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婺源保护区保护森林鸟类

时间:2024-05-20

汪桂福+方以伟

在2016年5月我国新公布的18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中,有一个是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婺源森林鳥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20世纪90年代婺源独创的自然保护小区为基础,由原鸳鸯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鄣山、文公山两处县级自然保护区整合而成,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2992.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407.4公顷、缓冲区面积2606.2公顷、实验区面积5979.1公顷,保护范围涉及7个乡镇的19个村。

保护区位于江西、浙江、安徽3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北部中低山及丘陵地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3.26%,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中亚热带森林鸟类多样性具有区域典型性与代表性。

保护区内有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等7个植被型,森林群落结构完整,分布面积大。

区内有高等植物257科789属1875种。其中,苔藓植物36科67属94种,蕨类植物30科64属135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184科647属1521种。区内更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榧树、鹅掌楸、樟树、闽楠等12种,省级保护植物35种,列入中国物种红皮书的植物有40种。保护区还是光假奓包叶、光叶紫珠、婺源安息香、婺源槭、婺源凤仙花、婺源花椒等野生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法国植物学家F·科尔托西(F.Courtoisi)于20世纪初多次来婺源采集动植物标本。20世纪2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秦仁昌、林刚等也专程到婺源采集标本。李启和、陈策、杨祥学等在婺源采集植物标本后,发表了婺源安息香、婺源槭等一些新分类群。婺源被认为是研究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和动物资源的理想场所。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7目117科450种,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52.87%。其中,哺乳动物有8目22科56种,鸟类18目60科286种,两栖动物2目8科23种,爬行动物3目10科34种,鱼类6目17科51种。昆虫纲无脊椎动物有27目212科1329种。陆生软体动物有3目13科39种。所有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鹤、金雕、遗鸥、云豹、豹和黑麂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拉步甲、虎纹蛙、勺鸡、白鹇、鸳鸯、豆雁、小天鹅、白腿小隼等34种。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森林鸟类资源。保护区内野生鸟类丰富,在鸟类区系分布和中亚热带北部江南山地鸟类物种多样性方面都是典型的代表,森林鸟类多样性远远高于周边山区。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的鸟种和数量都很多,共95种,栖息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38种,栖息于针阔混交林的20种,栖息于湿地的48种。区内可归入中亚热带森林鸟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87%。

保护区内的蓝冠噪鹛是1923年法国鸟类专家曼尼格(Mennegaux)先生将里维埃(Riviere)神父1919年9月采自婺源的标本正式命名发表,2006年定为独立种,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始终列为极危物种,种群数量不足200只,这里是全球野生种群的唯一分布区域。

保护区内的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目前仅存不足5000只,已处于濒危状态,被IUCN列入红色名录易危鸟类。江西是目前已知中华秋沙鸭越冬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婺源越冬种群数量稳定在60只左右。

保护区内的白腿小隼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种极为罕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限制其国际贸易。婺源种群数量稳定在200只左右。

保护区内的鸳鸯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婺源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地,种群数量达2000只以上。

同时,蓝冠噪鹛与鸳鸯一起被列入《中国大陆重要自然栖息地—重点鸟区》。特别可喜的是,区内不断有新记录发现。极危的海南虎鳽和凹耳蛙、黄山角蟾等均是在婺源保护区内新发现。

物种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生境的复杂性与生境的完整性。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所以能承载如此多的森林鸟类以及其他保护物种,得益于自然保护区内生境的复杂性与生境的完整性。该保护区属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干扰和开发程度很低的区域,保护区边界绝大部分以天然河流、山麓和山脊为界,核心区、缓冲区内没有居民点分布,没有人为干扰,植被为原生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同时,婺源有深厚的自然保护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民风淳朴,有乡规民约作为当地民众自觉保护的思想基础。该保护区的物种珍稀濒危性、物种代表性、生境重要性和自然性等科研价值,为珍稀物种濒危原因、保护级别量化研究、最小种群生存研究、物种基因保存与交流研究、种群复壮技术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