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桦甸市农发行加强系统监督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思考

时间:2024-05-20

赵 玉 王乐吉 蔡立民

桦甸市农发行会计业务处理先后经历了手工处理、模拟手工的单机会计电算化处理、超越手工的数据大集中处理三个主要阶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也从无到有、从单机发展到数据集中下的综合业务系统,使桦甸市农发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两年多来,由于对系统的监管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未根本摆脱传统手工核算观念的束缚,片面认为系统业务处理就是计算机替代手工,是手工处理的延续,从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条件下系统操作风险的研究。本文就桦甸市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处理面临的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思考。

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影响

综合业务系统在农发行系统的全面应用,使传统会计核算和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已不适应,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一)“双线核算、总分核对”理念遭遇冲击。手工模式下,“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作为一项原则,贯穿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并作为一种会计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指导下,银行的账务组织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双线控制体系。明细核算(前台)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余额表;综合核算(后台)的顺序是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双线核算的依据是同一凭证,按分户和科目两条线核算,并坚持总分相互核对,体现相互制约。明细核算是综合核算的具体化,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总概括,两者相互平衡彼此制约,构成会计核算完整的账务组织体系。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总账(登记簿),只要将凭证要素输入系统后,系统自动生成交易流水,分户账、总账、登记簿、会计报表根据交易流水同时平行产生,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为同一数据源,“双线”核算与核对模式变为系统单一的“稽核检查”,“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事实上已不存在。

(二)传统核算过程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手工模式下,会计业务核算过程,采取“双人临柜、钱账分管”的方式,营业柜台分设记账员和复核员。记账员负责受理和审查凭证及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复核员负责审核和复核记账员办理的业务和账务,同时要求“换人复核”。这样,通过双线核对和交叉复核,在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一部分交易采用“柜员制”,不需要复核和授权,柜员在接办业务的同时也兼办记账、复核等工作。“综合柜员制”改革后,农发行大部分业务均采用“柜员制”,基本是“一手清”。尽管计算机对重要的会计事项或重大的交易金额采取了授权方式加以控制,但授权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比较小,对全部核算内容和整个核算过程缺乏实时监控。同时,计算机采用一次性录入的“单线”核算,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与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路径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三)传统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手工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银行业务经办主体也是会计核算行为主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要素的记载同步,会计核算与管理一体化,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双线核算、交叉核对”既是会计核算的特点,也是实现会计管理的手段。利用会计管理的这种手段,会计人员可以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结果、会计核算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稽核对等。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网点临柜人员的角色也由会计人员渐变为客户服务或系统操作人员,除了信息录入和交易菜单选择由柜员操作外,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前台经办人员只要学会操作计算机即可办理业务,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分离,特别是数据大集中后,会计核算集中在总行统一处理,而会计管理职能仍由各分支机构承担。这样,传统银行会计管理的

手段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二次核算的监督范围、审查凭证和账簿的时效性、会计人员管理的针对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二、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业务处理既失去了传统手工核算的有效监督控制,又面临大集中信息技术系统本身的风险。比如系统安全性较差、数据完整性不强、系统设计缺陷明显、运维力量不足、风险意识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率高等问题,从而反映出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强度进一步加大,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由显性风险转变为隐性风险。手工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用错科目、金额不符、漏记或少记、串账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或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相对容易。系统上线后,操作人员直接将凭证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对业务处理按照事先编写的程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需要整个业务处理完毕后才能在结果中体现,一个差错会带来若干差错,并且不容易直观发现。此外,由于综合业务系统本身的一些缺陷或安全漏洞,只有在特定时候才能暴露,使一些差错难以查明原因,风险表现更为复杂隐蔽。

(二)操作人员道德风险凸现。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及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综合业务系统是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系统提供了一些事后监测交易,但系统管理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很少,通常是系统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后主动上报。在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了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屏障。结合近几年各级银行发生的一些会计案件,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上下级行会计信息掌握不对称性。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使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习惯于查看手工账、表、凭证,对综合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信息不适应,对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和原因缺乏了解,而综合业务系统提供的业务监督管理交易又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监管需要。相反,柜员掌握的会计数据信息和系统操作知识相对管理人员占优,柜员比较容易利用系统的缺陷进行舞弊。总之,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信息不对称使系统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加大。

