接受学生的批评建议,让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文明校园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要有及时性
高校网络舆情同样具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生命周期,即潜伏期、爆发期、成熟期、消退期。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正、负面影响,而负面影响有时破坏力是巨大的,有时甚至会产生群体性事件。对于负面网络舆情的引导,在舆情的潜伏期是最容易处理的,而舆情一旦走到爆发期及以后再进行相关处理,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高校大学生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例如奖学金评比、学校的各类收费、成绩评定、后勤服务等,发表意见时常常带有较强的个人情绪,有时甚至会说出具有挑衅和煽动性的言论。对于这些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核心点,对于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要主动说明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才能在舆情的潜伏期,将负面舆情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当然,对于一些在网络中传播色情、暴力、反动的不良舆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驳斥和制止,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五、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发表意见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声,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同时要控制网络舆情的负向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力推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2012SJD860007)、2014年度苏州片省属高职院校党建思政研究会课题“媒介融合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2014DJSZ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