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义和教学趋势分析

时间:2024-05-20

摘 要:本论文主要研究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职课程中的价值取向。首先讨论信息化技术对高职教育的责任,从建立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化知识、整合信息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阐述高职教师应如何完善自身信息化素质;然后从“学”的层面表现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最后展望教师信息化技术下的教学趋势。

关键词:高职;教学;信息化;技术;趋势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6.265

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不同的时期会依靠不同的教学技术来完成任务。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日,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合进传统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具有广度的开展教学工作,将会大大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的评价更加客观、可测[1]。

1 信息化技术对教育的责任

在社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然。而教师的信息化程度又是教育信息化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信息化技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理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教师的自身专业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1.1 信息意识的建立

高职教师能够自觉良好的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就是信息意识的建立。主要指的是高职教师以正面的态度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够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并主动学习各种信息化技术,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相较于固守传统理念的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意识的教师更欣然接受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改变。在建立了牢固的信息意识后,教师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下意识的扑捉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形成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的习惯。这对新信息技术的识别、掌握和运用有着得天独厚优势。

1.2 信息知识的掌握

具备信息化素养的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意识后,通过各种学习应该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信息知识技术。这些信息技术包括对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搜索网络教学资源并进行知识的生成;能够处理多媒体素材并进行创意表达;能够进行学习迁移,具备教学创新的能力。掌握信息知识技术的同时,利用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关键。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实验课程,教师创造性的将传统的教学情境与信息化手段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更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信息化教学活动。

1.3 信息整合的运用

参照《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即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2]。这种能力又可以分解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分别与信息化新技术整合的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这种能力体现在将新的信息化技术与高职的学科技能特色、实践知识、高职学生特点、实践教学方法相互整合。

在整合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信息知识技术以下几个特点:1)准确性:保证信息知识技术在传授和利用的过程是准确无误的。2)批判性:应该用批判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吸收的信息知识技术。对信息知识技术从真实性、适用性、拓展性等多角度全面地进行评判,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3)创造性:结合已掌握的信息知识技术,形成教师独特地、创造性地教学方法,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1.4 信息道德的约定

信息道德的约定是要认识到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践行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合乎伦理的行为。让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了解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意识与行为习惯。

将信息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我内在约束,提高思想认识,能够自觉维护信息活动的正常秩序。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各种信息的传播;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发扬中国文化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信息内容地域性与传播手段的超地域性、通信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与不正当使用等方面的矛盾。

2 信息化教学对学习者的意义

“教”与“学”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在信息时代,“学”的过程中,除了如何利用信息这个“果”,更应该看中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的“因”。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教学目标重点应该是对学习者认知能力,选择和理解信息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创造新思想和新知识能力的培养。

2.1 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3]。教师将各种信息化技术带到课堂时,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媒介,学习材料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多媒体化。当学习者的各个感官被多媒体化的学习材料调动起来以后,将促进学习者对教学的参与性,学习将更主动和积极,随之学习效率将明显提高。在高职的实验实训的课堂中,教材本身的特点造就了不可能把一些静止的东西完全清晰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手实践的过程都停留在景致静止状态中,虽然最大限度地给予说明,但是学生还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手实践过程由静态变动态,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程主动参与。参与性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新知识的获取也就无形中形成。

2.2 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教师首先应该肯定每一个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积极去培养和开发这种潜能。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其自身原因,创造力展现出的形态和程度各有不同。这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供让学习者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习者在活动中可以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将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转变为主动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在平等的人格关系基础上,需要激励并且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欲望。这需要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挑战的欲望,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endprint

2.3 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现在的高职教育提倡终身教育,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一时的,而进入工作的后续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逐渐自我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和提高自身修养。因此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由于其内容丰富、选择性强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提供帮助。各种信息化资料由于抛弃了传统的固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性和自由行。这些资料可用于课堂的课前预习,也可用于课后的复习,更可以是书本知识点的扩充和补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在信息资源的获取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查询信息、评判信息是否适合自身需求、如何整合资源、吸收其精华等受用终身的本领。

2.4 有利于学习者的相互学习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既是一种按学习需求定制的学习模式,更是一种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方式。每个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双向的,在寻找、利用他人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共享,供他人借鉴和利用。长期的学习形成会形成固定的学习合作群体,这些人往往是志同道合的、是有着相同学习需求的人。虽然这些人可能素昧平生,可能年龄跨度大,并且分布在天南地北,但通过网络的协作和交流,学习效果甚至超过了面对面传统学习模式。

3 教师信息化技术下的教学趋势

在社会信息化的大浪潮中,教学必然会产生重大革新。当信息技术渗透至传统教学手段中,随之而来的将是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方式上相应的改变。

3.1 教学环境开放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及时性、便利性打破学校、课堂的地域范围,使得信息时代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教学中完成[4]。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的形象出现,是权威的象征。而在教学环境开放化的驱使下,教材和教师的知识局限性将被教学物理空间的延伸所突破。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指引者、课程设计者的形象而存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带着自己的学习需求,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各种学习者中找寻想要的答案。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来源。这样的教学在师生的情感空间和心理空间也得到了很好扩展,那些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教学交流的、素未谋面的教师和学生也被重新归纳到师生关系的定义中去。同时教学环境开放化也将促进协作教学的发展,使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对话、协作成为可能。

3.2 教学内容直观化

虽然运用了一些比较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和教学工具(例如投的使用)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但教学内容依然较抽象,学生易接受程度差。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将呈现出更强的直观性。信息技术利用人脑是通过感官功能来获取信息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从简单的文字形式转化为了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将学习者学习活动中的记忆、思考等过程分解到眼、耳、嘴、手各个器官来获取学习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动手实践,因此在传统教育实验中,仅仅通过简单的文字、语言,甚至一些图片和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无疑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應用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特别是在缺乏实验设备的地区和学校。将实际操作嫁接于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前期的模拟式操作学习,为后期实训真实操作打下基础。因此虚拟仿真实训室将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

3.3 教学资源共享化

信息技术作用下的教学资源,使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有效共享,教学资源从分散走向了统整[5]。在信息化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共享性特征,零散的、“独自为阵”的教学资源能够变为共享的、整合的、统一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为教学带来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改善教学方式和环境,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选择性更强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学习者和教育者共同的成长,是推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可能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乃至神话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3.4 教学方式个性化

相对于传统的统一教学方式,不同学习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学习需求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大众化,结果导致学生数量随之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其中,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传统教学中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成为日常教学的常态。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需要在信息社会中改变,使之成为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使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转变后,学习将以学习兴趣为中心,以每个学习个体为主体,每一个学习个体依据自身学习兴趣,量身定做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可以自助式的选择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得学习具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性”。但同时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依旧可以满足批量化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统一学习进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5-7.

[2]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AACTE).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Education[M]. 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周军.从高职学生主体诉求视角再谈高职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马芳,布春婷.基于网络的混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1(11):34-37.

[5]柯森,论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1997(06):73-75.

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6GB204)

作者简介:韩祺娟(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信息化管理。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