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调整生态文化视野 开发民族村寨产业

时间:2024-05-20

摘要:生态文化视阈下的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产业开发包括传统产业开发、现代产业开发和三产融合式开发。

关键词:生态文化;民族村寨;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 F327.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04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横断山脉东南部,属螺髻山支脉的龙肘山二半山区,这里地处雅碧江支流安宁河流域,是全国23个傈僳族乡之一。全乡幅员面积78.7平方公里,辖新山村、高隆村、坪山村、中山村4个行政村,42个合作社,其中傈僳族430户,1850人。长期以来,傈僳族居住在高山峡谷、深山老林里,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傈僳族人保持着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世世代代传承着源自于生产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掺杂着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在新山傈僳族乡,这些生态文化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原始宗教文化、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梯田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及天文历法知识之中。和谐的生态文化使傈僳人自觉地维护着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一些珍稀名贵动物出没其间,生态环境优美。在山区各民族的爱护下,整个龙肘山就是一座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库。山间有原始森林数万亩,其中原生态、自然生于高山之上的杜鹃林就有上万亩,各种珍贵的药材、奇花异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和植被资源较为丰富,灌木、乔木、草本和蕨类等物种多样性指数亦较高。因此,挖掘、提炼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合理内核,扬弃以自然为中心,以自然为主体的生态观,实现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换,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元素,为当代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供了借鉴。

1 传统产业开发

1.1 农林间作开发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遗产是傈僳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族群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存在于生产生活,不脱离生产生活的生态文化,与民族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知识、生活习惯、共同信仰、行为特征以及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可以为当代农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例如在长期的实践中,僳僳族意识到农林间作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应,实现农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的傈僳族村寨采用棕榈、麻栎、香果、桤木与玉米、荞麦、水稻、蚕豆、茶叶、蔬菜等传统农林混种模式。新山傈僳族主要发展以核桃、枇杷、芒果、石榴与早春蔬菜、林下种养殖的农林立体套作模式。农林立体种植结构模式,作物处于不同的生长高峰期,根系分布于不同的土壤层次,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形成立体的生态环境。林木如桤木、沙棘根系发达有根瘤,固氮能力强,能固沙保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傈僳族的轮作和定期休耕制度亦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现在安宁河谷一带推行标准化设施栽培,推行稻—菜轮作、立体套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

1.2 林下经济开发

傈僳族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对大自然取自有度、取之以时,不涸泽而渔,从不乱砍滥伐的采集文化和狩猎文化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对林业开发及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及启示。林下经济采取林、农、牧立体开发,上、中、下综合利用,长、中、短有机结合,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多项循环利用,循环相生的产业开发模式。林下经济可分为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采集和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及其混合模式。以森林旅游业为例,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景区等。可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云蒸霞蔚、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森林植物含有植物芳香气“芬多精”,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利用原始森林的自然环境、森林景观、松谷景区,奇花异草、古老物种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不能超过树林资源的承载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因地制宜,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1.3 民族传统工艺开发

新山傈僳族服饰文化中的“植物染色”、“草木染色”,系天然染色,天然色泽,纯净柔和,草木清香,兼具药物、保健、香料等多种功能。天然染色可以染出各种鲜艳的高彩度色,大量细腻的中间色以及更丰富的色彩层次,天然染色的特点在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可以避免化学染料严重污染的问题。新山傈僳族刺绣、织布被录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 现代产业开发

2.1 新能源开发

傈僳族礼敬万物,万物有灵的传统生态观和拜树仪式有利于森林资源的长期保护和恢复。继续实施定居工程和天保工程,开展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使家家户户用上干净卫生的沼气,不再上山砍柴,保护天然林。推广省柴灶,走出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开发、使用新能源。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农业,逐步纳入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延伸产业链,调整种植结构和粮农结构,积极申报注册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2 高山循环农业开发

除林粮间作外,利用龙肘山高山清泉,新山梯田同哈尼族梯田一样,创造了山区循环农业的典范。新山傈僳族乡还于2006年引进攀枝花市龙头企业——万民农牧有限公司,按照“猪—沼—果”循环发展模式,发展生猪产业,建立起国家级现代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以养带种,养殖与种植互为原料,发展山区循环农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3 农业综合开发

整理土地,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补偿、五小水利、边远民族地区对口帮扶等惠农项目资金。通过整合资金,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攀枝花农林科学院试验和在项目区典型调查,设施蔬菜区膜下滴灌,比沟灌节水40%~60%,灌溉和施肥省工90%,提前上市10多天,增产10%~30%。这里地处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岛状气候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高一丈、大不一样”。这里无霜期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在二半山区原来无灌溉条件,只在雨季种植一季玉米的地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早春枇杷、晚熟芒果、核桃干果、苜蓿紫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便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硕果满枝,增产增收。在攀枝花市适合栽种葡萄的山区,已建成的葡萄产业园每亩增收1万元左右。因此,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平台,运用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建设光伏太阳能提灌,使用用水计量、智能控制技术,完善烤烟水源工程,提高山区灌溉水利用率,开发“早、稀、特、优”农产品。

3 三产融合式开发

3.1民俗节庆活动式开发

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花会、祭花神仪式和活动,农历二月十四日,是白族一年一度的“花朝节”。节日里,家家流水,户户插花,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万人空巷赶“花街”。除此之外,彝族有“索玛蔚”古歌、“咪依噜”的传说、插花节的故事,还有以苗族为主,附近其他民族亦前来参加的跳花坡摇马郎民俗活动。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花的文化、花的崇拜、花的歌舞、花的盛会和花的节日。而当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马缨花开放的时候,新山傈僳族“约德节”来临。因此,要积极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和名贵中药材,以传承和发展传统花文化习俗。

3.2旅产互动、产村融合式开发

经专家对当地环境条件考察论证,认为这里很适合色素万寿菊和中国菊花的生长。有关资料显示,色素万寿菊颗粒和天然叶黄素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天然叶黄素国际市场需求缺口极大。要通过精准招商,引进有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采用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等技术,开发高产、优质、高效、抗病的万寿菊,从而增加新山生态农业的新内涵,培育阳光康养菊文化旅游品牌。龙肘山内兰花品种繁多,经中国兰花品种注册登录委员会审定批准登录的“一捧雪”即出自于此。打造中国兰花谷,开发花卉小区,进一步丰富阳光康养的内容。建设包含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地理、体验参与等业态在内的傈僳族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村落,走出一条旅产互动、产村融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通过文化引领,文化搭台,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三产”联动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张慧平,马超德,郑小贤.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9.

[3] 李娜,王平,吴志刚.色素万寿菊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北方园艺,2010(10):228-231

作者简介:杨曦宇,攀枝花市委党校,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及民俗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