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树莲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可导致减产30%。在中国各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门源县马铃薯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因晚疫病等病虫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1病原特点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i)DeBary)。致病疫霉菌为鞭毛菌亚门、卯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较宽,有分支;孢子囊透明、柠檬状、薄壁、大小为21~38μm×12~23μm、顶生乳状突起;孢囊梗节状。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一般能产生4~8个游动孢子。
2病害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病薯或田间遗留病薯发芽后形成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害由点到面迅速蔓延,病害流行时可使植地在短时间内迅速改观。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地下块茎,形成病薯,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温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孢子囊的形成。夜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色子囊的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且温度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有利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度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3危害症状。植株被侵染后,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轮;湿度大病斑就向外围扩展,病斑与康健部分无明显界限,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或茎,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空气干燥就枯萎,空气湿润叶片就腐烂。薯块受侵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4晚疫病的综合防治
4.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品种的选择要经过多年对比试验筛选才能选出,品种的选择要以抗病性强、产量高为首选条件,好品种的推广与种植对于控制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可以在病害流行年份大大减轻因病害造成的损失。
4.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由于带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对晚疫病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无病种薯田,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间距要在2.5km以上,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仔细检查与筛选,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
4.3种薯处理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或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4.4科学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和生物有机肥。每亩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若缺氮,可增加100~150克尿素,每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马铃薯对硼、锌比较敏感,如果土壤缺硼或缺锌,可以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根外喷施,一般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每亩用溶液50~70公斤即可。
4.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高畦深沟高培垄,开沟排水,防止漫灌;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追肥,促控结合,使植株壮旺不徒长;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4.6药物防治加强测报,及时发现和消灭中心病株,及早喷药控制病害蔓延。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挖毁,或喷1%~2%硫酸铜,将病株叶片杀死:在距离发病中心30~50米范围内立即喷药保护,隔7天再喷1次,以后再视病情、天气确定喷药次数。药剂可参照芋疫病用药。注意轮喷与混喷,以延缓和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种植业危害性非常严重,逐渐成为粮食作物第一大病害。对于此病的防治工作首先要注意预防,以预防为主,发现疫情制定合理的解决方针,具体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