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述绒山羊钧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时间:2024-05-20

李元龙 喻 佳

摘要绒山羊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黄疸血红蛋白尿,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明显的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与坏死。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放牧期间更为多见。

关键词绒山羊钩端螺旋体病防控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热带地区江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和水田地带。所有的畜禽和人都可能感染此病。各种年龄的家畜都可能被传染,但以幼龄动物发病较多。这种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6~9月为多发期。主要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吸血昆虫传播。

1流行病学

传染的主要来源是病畜和鼠类。病畜和鼠类从尿中排菌,污染饲料和水源。通过消化道和皮肤,通过鼠咬伤、结膜或上呼吸道粘膜传染、也可能通过交配及胎内感染传给健康的羊。

2主要临床症状

绒山羊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为4-15天,依照病程不同,可将该病分为5种病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非典型性),通常最常见为急性或亚急性。

2.1急性:体温升高40.5-41℃,由于胃肠道迟缓而发生便秘,尿呈暗红色,眼结膜炎,流泪,皮腔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皮肤破裂。病程5~10天,死亡率达45%~65%。

2.2亚急性:症状与急性者大致相同,发展比较缓慢。体温不稳定,体温升高后,又迅速降到常温,反复不定。耳部、躯干及乳头部的皮肤发生坏死。胃肠道弛缓,便秘严重,死亡率达20%~30%。

3剖检

剖检所见:病死羊尸体消瘦,可见粘膜呈不同深浅的颜色。皮下组织水肿呈黄色。骨骼肌松软而多汁,呈柠檬黄色。胸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液体。肝脏增大,呈黄褐色,质脆或柔软。心脏淡红、膀胱粘膜出血。肾脏肿大,背膜容易破碎,却面湿润,髓质与皮质的界限消失,组织柔软而脆。病程稍长时,肾脏变为坚硬。脑袋中聚积有大量液体,血液稀薄,红细胞溶解。

4实验室检验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根据临床和剖检病变难以诊断,必须结合实验室检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最后才能确诊。

4.1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

4.1.1采取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病料,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菌体呈螺旋体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4.1.2采取肝、肾、脾组织先制成1:5悬液,经1500转/分钟离心5~10分钟,取其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沉淀物质制镜检。可见到菌体呈螺旋体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4.1.3动物试验。采用鲜血、尿或肝肾等组织制成乳剂,取1-3ml接种于体重250g左右的15-18日龄仔兔,接种3-5天后体温升高,减食,黄疸,体温下降时扑杀,肉眼可见广泛性黄疸和出血,取肝、肾涂片镜检见有大量钩端螺旋体。

4.1.4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学检验(凝剂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防控措施

5.1预防措施

5.1.1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包括隔离治疗病羊,消灭鼠类等,消毒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污水、淤泥、牧地、饲料、场合和用具等。常用的消毒剂为2%烧碱溶液或20%生石灰乳,污染的水源可用漂白粉。

5.1.2常发地区应提前预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或接种本病多价苗。

5.1.3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必要时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

5.1.4定期清理圈舍粪便,运出舍外将粪便堆积起来,进行生物热发酵。

5.2治疗措施

5.2.1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疗效。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mg,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5天。

5.2.2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0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5.2.3青霉素、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3~5日为一疗程。

5.2.4对症治疗。对严重病例,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以及使用强心利尿药物,可给予缓泻剂(便秘时)、利尿剂乌洛托品(肾脏患病时)或强心剂(心脏衰弱时)。同时进行补液(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对提高治愈率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绒山羊钩端螺旋体病是危害羊只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影响和降低养羊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