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 仁和镇进行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技术示范22hm2,设置对比试验两组,结果表现每hm2增产稻谷643.5—678kg,主栽种发病率下降8.7%—13.2%,病指下降1.2—3.6,成为增产防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水稻 混合间栽 稻瘟病
1.材料及方法
1.1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主栽种为Ⅱ优162、Ⅱ优838(四川新都生产的杂交稻组合),间栽种为当地优质糯稻品种大白糯。
1.2示验示范方法
1.2.1示范田设置
示范田设置在仁和镇高寨村委会大丙西自然村,海拔1560m,示范面积22hm2,前作为小麦或蚕豆,为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中等至中上等,水稻生产条件良好。
1.2.2试验田设置
试验田两块,均设置在仁和镇高寨村委会大丙西自然村,条件与示范田相同。小区面积200m2,为双处理加对照的简单对比试验。
1.2.3技术措施
1.2.3.1品种选择
根据水稻品种遗传背景、抗病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选配。以当地应用的矮杆高产杂交稻Ⅱ优162、Ⅱ优838为主栽种,以当地高秆优质糯稻大白糯为间栽种,间栽种株高较主栽种高52cm,生育期较主栽种早熟7—10天。
1.2.3.2间栽方式及管理
高产矮杆品种(主栽种)按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方式栽培,株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方法一样,每隔6—8行主栽种多增加一行高秆优质品种(间栽种),间栽种丛距30—40cm,每丛4—6苗,每667m2间栽1500—2000丛,田间管理按常规高产栽培措施进行,叶瘟不使用农药,穗茎瘟施药防治一次。
1.2.3.3调整播期、适时间栽
如果混合间栽的两个品种生育期不一致,可以通过播期调节。若两个品种生育期相差不大的,可以通过采用延长迟熟种育秧时的盖膜时间、浸种催芽时迟熟种先浸种催芽等方式调节。移栽时可以同时混合间栽,也可以在主栽种移栽后3—5天补栽间栽种。播种移栽应尽量在最佳节令进行。
1.2.3.4采取保健育秧措施
无论主栽种或间栽种,均应培育壮秧,为获取后期产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应采取保健育秧措施,但由于品种特性的差异,目前利用的间栽种大多数不耐氮肥,若氮肥施用量过多,植株体内含氮量高,碳氮比失衡,就会导致移栽后萎蔫系数大,“换苗”严重,容易被主栽种荫蔽,生长延后,影响产量,因而秧田应适施氮肥,以利移栽后迅速发棵。
2.结果
2.1示范结果
示范田依照代表面积,分三种类型田测产验收,结果每hm2增产优质稻谷639kg,按优质稻谷市场价1.6元/kg计,每hm2增产值1022.4元,22hm2示范田总增产值22492.8元。田间观察对稻瘟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2.2对比试验结果
2.2.1产量
2.2.1.1Ⅱ优838+大白糯,主栽种每667m2基本苗2.5万丛,有效穗21.4万穗,穗实粒数136粒,千粒重28g,产量807kg;间栽种每667m2基本苗1784丛,有效穗1.3万穗,穗实粒数154粒,千粒重27.1g,产量52.8kg ,净栽的Ⅱ优838,每667m2基本苗2.5万丛,有效穗22万穗,穗实粒数137粒,千粒重28g,产量816.9kg;Ⅱ优838与大白糯间栽产量859.8kg(807kg+52.8kg),较Ⅱ优838净栽产量816.9kg增42.9kg,增5.25%。
2.2.1.2Ⅱ优162+大白糯,主栽种每667m2基本苗2.5万丛,有效穗18万穗,穗实粒数115粒,千粒重27.7g,产量572.5kg;间栽种每667m2基本苗1783丛,有效穗1.281万穗,穗实粒数164粒,千粒重27.1g,产量56.7kg ,净栽的Ⅱ优162,每667m2基本苗2.5万丛,有效穗18.25万穗,穗实粒数117粒,千粒重27.7g,产量591.5kg;Ⅱ优162与大白糯间栽产量626.8kg(572.5kg+54.3kg),较Ⅱ优162净栽产量581.6kg增45.2kg,增7.77%。
2.2.2稻瘟病抗性反应
2.2.2.1Ⅱ优838+大白糯,Ⅱ优838净栽种稻瘟病发病率27.5%,病情指数7.3,Ⅱ优838与大白糯间栽,稻瘟病发病率14.3%,病情指数3.6,间栽与净栽相比发病率下降13.2%,病情指数下降3.7。
2.2.2.2Ⅱ优162+大白糯,Ⅱ优162净栽种稻瘟病发病率13.7%,病情指数3.6,Ⅱ优162与大白糯间栽,稻瘟病发病率5.6%,病情指数1.2,间栽与净栽相比发病率下降8.7%,病情指数下降2.4。
3.结果分析
该项技术由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共同开发。在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性,理论基础深厚,实践可操作性强。应用品种具有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性选择原理和病害生态学原理的使用,通过多样性混合间栽,达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经仁和镇试验、示范,证明其有效性,为稻瘟病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减少了农药用量,有绿色环保的优点;同时,利用高、矮杆品种,在田间形成立体群落,充分利用光、温条件,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利于优质稻开发与品种的保护利用。
谭思彦 仁和农技站站长,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农作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