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杨海涛,张艳利(.焦作煤业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所;.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新建矿井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
杨海涛1,张艳利2
(1.焦作煤业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所;2.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新河矿井为一在建矿井,所采煤层具有瓦斯含量高和瓦斯压力的的特点,通过对该矿瓦斯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对煤层的突出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验证。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并为其他新建矿井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提供了方法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瓦斯地质;含量;压力;突出危险性
新河矿井位于焦作煤田深部,处于北东向区域大断裂九里山断层上升盘(下盘),南部紧依近东西向大断裂凤凰岭断层,本区基本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大致呈北20~40°,倾向南东,倾角7~14°的单斜构造,伴有中小正断层多条。
区内构造决定了该区瓦斯成分,含量及其运移和分布规律:
2.1 瓦斯成分、含量及分带
(1)瓦斯成分和含量。本区煤层瓦斯成分变化较大,主要由CH4、N2、CO2组成。氮气(N2)成分较高者分布于F212断层附近,35和37勘探线-450m以浅。煤层瓦斯含量则具有埋深增加而含量大致增大的趋势。
(2)瓦斯分带。根据瓦斯分带原则:一般以成分80%为界线,小于80%者为瓦斯风化带,大于80%者为沼气带范围,本区瓦斯风化带大致分布在3702孔周围,其余地段均为沼气带范围。
2.2 瓦斯地质特征
(1)煤层特征。本区煤层具有较高的瓦斯容量、雄厚的生气源岩、较高的生气量和较大的瓦斯吸附容量特征。
(2)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煤层的埋深不仅影响着煤的生气量,而且影响着煤层气的储藏量。
(3)顶底板对瓦斯的封闭。煤层顶底板岩性的差异对瓦斯封闭作用有所不同,本区煤层顶、底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透气性较差,对瓦斯的扩散起封闭、阻隔作用,不利于瓦斯的扩散。
(4)煤与瓦斯突出指标。本区在地质勘探期和基建期间分别对煤与瓦斯含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煤层瓦斯压力进行了测试。据测定参数分析本区二1煤层应为临界突出危险和具突出危险煤层。
(5)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根据测定样本参数分析,本井田内二1煤层的瓦斯含量随其埋藏标高变化趋势见公式1。
y=-0.0223x+8.1107 (公式1)
y:瓦斯含量,单位为m3/t。
x:煤层的埋藏标高,单位为m。
由公式1预计,在本井田内,二1煤层(-320~-800m)的瓦斯含量预测在15.25~25.95m3/h之间。
(6)瓦斯压力及预测研究。根据测定样本参数分析,本井田内二1煤层的瓦斯压力随其埋藏标高变化趋势见公式2。
y=-0.0022x+0.2181 (公式2)
y:瓦斯压力,单位为MPa。
x:煤层的标高,单位为m。
由公式2预计,在本井田内,二1煤层(-320~-800m)的瓦斯压力预测在0.9~2.0MPa之间。
3.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根据本矿井瓦斯含量的预测结果,该矿井二1煤层瓦斯含量y1随其标高x1的变化规律为 y1=-0.0223x1+8.1107,瓦斯压力y2随其标高x2的变化规律为y2=-0.0022x2+0.2181,在本井田内二1煤层(-320~-800m)的瓦斯含量预测在15.247~25.951m3/h之间;二1煤层(-320~-800m)的瓦斯压力预测在0.9~2.0Mpa之间。
3.2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根据所测得的瓦斯参数结果,在本井田内二1煤层(-320~-800m)瓦斯压力为0.9~2.0MPa,瓦斯含量为15.247~25.951m3/h,超过了临界值。结合实际生产中在进行瓦斯区域治理时在第一揭煤钻场,12091上、下顶抽巷瓦斯喷孔现象,因此判断本井田全部为突出危险区。
4.1 主要结论
(1)根据本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煤层瓦斯与断层的性质、落差大小有密切关系,落差大的开放性断层,使煤层与含水性或透气性较好的太原组、奥陶系地层和上覆砂岩段对接,从而有利于瓦斯的逸散而出现瓦斯含量低值带。
(2)煤层顶底板岩性的差异对瓦斯封闭作用有所不同,本区煤层顶、底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透气性较差,对瓦斯的扩散起封闭、阻隔作用,不利于瓦斯的扩散。
(3)根据已测定的瓦斯参数,开采的二1煤层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煤层。
4.2 主要建议
(1)该矿井构造条件复杂,均为临界突出危险和突出危险区,故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瓦斯地质工作,掌握瓦斯规律、提前瓦斯抽放、加强通风管理和瓦斯浓度监测工作等,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和松软煤地带,加强瓦斯防治工作。
(3)瓦斯赋存是不均衡的,要首先掌握瓦斯的富集规律,划定富集区,把瓦斯富集区、构造应力集中部位、松软煤分层发育地带作为重点防治范围。
(4)建立地面抽放站,开采过程中要坚持先探后掘、先抽后采的原则。
作者简介:杨海涛(1979-),男,河南焦作人,助理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现从事物探、水文地质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