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跨越式发展就是不断实现弯道超越,弯道超越就是一种抓机遇、追求作为的精神。
作部署、定项目一定要尊重事物的成长期,不能急于在自己的届内、任内收获。要勇于担“难”。“难”就是发展的另一面。把“难”解决了,事物就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就是提升。
推动各项工作,都要注重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既要满怀热情,只争朝夕,又要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既要昂扬向上,有勇气,有胆略,又要心稳神定气静,理性从事,不浮躁;既要应急,也要谋远。追求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在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展阶段的有机衔接,决不搞没有发展基础的、超越发展阶段的、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大跨越。
要防止只注重届内、任内,忽视长远。作部署、定项目一定要尊重事物的成长期,不能急于在自己的届内、任内收获,不能只栽“速生林”;防止只注重“十二五”,忽视“十三五”、“十四五”:防止只注重简单做好事,不注重做大好事。我们的工作,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一级党政班子的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人好事,我们要对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负责。为长远负责,就是涉及一个地方长远福祉的大好事。
领导干部要勇于担“难”。“难”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遇到的共同问题。辩证地看,“难”就是发展的另一面。把“难”解决了,事物就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这就叫提升。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往往是相伴的。矛盾解决得越多,发展的步子就越大。小矛盾大发展是不存在的。因此,不担“难”,就是不承担发展之责:躲避“难”,就是躲避发展的机会。古人云:“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当前,困难多,矛盾多而复杂,这是时代特征的另一面。这个时代就是创新的时代,就是大有作为的时代。
赶上了就是使命。我们有幸赶上了湖北跨越式发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特殊的时期,应该视为幸运,是难得的。一代人有—代人的责任,从历史方位的角度讲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不能替代前人,后人也不能替代我们。赶上了,不完成使命就是有负于这个时代,有负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跨越式发展就是不断实现弯道超越,弯道超越就是一种抓机遇、追求作为的精神。科学发展之途上永远有弯道,弯道超越精神永不过时。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省委工作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说
汤涛:不能只架“天线”不接“地气”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好,上面的信息接收得很快。接“地气”却出了问题,“地气”不够,底气不够啊。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好,上面的信息接收得很快,接“地气”却出了问题,“地气”不够,底气不够啊。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不是可选可不选。
毛泽东说过,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说穿了就是多多的群众说我们好,多多的群众愿意跟我们走。实现这个靠什么,靠党员干部扎实、有力的群众工作。而一些党员干部官气太重、架子太大、作风太飘,与群众距离太远,怎么能让群众说你好、愿意跟你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不应挂在嘴上、贴在墙上,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不是可选可不选。
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热衷于搞无益于群众的面上东西;更有甚者,少数干部为个人、小团体的私利与群众争利,这样的干部老百姓不但不喜欢,还会痛恨,更谈不上说你好、跟你走。靠什么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古语有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我们对老百姓怎么样,老百姓就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对群众是真心地帮他们,真心地为他们,真心地给他们做实事,老百姓就会真心地我们,一心一意跟着你干。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好,上面的信息接收得很快;接“地气”却出了问题,“地气”不够,底气不够啊。这次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就是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就是要好好接接“地气”。活动中,党员干部要真走下去、住下去、扎下去,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与农民促膝谈心、沟通交流。领导干部与农民群焱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群众生活、体会基层难处、体察群众困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通过自己切身体验、与群众真诚沟通,干部与群众感情增进了,距离拉近了,关系密切了:群众理解了、支持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容易开展了。
从另一层面来说,干部下乡住村也是向群众学习、汲取营养的重要方式之一。领导干部下乡住村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能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農民的所思所想,掌握真正的一手材料:能向农民群众学习、讨教解决农村问题之道。这样,干部受到了教育、学到了东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也不再是一句虚话。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在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推进会上说
曾维:既要有爱才之心更要有用才之能
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
能不能把沈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进而实现全面振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有力的支撑在人才,最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是人才。回顾沈阳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历程,人才始终是立市之根、强市之基、兴市之要。
要在优化人才结构上下工夫。人才的“短板”就是发展的“短板”。要以打造人才高地抢占产业高端,以加快人才集聚构筑产业集群,以完善的人才链拉长做粗产业链,真正让持续涌入的人才流成为加快产业裂变的“催化剂”。通过实施“凤来雁归”等工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沈发展。目前,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品位,积极培养引进城市规划、社会管理、金融服务、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业性、领军性人才,切实以人才总量的迅速扩张、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沈阳吸纳能力、辐射作用的全面增强。
要在激活人才潜能上下工夫。在现有的人才存量中,沈阳还有很多人才仍困在办公室,很多成果仍躺在实验室里,有的还“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必须搭好桥、铺好路,制定好相关政策,进一步把各类人才解放出来,把创新能量释放出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现研发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大力培育“蓝领”精英,叫响“沈阳技工”品牌,使沈阳成为一切有创业意愿、创新潜力、创造激情的人才都能实现梦想的沃土。
要在用好人才上下工夫。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善于发现能人、敢于使用强人、勇于起用新人,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既全力满足人才的普遍型需求,又及时满足特殊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为人才在沈阳发展架设一条只有路标、没有路障的“绿色通道”。
——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在沈阳市委全会上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