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常态 新亮点 新方向

时间:2024-04-24

曹志娟

编者按: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今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与往年有着明显不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满了“新意”。这种“新”不仅表现在会议结束当晚发布的近5000字的公报中有着各种“新的表述”,也体现在中央决策层能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的“全面概括”“全新把握”,更是以抽丝剥茧的精神清晰地勾画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新常态要求的大逻辑。

六大看点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发展态势如何?调结构能否保持稳增长?改革有哪些重头戏?民生有哪些新看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新动向。

看趋势:

九大趋势性变化定位新常态

认识形势、研判走势是做好明年各项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近一年来海内外始终关注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会议通过对“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表明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以前大家对新常态有各种看法,还有人认为新常态意味着经济衰退。通过这次中央对新常态全面、深刻、系统的界定,可以消除认识误区,引导人们正确、理性、客观看待新常态。”

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可以看到,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会议明确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引导社会预期等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

“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有一个过程。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统一思想和行动,说明新常态下怎么看与怎么做同样重要,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坚持用惯性思维去做今后的经济工作肯定行不通。”张占斌说。

看增长:

稳增长和调结构保持平衡是关键

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同时,提出“调速不减势”“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具体要求。

张占斌表示:“经济增速目标适当调整将为今后改革留下更大空间。如果目标定得较高,经过努力也可实现,但可能绷得太紧,不利于其他工作从容展开。”

会议指出,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对此,专家认为,今后经济发展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对过剩产能的调整会影响增速,而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和乘法则会创造更多增量。

“明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意味着新兴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加快。”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速度调整并不意味着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调结构需要花更大气力、有更大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看改革:

围绕突出问题推进改革

会议要求,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环境和条件出现很多趋势性变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提出既针对具体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

会议提出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

“改革要从群众需要出发,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王军说,基层特别是地方政府,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实际情况,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顶层设计和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统筹长远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创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企业、市场、群众都呼唤改革加快推进,但改革措施是通过具体部门来推进的。“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问题,在抓落实上可能主动性不够。必须强化责任,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引入群众评价,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

看民生:

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张立群说,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底线的含义首先是最低保障线,比如具体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保障,要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另外,底线还要是动态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要考虑民生保障网还有哪些漏洞,如何织密我们的保障网。”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说。

针对会议中提出的“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关信平表示,“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问题,实事求是,雪中送炭,就是要送老百姓最需要的。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工作从人群瞄准转变为需求瞄准,更加精准发力。”

会议着重强调要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张立群说,做好就业和扶贫,是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底线。今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好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能,针对特定目标和群体精准发力。

“只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增长。明年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确保完成就业目标。”王军说。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所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务院参事汤敏说。

看区域发展:

三大新亮点不掩四大老区域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会议将目光投向区域发展战略——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但会议同时突出强调:“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

“首次提出空间经济。以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区域经济的概念,比如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等,更多的是关注中国。但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谈到了京津冀一体化,这是一个超大城市群,具有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力量。”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说。

“而且,会议还特别提到了‘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国内,中国的经济工作会议里提出的空间经济发展,是以欧亚大陆板块为视野,跳出来国内而形成的年度经济工作计划。国际化的因素在明年的工作中被突出出来,这是往年所没有的。这一变化可能会使今年成为国际化视野引入年度经济工作计划的元年。”曹和平说。

“会议释放出完善区域政策的新动向,即更加强调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也回答了外界的一些担心。”张占斌表示,“未来区域发展要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新战略为重点,但并不是说以前确定的老区域规划不发展了,而是新老规划共同发展,突出重点,合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5年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会议的一些表述让人眼前一亮:“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张占斌说,这一方面强调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地方保持清醒头脑和足够耐心,避免出现因盲目设立新区、过热投资等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另一方面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城镇化发展全过程。

看对外开放:

“三个平衡”指明新方向

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下,明年对外开放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会议作出回答——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个平衡重新定位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市场、贸易和投资结构的平衡,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薇说。

黄薇认为,这一新格局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对外开放新形势有关。全球各经济体潜在经济增速普遍下调,不断萎缩的外部需求不可能恢复到以前水平,倒逼中国通过自我调整实现内外需平衡,从过去更多依赖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从理念变为现实,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崭新舞台,不仅为周边区域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体现“中国智慧”的方案也将在国际开放新格局下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新词新语

中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松紧适度

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会议提出,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市场向质量化、差异化竞争转变

会议认为,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

会议认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会议认为,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

会议认为,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认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有历史耐心,不急于求成

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八个“更加注重”

会议要求,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两个“精准”

会议提出,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会议认为,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专家观点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会议用这么大篇幅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是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必须统一大家的认识,转变观念。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适应新常态;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社会各界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次会议对新常态进行深入分析,就是要统一大家的认识。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庞大,维持中高速增长能保证就业,因此调控空间比较大。我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这正是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好时机。

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这个目标与新常态定位是一致的,要完成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要有以创新、技术、质量为内涵的新增长点来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增长点”不仅是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我国全面摆脱“三期叠加”风险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将它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政策的核心,可以使明年经济工作定位更明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随着我国技术发展从“跟跑”到“领跑”,靠政府来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过程中,要确保政府“不越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不过,政府也得“不缺位”,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在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上更有作为。

精准发力确保就业目标

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在经济增速换挡期,更应当着眼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今后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社会活力,为普通人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彻底改变“轻技能培训重学历教育”的倾向,化解结构性矛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此次会议提出的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是促进就业稳步增加的必要之举,非常具有针对性。目前职业培训还存在严重短板。未来要加大培养力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降低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拓展高素质人才就业空间。

创新要成为新引擎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目前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变成了现在的两位数以内的经济增长。这种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进入到我们所说的内涵型经济。这种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也是中央对未来提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新思路。

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二要大力强调创新。这里面既包括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也包括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某种方面也是能给经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未来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讲,需要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步伐;另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来讲,政府也要从制度创新上下大力气,同时也要给予企业创新更大的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