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撰文/马晓惠
百舸争流逐香料
撰文/马晓惠
1500年之后,凡在卡利卡特所得之胡椒无不浸染着红色血迹。
—伏尔泰
香料主要是指胡椒、丁香、肉豆蔻、肉桂等具有令人愉快芳香气味的热带植物。它的英文一般用“spice”,这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代贵重但量小的物品。所谓“香料之路”就是将香料从神秘的东方运到欧洲的贸易线路。它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其价值几乎与黄金相当。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香料的强大渴望更是直接催生了地理大发现。
对于中世纪的贵族来说,香料在餐桌上的丰富程度关系到颜面问题,香料除了调味之外也是显摆的工具。
在中世纪,香料已成为一种非常贵重的商品。
之前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香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掩饰变质食物的气味。理由是中世纪时没有冰箱,卫生条件也比较糟糕,这种情况下食物很容易变质。
这种说法受人质疑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香料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唯有有钱人才买得起,既然是有钱人自然也不必去屈就变质的食物;其次,当时人们的食物大多是本地生长的,因为运输环节少,这些食物很可能比现代人吃的更新鲜;再次,当时人们也很重视食品安全,对出卖不新鲜肉类的小贩们还会实施惩罚。
中世纪的人用香料究竟要掩盖什么味道呢?答案是腌肉的咸味。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去喂猪,一到冬季大部分的牲畜都会被宰杀,吃不了的肉就用大盐腌制起来。在整个漫长的冬季里,人们只能靠吃咸肉维生。这些肉不但极干而且极咸,人们不得不长时间地对其浸泡和炖煮,只为了让它的咸味变淡一点。一天也就罢了,整个冬天都吃咸肉,任谁也受不了。
那时候西红柿、土豆等现代常吃的蔬菜还没传入欧洲,而大部分夏季才有蔬菜还没发芽。何况当时的蔬菜被看成是穷人和动物的食物,水果则被认为是不能生吃的湿凉之物,唯有吃肉才是上层阶级的象征。即便最高贵的贵族也不得不忍受这种咸而单调的冬季食物。
更有甚者,当时还有严格的宗教限制。在四旬节的40天里、星期五以及斋戒日,即使咸而单调的咸肉也不能端上餐桌,唯一能吃的只有鱼。无独有偶,当时人用来保存鱼的方式,还是用大盐腌制。咸得要死的咸肉、咸得要死的咸鱼,仅有的蔬菜是穷人和动物吃的,这便是中世纪贵族餐桌上乏味的菜单。
如何才能让这些乏味的食物不再乏味呢?香料就扮演了那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几乎当时的每道菜里都会加上香料,就连那些不曾被腌制过的食物也不能例外。对于中世纪的贵族来说,香料在餐桌上的丰富程度关系到颜面问题,香料除了调味之外也是显摆的工具。
研究表明,当时香料最重要的用途是制作各种花样繁多的沙司。调制沙司是每一个中世纪厨师必备的基本功,他们对香料的创意被发挥到了极致。有了香料的存在,即便四旬节的餐盘也变得有滋味了。香料也从主食延伸到了甜点、酒类等,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会到香料的美好之后,欧洲人没法再过回没有香料的日子了。
香料并非欧洲本地出产,而是千里迢迢的从遥远且神秘的东方运过来的。当这条香料之路被阻挠时,他们必然会走出去开拓寻找香料的新航线。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香料都有过被作为货币使用的记录。
胡椒在查理大帝时期是特权阶级的独享之物
《圣经》上有记载示巴女王将香料带到耶路撒冷的事,比哥伦布扬帆出海的时间还要早几千年。一直以来欧洲人都认为天堂里弥漫着香料的气味,就连诸神本身也带着香料气。香料并不只是一种能让食物更有味道的佐料,而且还被蒙上了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围绕着香料的栽种、收割乃至于运送的过程都有着很多天方夜谭般的传闻。这些在现代人看来荒诞不羁的传闻,构成了前哥伦布时代欧洲人心中的黄金国。
等到了哥伦布的时代,人们才认识到香料并非什么来自于天堂的植物,而是来自于遥远且神秘的东方。由于香料在当时非常昂贵,找到它也就意味着找到了巨大的财富。这激励了航海家们前赴后继的去东方寻找香料。哥伦布、达·伽马等伟大的航海家,都是这寻找香料大军中的一员。正是欧洲人对于香料的追逐,才促成了15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更有趣的是,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香料都有过被作为货币使用的记录。欧洲各地区之间缺少一种标准的通货,硬币还总是不够用。由于香料具有一种普遍被接受的优越性,就担当起了通货的作用。
