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颖
编者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千年前“河南老乡”杜甫心系苍生的锥心之间,千年后也是共和国总理李克强多年来念兹在兹、情之所牵的民生大事。
这件民生大事就是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
“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是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他说,要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早在履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棚户区改造就是李克强力推的“一号民生工程”。就任总理后,棚改被分量极重地列入李克强的施政计划。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
在今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进一步部署,2015年至2017年要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
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在回答南非企业家问题时再次明确,中国将“继续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他说:“中国还有1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居住条件。”
安居梦,中国梦!
中国棚改之路,吸引世界瞩目。
“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参观完辽宁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纪实展馆后,世界知名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菜克利在留言中这样评价。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为新兴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屁孩”抢镜李克强的网络佳话
“光腚小屁孩,忽见生客来。羞怯藏被窝,好奇躲橱台。防寒非走秀,抢镜似无猜。春风入棚户,祖孙笑颜开。”
还记得两年半以前“小屁孩抢镜李克强”的网络佳话吗?这段小诗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2013年2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户区走访时来到一户人家,主人在洗脸,突然见大人物来访,赶忙让进屋。此时,主人的孙儿还在被子里睡眼惺忪。刚开始,孙儿忙蹿进柜子。过一会儿,他从柜门缝偷偷向外看看,发现也没啥,就又从柜子里钻出来,躲进了被窝中。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屁屁都露出来啦!
这一视频经过剪辑后,在2月6日的《新闻联播》播出,保留了部分小孩出来的镜头,引来众多网友围观。7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又放出了“《新闻联播》未播出版:小屁孩抢镜李克强”的视频,并将其置顶,更是引来观者如潮、好评不断。
视频中的“小屁孩”,就是今年7岁的男孩高宇博。如今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总理爷爷看到自己穿上漂亮衣服的样子。
“我搬了新家,再也不用在衣柜里钻来钻去了。”面对来访的记者,高宇博有些害羞地说。
他的爷爷高俊平则笑呵呵地赞叹,新家“舒适又敞亮”,家具“各有各摆放的地方”。
而两年前,高俊平一家几十年了,都一直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方灶台、一个衣柜、一铺炕和一张床,就塞满了整个房间,几乎再没有下脚的地方。他就在这里结婚生子、帮儿子娶媳妇,也在这里经历了“买断工龄”“下岗”的艰难生活。
在占地1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像高俊平这样的城市贫民共有12.4万人。据当地政府统计的数据,他们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
到访的李克强看到这一切后心情沉重,他告诫当地官员:“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这里的棚户区改造进程必须加快。要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半个月后,包头市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棚户区改造。很快,这片规模罕见的集中连片棚户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消失了:曾经密密麻麻、灰扑扑的破旧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楼”;原本出门要经过的狭窄泥泞的巷道,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社区广场;烟熏火燎的煤炉、需要排长队等待的旱厕,以及漏雨的房顶,一并都成为历史。高宇博一家和居民们头一次在自己家里享用上了暖气、自来水等现代生活设施。
截至2014年年底,李克强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让数以千万计像“小屁孩”高宇博一样的棚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总理为啥念念不忘棚户区改造
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可谓全国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縮影。
而所谓的棚户区很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工业化时集中搭建的,但由于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等因素,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不少人成为低保户,住房无法改善升级。此外,中国正步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城中村”等诸多新型棚户区问题也在凸显。棚户区的脏乱差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形成强烈反差。
“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李克强说。于是,“棚户区改造”几乎成了他每次调研考察“必不可少的内容”,像探望高宇博一家类似的“经典”场景,经常出现在李克强总理基层调研考察活动中。
为何总理始终念念不忘棚户区改造?这与他在基层工作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
2004年12月26日,刚就任辽宁省委书记12天的李克强,冒着零下30℃的严寒,深入抚顺最偏远、最贫困的莫地沟看望居民。他弓着腰走进王文章、钱淑洁两位老人的家中,发现冷风正从开裂的墙缝里“呼呼往屋里灌”,水缸里存的井水已经被冻成硬邦邦的冰疙瘩。
李克强问了他们平时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现在你们的房子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新楼房!”最后,他对这里的棚户区居民承诺:“要是我说的话实现不了,你们就来省委骂我!”
