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功者要学会珍惜每一个机会

时间:2024-05-20

约翰·奈斯比特

成功的人,往往是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个人,都需要事先作出规划,机会来临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而临时抱佛脚者,永远得不到命运的垂青

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萧伯纳说过:“人们总是喜欢抱怨周围的环境,但我不迷信环境。成功的人,总是自己寻找机遇,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他们就去创造机遇。”

变革的时代,是机遇的时代。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会带来新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新的机会,要想成功,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尤为重要。

早点进入市场

几乎在波兰的第一个民选政府成立的同时,法国的达能集团就开始进军这个市场。摆在它面前的机遇是巨大的:波兰有着3800万渴望高品质西方产品的消费者。

但是想要在这里取得成功并不容易。达能的首席代表发现这里百废待兴,农业系统更是一穷二白,到处都是落后的集体农场,也没有任何销售网络。但正是一穷二白,让达能看到了机会。

从1990年开始,达能每周都往波兰运一货车酸奶,使波兰的消费者开始了解达能。同时,销售人员也会一一拜访刚刚出现的私营小商店,极力说服他们销售达能的产品。

2年后,达能开始在当地进行生产,同时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农场来保证稳定的奶源。现在,达能已经成为波兰新鲜牛奶产业中的老大,其中酸奶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1/3。

达能集团负责中欧、东欧的市场总监德布林总结说:“早点进入市场,可以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样我们就有时间来了解市场。”

达能率先抢占市场的成功,在行业有普遍性。1970年时,日本经济刚刚崛起,日本人也慢慢富裕起来。那一年的世界博览会在大阪举行,美国人寿保险公司Aflac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阿莫斯前去参加,他惊奇地发现,当地人十分富有,还注意到许多日本人都戴着口罩以防被传染上流感或普通感冒。

许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是只有他看到了“成熟的果实”,并且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日本人富有但是害怕风险。这不正是保险公司的大好良机吗?

接下来,Aflac花了4年时间在日本取得了经营许可证。阿莫斯的商业嗅觉取得了足够丰厚的回报,现在,在Aflac 14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日本市场占到了2/3。

以畅销书《标杆人生》而闻名的里克·沃伦,其实早在《直奔标杆:目标导向的教会》一书中就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商业建议。他教导人们不要与他人争夺市场份额。当创立自己的教会时,他并没有与其他教会竞争争夺会员,而是去开发新的市场,吸引那些原本不属于任何教会的人们,并为他们提供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他的理念。

1980年,沃伦在加利福尼亚州橘子镇创立了马鞍峰教会,现在它已成为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教会。平均每个周末去那里参加礼拜的人数有15000,而且他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十几个分会。

《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里奇·卡尔高,曾经这样评论马鞍峰教会,“如果它是一个企业的话,简直可以与戴尔、Google或者星巴克相提并论。”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发现机会呢?大家应该还记得爱因斯坦是如何做的:摘下成熟的果实,并且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旦我们向前迈进一步,一切似乎都变得简单起来。

机会属于有准备者

俗话说,机会属于有准备者。

我们先来看看数码相机领域,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数码照相技术始于1990年,当时柯达推出了第一款商用数码照相机:DCS-100。数码照相技术的兴起,引发了照相机市场的重新洗牌,传统的照相技术开始慢慢衰落。

到2004年,传统相机的市占率下降到17%。任何一个没有搭上数码相机这辆“火车”的厂家,都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这一过程中,灵活性差的大厂家注定要失败。机会一旦错过,它们就再也没有了翻身之地。传统的日本品牌柯尼卡·美能达,就因此不得不在经营了一百多年后,于2006年3月31日最终退出了照相机市场。

莱卡,这个差点赶不上数码“火车”的德国品牌,终于在1998年推出了数码相机。当时,避免破产的惟一方式,就是从股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在2000年到2004年间,莱卡不得不裁减雇员,银行也减少了对它的贷款。

2006年,莱卡的销售终于重新开始增长,公司全力生产新推出的Digital-Module-R。莱卡的转变虽然来得晚了点,但还是及时地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只对过时的技术进行改进,是无法重新夺回市场的。相反,这样做会使企业丧失针对新的机遇进行投资的能力。

再来看一个人,罗杰斯,现为美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商“醉尔思”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此前,在一次生意失败后,他打算重新尝试。

据他讲,有一天,他走进了“醉尔思”位于加州奥克兰市的办公室。当时的“醉尔思”还是一家销售额只有600万美元,30名雇员的小公司。当罗杰斯正在同这家公司的老板谈论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时候,电话铃突然响起来。“挂断电话后,泪水涌上了那位老板的眼睛。他刚刚得知银行拒绝了他为扩大工厂而申请的贷款。” 罗杰斯头脑一热,问他是否考虑过卖掉公司。

老板的回答是:“在接电话之前还没有。”

罗杰斯说,3天后,“我得到了一个以100万美元购买公司的机会。于是我找到了一些投资者,筹钱买下了它。”

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往往都会说,“天,你真是太幸运了。”

“对我来说,这并不仅仅是幸运。更重要的是发现机会的能力和一直以来所做的准备。”罗杰斯回答说。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巨大的政治转机出现在东德。

那是从铁幕上的一个裂缝开始的。铁幕的这一说法最初来自于剧院。19世纪,在欧洲的剧院经历过几次严重火灾后,政府强制它们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安装了一道铁制的幕帘,以防止大火从舞台蔓延到观众席中。进入20世纪,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把它变成了一个政治地理学标志:“从波罗的海海边的斯德丁(波兰北部的一个城市)到亚得里亚海域的城市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大陆的铁幕。”这一铁幕的冷酷标志就是那堵把柏林城一分为二的柏林墙。直到被推倒前夕,柏林墙看起来似乎都是坚不可摧的。

东德的崩溃和德国的统一,部分要归因于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前苏联的转变。戈尔巴乔夫开始了改革,并且放弃了对华沙条约集团成员国的领导权,同时还计划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从1989年末起,匈牙利开始允许东德人穿过边境到奥地利,然后转往西德。这样,铁幕上的第一个裂缝出现了。

在柏林墙的西面,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一直在不断强调统一是西德的目标。尽管如此,人们对它的现实期望并不高。就在柏林强倒塌的前几天,西德还进行了一次关于人们对于统一期望的民意调查。结果,80%的人都说自己希望德国能够统一,但是只有3%的人相信这一愿望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

一直在为德国的统一而努力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也没有想到柏林墙的倒塌来得那么快,但是他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打破铁幕,统一德国的好机会,而且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惟一的机会,所以他很快行动起来。1989年11月28日,在没有和任何西方国家商量的情况下,他向西德联邦议院提出了一个统一德国的“十点纲领” 。

但是德国的统一并非那么简单,必须要征得二战战胜国的同意才行。

这一次还是科尔,通过巧妙的周旋,取得了美国总统老布什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同意。这也许是惟一机会,可能会稍纵即逝,但科尔抓住了它。

科尔曾回忆说:1989年秋天,当我们开始迈向统一的时候,就像是处在一片沼泽地中一样。我们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大雾阻挡了视线,只知道肯定存在一条出路,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我们一步步地前进,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而这种柳暗花明的奇迹也不时发生在商海之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