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昆山五年制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4-05-20

刘彦君

(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近年来与学生的学习相比,毕业之后的就业成为更多人关心和讨论的问题,与孩子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相比,家长也更加的关心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形势紧张的情况日益突出,职教学生却仍实施着就业分配这样的措施,并且与高等学校毕业生相比,职教学生的就业率却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比例。

1 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截至2009年,昆山全市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711人,专任教师557人,中职阶段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0%,与同期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但在这种乐观的数据下,真实的职教学生就业情况到底如何,职业教育是否真的比高等教育更具优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前两年毕业与今年实习的共一百名职教学生进行调查,来具体了解一下近年来职教学生的具体真实的就业情况。所调查的一百名学生中,有48名学生从事电子模具等相关行业,而这些也是职业院校长久以来发展的主要学科,开设时间长,师资力量充沛。

近年来,昆山成为了全国引进外资的典型例子,媒体称之是"世界工厂",但本地的昆山人都明白其实只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出口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连做衣服都是要贴人家的牌子,赚的是低廉的加工费,扮演的是打工者的角色。拿昆山密集的电脑生产企业来说,名义上是IT高科技企业,实际上与研发、设计距离甚远,装配工人长时间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从事的最简单最枯燥的装配工作,只可以说是高科技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我们现在发展的职业教育,多数针对的就业对象就是这类企业,据毕业的学生讲述,进入公司后从事的都是一些重复简单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技术要求低。据了解学校推荐的毕业生去此类相关企业后,学生流失比例极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安心继续工作下去。

而从相关企业的走访调查中了解,企业对本地学生亦是又爱又恨,据一位台资电脑制造企业管理人员讲,昆山本地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全面,头脑灵活,学习沟通能力强,企业中有不少昆山本地干部能力都很强,但与这些优点相对应的缺点则更为明显,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更是不行,很多学生都抱着能干则干,不行则走的想法来到公司,工作时间不长,甚至还没上岗就走了,自我个性强,组织纪律性差。

在昆山经济目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形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在这类企业中生存,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加强教育平台跟现在制造业技术接轨的前提下,学校更应该加强的其实是学生的个人的工作观念和精神品质,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向上,不怕吃苦,不断进取,那无论学生处在何种环境下,则都可以获得成功。

2 高职学生就业方法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

2.1 学校推荐

在当今高等教育几乎都需要学生自主就业找工作的时候,职业学校还施行着传统的学校就业推荐,全国2009年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而昆山2009年达到了98%,这样高的比例确实是现今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很大原因。而调查的学生中,100名学生中最初有76名经由学校推荐找到了工作,后其中17名学生因各种原因另行就业。

在昆山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也因为学校努力的与企业沟通,昆山的职业学校与许多昆山本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学校的推荐下找到工作。

2.2 家中安排

就昆山本身的情况,学校推荐的工作多数都是本地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上稍有不足。因此很多家中有条件的学生都在父母亲戚的帮助下解决工作问题,并且这样的工作大多都具有较好的待遇和环境,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人是经由家中安排找到了工作。

2.3 自主就业

学生经过多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总会有成就一翻事业的冲动,检验下自己所学。但是在17名被调查的自主就业的学生中,有学生叹息道,开始的时候简历投出去无数份,参加了好几次招聘会,可是很少有单位会做出回应,后来发现写简历也是一个大学问;也有学生述说自己创业的过程的种种艰辛,以及最初的茫然无措没有方向。

刚毕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就业心态差,工作能力不高等原因会给他们带来四处碰壁的结果,但只要积极的适应就业创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修炼内功,用信心和能力就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舞台,事业自我价值。

而学校也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摆正态度,这样才能够从容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机遇和挫折。

3 总结

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教学生毕业后还是主要从事工业,特别是制造行业。但是其他的各种行业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机会,职业学校在改革现有传统专业的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提供现阶段社会急需的专业设置。而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在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应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1]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周源源,白学军.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黄沛.中专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