还在查理大帝的时候,热那亚的一所教堂就曾收取一磅胡椒作为租金。此后把胡椒作为租金的习俗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胡椒在查理大帝时期是特权阶级的独享之物,价格昂贵,一磅胡椒的价值不菲。后来胡椒的身价大跌,变成平民百姓餐桌上的寻常佐料。这时再以胡椒作为租金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性意义罢了。
而在中国,郑和下西洋时从东南亚等地带回的大量胡椒、苏木等香料,被明朝皇帝用折赏和折俸的方式赏给了手下。郑和下西洋是1405—1433年的事儿,之后明朝就恢复了洪武帝时的海禁政策。但即便这样,船队所带回的香料仍用到了1471年(成化七年)。
不管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在他们成为地理大发现者之前,都是香料的搜寻者。
香料从东方运抵西方的过程中经过了重重的转手,价格往往居高不下。17世纪初期,从香料群岛采购一船香料只需3000英镑左右,运到英国出售时就价值36000多英镑。此外就算不考虑价格问题,沿途各国的政局动荡以及猖獗的盗匪也着实让人头痛。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整个中东地区成为了穆斯林的天下。欧洲人再不能直接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了。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就必须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由此可见,香料和黄金、传教一样都是促成欧洲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
欧洲人的寻香之旅之所以能成行,与地图学、航海术与造船术的进步不可分割。当时卡瑞克帆船与卡拉维尔帆船已经相继出现,这些兼具传统阿拉伯船只与传统欧洲船只优点的帆船,使得西欧人的远洋探险成为可能。
不管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在他们成为地理大发现者之前,都是香料的搜寻者。这点可以从哥伦布的航海日志里得到印证:“毫无疑问,这片土地上有着大量的金子……以及钻石、珠宝和无尽的香料。”不过哥伦布的寻找香料之旅并不如人意,他不止与后来被称为香料岛的“格林纳达”失之交臂(“发现”了却没靠岸),就连被他视若珍宝带回来的“香料”也只是一些西贝货。唯一还算靠谱的就是发现了一种被他称为“印度胡椒”的红辣椒了。哥伦布认为这种比一般胡椒更辣的“印度胡椒”,是一种比(黑)胡椒更贵重的胡椒。遗憾的是,由于这种“印度胡椒”具有极易栽种和收获的特性,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大路货。除了能为餐桌增加一种新口味之外,并没能为哥伦布和他的投资人带来巨大财富。
等到了17世纪中叶,再大量使用香料已经被看成是一种笑话了。
在寻找香料的热潮中,葡萄牙拔得了头筹,成为了最先的获利者。来自葡萄牙的航海家们找到了盛产香料的马来群岛,并通过武力垄断了那里的香料市场。而荷兰的东印度帝国则控制了香料群岛(即“摩鹿加群岛”),香料贸易体系在这时达到了鼎盛。之后被发现的西印度群岛则成了战争的导火索,为了争夺该群岛的控制权,这些欧洲的海上列强之间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混战。
最后法国和英国设法获得了香料的种子,并在自己的殖民地引种成功。香料原本孤立封闭的生长环境被强行打破了,大批的香料随着欧洲人的大帆船去异乡安家落户。有关香料的最后奥秘被破解之后,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光环也随之消失了。
曾经珍贵稀有的香料变成了一种到处可见的寻常商品,不再是价值连城。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曾经使用昂贵的香料是贵族炫耀自己财富的表示,在16世纪的各种菜谱中香料仍占有突出的地位,可等到了17世纪中叶,再大量使用香料已经被看成是一种笑话了。
至此那个属于香料的辉煌时代就这么结束了,它的地位也被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商品如茶叶、白银、橡胶等取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