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构建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拓展新的空间。本文介绍了“互联网+”的产生,通过探究“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结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新型教育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186
1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
“互联网+”行动计划最早于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高等学校作为服务社会和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互联网应用最为活跃的平台,它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教育形成的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与新媒体相融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开辟教育的新领域。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联网为教育载体,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新途径[1]。
2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拓展多元化信息获取平台,提高知识获取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的拓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方式,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讲座、课堂的教育形式,而是更加的快捷和多元化,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开放性。结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此外,可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手机、个人电脑等特点,推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时事政治,更加关注民生,了解民情,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2]。
(2)推行“互联网+”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習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时间、地点的约束,面向大群体进行授课,其内容进度和时间安排以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基础。“互联网+”教育方式的开展,突破传统教育的约束条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和能力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目前高校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开展主要集中于mooc、spoc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通过远程授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有的放矢的传授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进而形成正能量的思想认识和健康心理。
(3)过分依赖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在我们广泛关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大多从小就以各种形式接触互联网。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壮大,很多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依赖度日渐增加,但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错综复杂,不良信息时常出现,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充分自控力、是非甄别能力以及道德判断力,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吸收健康信息,避免因不良网络信息或过分依赖互联网而扭曲思想动态,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 。
3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途径
(1)变革教育理念,推广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动态,以社会发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更新教育理念,是“互联网+”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更是从根本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思维这一全新思维方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缩小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利用互联网特点,以最新时事发展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个性化“互联网+”教育平台。“互联网+”思想教育模式的开展,需要有足够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模式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在全校园范围内建立互联网互通模式,同时需要高校推出教学保障服务,如针对大学生尤其是经济条件薄弱的大学生提供免费图书馆上机学时,充分保障学生对互联网资源的可利用率。另一方面,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教育实施基地,如专业录播室、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等。因此,硬件设施和资金保障是有效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引进专业化人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方面需要高校教育的实施者提高现有的业务能力,使之具有“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运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具有更为专业化的教育者有效的开展“互联网+”教育,确保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因此,高校可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引进专业化人才,同时建立师资培养、外出进修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对“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认识度和运行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从内容、形式、途径上做出革新,进而有效跟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并给予疏导和教育[4]。
参考文献:
[1]潘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5):66-70.
[2]胡小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
[3]李影.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0):91-93.
[4]汪先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2016(07):159-160.
作者简介:景言(1987-),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