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豆倒伏与其农艺性状的关系

时间:2024-05-20

程杰 赵洪武

摘要:大豆生长的中后期,植株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造成大豆减产。为提高大豆抗倒伏能力,特开展大豆抗倒性研究来培育高产抗倒伏品种,目的是实现大豆高产稳产。

关键词:大豆;倒伏;农艺性状;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27

1 目的与意义

大豆作为人类蛋白质和油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主要取决于大豆品种抗耐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性。大豆在生长的中、后期,植株往往比较繁茂,易引发倒伏,倒伏是作物高产栽培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随着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作物品种的抗倒伏性,因此开展抗倒性研究、培育高产抗倒伏品种,是应对灾害性天气、实现大豆高产稳产尤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2 大豆倒伏性鉴定和评价

作物倒伏现象十分复杂,不同作物倒伏类型的划分有较大差异,如根倒伏、茎倒伏、挫折型倒伏、弯曲型倒伏等,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划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根倒伏指茎秆倾斜或弯曲引起的植株歪倒状态,茎倒伏指茎秆折断产生的植株倒伏。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根倒伏是主要类型。根据大豆倒伏的程度分为:一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不超过15°;二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15°~45°之间;三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45°~85°之间;四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85°以上。

3 研究的内容

大豆在生长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本实验拟对50个大豆品种样本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分析。为大豆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3.1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以50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大豆的13个农艺性状与大豆倒伏之间的关系。旨在分析大豆倒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为大豆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3.1.1 供试品种 选择熟期接近、遗传稳定的供试品种50个,分别为:1s03、1s02、1s01、1y31、1y32、1y30、1y33、1y29、1y27、1y26、1y24、1y21、1y20、1y19、1y23、1y22、1y25、1y15、1y14、1y13、1y16、东农52、1y04、1y07、东农53、1q03、1q01、1q09、1q07、东农47、东农51、黑农53、1q02、东农42、东农56、1q11、1q13、1q04、东农48、东农55、1q05、1q12、1q14、1q08、1q06、1q10、z6037、z6085、z6057、z6039。

3.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东北农大实验基地内进行,种植密度20万株每公顷,每品种4行区,8米行长,3次重复,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生长季记录生育期及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收获后统一于大豆研究所进行室内考种。50个大豆品种(系)成熟的完整植株,每品种每重复随机取3个单株进行测量记录。测量包括株高、株重、节数、分支数、荚数、重心高、粒重、倒1节长、倒2节长、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倒伏性种质的主要性状表现 50个大豆种质倒伏级别的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倒伏性表现为1级的有6个品种,占全部统计材料的12%;表现为2级的有14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28%;表现为3级的有17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34%;表现为4级的有13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26%。

3.2.2 茎秆性状表现及其与倒伏性的关系 不同倒伏级别之间的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性状平均值均表现极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随倒伏逐级递增而加大,例如株高和主茎节数,其2级倒伏品种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3级倒伏品种,说明2级倒伏品种虽然植株较高大,但抗倒伏能力较强。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性状包括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粒重等品种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产量性状不存在相关性。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50个大豆进行了株高、株重、粒重等一系列农艺性状的测量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豆倒伏的严重程度与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越长越易倒伏。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倒伏的轻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谭淑玲,王梓贞,张玉艳.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

[2] 谢甫绨,董钻,王晓光,孙艳环.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3,(01).

[3] 贺春林,李卫东,薛应离.夏大豆品种抗倒伏性的遗传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02).

[4] 韦良盛,刘庆华,杨庆凯.东农42号大豆灌溉效果研究初报[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03).

[5] 王文斌,孙贵荒,孙恩玉.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遗传改进的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1,(03).

作者简介:程杰,本科学历,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