(四)系统风险形式多元化。手工操作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层面的差错风险,风险事项和风险点相对集中。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系统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系统固有缺陷、运行故障、黑客入侵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和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潜伏风险等。

三、综合业务系统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对策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客观上形成了县(市)支行营业网点为前端、市分行实施业务监督管理、省分行技术支持为后端的系统管理链,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方式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现行大集中业务处理模式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管理人员特别是行领导应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系统业务风险纳入整个风险防控范围,构筑严密的系统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确保综合业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策略。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金融会计理论与实务、现代银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其风险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步扩大。建立业务风险评级体系,对业务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判断,对引发业务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制度是防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系统操作制度实行“全覆盖”外,应对存在一定风险的特殊业务如冲账、销户、挂失、转账、资金汇划、票据交换等,逐品种制定管理办法。一是修订现有制度。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系统不断更新及业务不断拓展,现行制度办法必须及时修订完善。应鼓励系统操作人员参与制度修订活动,积极反映系统存在的缺陷,为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第一手材料。二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综合业务系统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存在的风险,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让每一位系统操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岗位面临的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规范管理行为。三是加大监测监督力度。对系统操作特别是“敏感”地带进行梳理,结合曾暴露的运行问题再现风险场景,查找业务处理流程的风险点,研究建立动态化、全程化的过程监测与控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业务系统安全运行检查,强化制度执行。四是强化事中控制管理。会计数据大集中后,业务主管领导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明确其职责。把系统要害部位管理和案件防范作为高风险控制范围,落实责任制,有效减少操作风险。五是再造会计业务核对流程。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代替传统手工处理会计业务,“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发生蜕变的现象,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要承担会计业务核对流程再造的任务,按照传统核对方式对系统产生的账务信息进行重新核对,从而降低系统技术性错误引发风险的机率。通过完善各种操作管理制度,使系统运行和业务处理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做到有效防范风险、有效控制风险。

(三)加强系统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管理交易结合有关制度办法,突出重点,对系统运行实施有效管理。

1.日间管理。主要是机构签到、操作员签到及业务处理操作管理,以准确使用交易为重点。

2.日终管理。主要是机构轧账和机构、操作员签退管理,机构签退是系统当日营业结束的标志,是系统启动批处理的前提,以机构按时签退系统管理为重点。

3.会计报表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打印和核对系统产生的各类会计报表,加强代理行会计报表管理。发现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4.IC卡管理。严格执行IC卡管理规定,每日查看IC卡登记簿记载情况。

5.特殊日管理。主要是结息日、月终、年终管理。结息日前,年终决算日前,按照年终决算文件要求进行检查、清理、核对并完成相关业务操作。

6.支付系统管理。主要应做到按时签到系统,认真核对当日业务数据,密切监测报文状态和系统日切情况,加强资金授权管理,严防资金支付风险。

7.CM2006系统管理。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准贷(签)证处理状态,加强手工维护电子准贷(签)证维护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8.系统运行问题管理。由于系统变更多,运行问题发生频度很高,为加快办理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除了加强日常管理外,应利用网络系统建立“运行问题论坛”,按照“存款客户、贷款、结算、综合核算、重控、同城支付、资产、IC卡、网点公用、会计报表”10个模块,设置互动、置顶、加金等功能,规定网点实名注册。当系统发现问题后,按照业务分工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案例入“问题库”保存和备查。疑难问题可通过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9.检查单管理。检查结果分为重大差错和一般差错。重大差错主要表现是,总分不符、总账本期借贷发生额不符、分户账与分户明细不符、总账本期初加发生不等于期末等;一般差错主要表现是,资产账卡不符、登记簿与分户账余额不符等。并对检查出问题进行分类和查找原因。重大差错要及时上报上级行,一般差错自行进行账务调整,不能确定原因的上报上级行帮助解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