辽宁省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李克强初次到棚户区考察时,曾探下身子翻检垃圾箱,发现里面“连一片菜叶都没有”。因为这里的居民生活过于清贫,“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部分,全都被吃掉了”。
4天后,在辽宁省委第九届八次全会上,棚户区改造被列为全省的“一号民生工程”。随后,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拉开了帷幕。一年后,在棚户区住了大半辈子的王文章老人及其他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有自来水、有暖气的新楼房。
棚户区改造的中国样本
辽宁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取得了成功经验,一些多年无法改造的棚户区项目由此破解。
自此,“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开始在全国更多省份复制。
2008年,李克强就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后,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作为其主要内容全部启动;2010年,中央全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将危旧房、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纳入改造范围。2008~2012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共开工1260万户,改造安置住房建成750万套,累计解决了1000多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在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棚改”分量极重地被列入李克强的施政计划之中。他承诺,本届政府将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截至2014年年底,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数以千万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在今年6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棚户区改造既要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账”,也要算社会公平的“政治账”。会上,他再次部署: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
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在回答南非企业家问题时再次明确,中国将“继续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他说:“中国还有1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居住条件。”
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但只要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尽快抚平城市伤疤。”李克强信心满怀地说。
安居梦,中国梦!
中国棚改之路,吸引世界瞩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参观完辽宁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纪实展馆后,世界知名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莱克利在留言中这样评价。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里棚户区改造的实践为新兴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常年关注“城市贫民窟”问题的专家、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班吉·奥仁拉·奥因卡对此评价说,政府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是中国棚户区改造成败关键。若没有政府扮演的领导角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巨额资金,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城市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
世界银行专家安娜表示,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联合国人居署的专家欧拉让·班吉对此大加称赞,称中国探索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个世界奇迹”。
河南:棚户区改造占保障房九成
2015年10月10日,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會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棚户区、城中村更新改造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李克强总理最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批示要求,对进一步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部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和浙江、河南、四川省政府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河南省副省长李亚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结合这次会议精神,河南省政府对下半年棚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年全省的棚改任务是41.92万套。李亚强调,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各地要紧盯开工率、紧盯基本建成率、紧盯分配入住率这三个指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认真疏理,查找不足,完善举措,加快推进实施。
据了解,去年,河南新开工兴建66.59万套保障房,开工率103.8%,开工总量全国第一。今年计划开工49万套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占九成。
“2015年,河南省保障房建设将以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解决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大规模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持续增加公租房供应,深化保障房管理运营改革,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社会化。”李亚说。
据介绍,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3.8%,户籍城镇化水平更低。按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也就是说每年要转移200万人。目前,全省还有210多万户棚户区和城中村亟待改造。
在棚户区改造中,郑州市积极推进货币安置试点。通过棚户区居民自主购房、政府购买存量房源和货币补偿等方式,扩大居民选择余地,提高安置效率。同时,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购买符合条件的商品住房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所购买商品住房的户型面积标准分别可以放宽到144平米和90平米。
据悉,两年来,郑州市购买商品住房作为安置房累计达7384套,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17059户。2014年,郑州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1387套(户)(含棚户区改造住房197888套)。截至目前,2015年郑州全市棚户区已经实现新开工98062套,目标任务完成率98.06%。
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家庭越来越多,待拆迁家庭利益如何保障?依据国务院第590号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郑州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征补程序等事项,坚持做到“四不拆”“六确保”。
“四不拆”即,不签协议的不拆、兑付不到位的不拆、思想工作不到位的不拆、群众合法利益受损失的不拆;“六确保”即,确保每户拆迁群众都能得到及时妥善安置、每个愿意继续从事经营的拆迁商户都能找到合法的经营场所、每个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帮扶、拆迁后规范整治并管理到位、群众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不出现新的违法建设。
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不久,将有千千万万的棚户区家庭实现安居梦!民之盼、国之愿,未来,将有更多的棚户居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