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姚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各类后遗问题逐渐凸显,如环境破坏严重、市场信用遭遇挑战、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等等,迫使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和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将社会责任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考和高度重视。
作为经济社会最具活力和实力的组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首个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机构。至今,阿里巴巴秉承“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商业模式”的观念,并持之以恒付诸实践,成为互联网圈儿内的楷模。
在此背景下,本刊专访了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顾潇。看阿里巴巴是如何将其核心能力与公益结合起来,在新商业文明时代,推动公益慈善行为成为亿万网民的流行时尚与生活习惯,树立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观。
先天内生的社会责任观
2007年12月5日,在B2B香港上市滿月前夕,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发布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并将专设社会责任部门,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集团公司内部的制度化。这让刚刚登上《财富》国际版封面的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顾潇介绍道,阿里的社会责任观从2007年发布第一本社会责任报告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并且延续至今。“这3条核心观点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于互联网以及阿里巴巴业务生态的理解。大家会发现这3条观点分别是从严于利己到呼吁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也是身为一家平台企业理应承担的。”
现如今,不少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社会责任是两层皮,一边求发展,一边又做慈善来补偿。但阿里巴巴却是首个把社会责任作为核心战略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一向把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经营的目的。因为只有使社会责任成为内在核心基因,才能具备恒久性和可持续性。
正如顾潇所言,阿里的业务战略就是社会责任观的体现。针对这一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阿里巴巴不光是一个商务网站,它还一直在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在管理上,业务事业群社会责任部都归口到阿里巴巴集团社会企业责任部来管理,但在公益“业务”模式上仍然独立。无论是做电子商务还是软件,旗下子公司都把社会责任根植在商业模式中,而集团考核子公司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社会责任,各种商业模式首先要围绕社会责任来设置。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2014年淘宝网为社会创造了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阿里的社会责任之“道”
2008年被称为中国公益元年,汶川地震让中国公益组织迎来飞速发展的契机,也让中国社会看到了民众做公益的无限潜力。而阿里巴巴的社会企业责任部正是成立于汶川地震之后,它的三块主要业务:一块是员工公益和青川援建项目;二是2012年初成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第三块是全面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即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社会责任建设不仅在于观念的形成,更形成了独特的CSR工作体系。顾潇向笔者解释道,阿里CSR工作体系的形成经历了2个阶段。“2011年以前,我们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将工作体系划分为‘企业自身、‘商业模式和‘社会公益,但是在CSR实践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发现基于阿里巴巴生态所带来的CSR实践多样化,已经很难被清晰地划分到这3个类型中,所以我们开始重新思考阿里巴巴社会责任的本源。”
令人惊喜的是,几乎所有阿里CSR实践的初衷都源于当事者对企业使命感、价值观的认同及理解,这种内心的驱动力为CSR实践的丰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便是阿里巴巴企业社会责任之“道”。
而工作体系中的3个层面,是阿里之“道”通过生态参与者的影响力路径不断发展的过程。“直白的说,一个心怀感恩、敬畏的员工势必会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继而影响到客户、合作伙伴、社区、环境等,这种影响又是双向的,从而形成一种善意的环境和氛围。”顾潇表示,阿里巴巴始终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社会公益则是一种共享价值,“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3个层面,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和路径。”
马云在阿里十周年庆典上曾说过回馈客户和员工,是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之一。阿里平台上有超过3亿的活跃卖家以及3亿多支付宝实名用户。“客户在阿里巴巴收获了他们的生意与事业,合作伙伴赢得市场,员工在公司提升了能力,获得了快乐,对股东我们也做到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而围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核心使命,阿里巴巴用电子商务帮助全球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实现梦想,将一如既往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最大驱动力。据悉,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数千万会员分享电子商务最新理念,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培训以及通过合作为他们提供投融资机会,催生了互联网新阶层网商群体的成长壮大,而网商群体无疑代表了这个时代最积极的经济力量。
拥抱“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每10个网民中有6个会网购,其中有4个会电子支付,有2个会选择网络捐款。让我们来算一笔账:中国有5亿网民中约有1亿人会选择网络捐款,假设每人一年捐100元钱,100亿的资金也已是占据了国内公益市场“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这个“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却意味深长——在美国的慈善捐款结构中,10%捐款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而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中国每年的捐助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富人,仅有10%来自平民百姓。
可以看到,公益的长尾并不是来自活跃于公益秀场的名人和企业,而是来源于普通民众、来源于公益事业的草根性和持续性。正是凭借互联网本身所体现的草根精神和互联网的直观性、互动性,点燃了普通大众“主动”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的火花。
中国的公益组织现在正处于儿童时期,一方面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机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对于企业,不管是作为平台的阿里巴巴、淘宝、聚划算、支付宝,还是生存在这些平台上的商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聪明轻松地做公益,才会让公益迎来“阿里巴巴,公益开门”的神奇时刻。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互联网和新技术让每个人“做一点点”的机会更多更方便。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利用电商实现扶贫这类公益项目,乃是阿里集团今后关注的重点。“如果能借公益扶贫的机会拓展农村电商领域,就能达到农民、电商和物流等方面的多赢。”顾潇说道。
在2014年9月,淘宝网就与申通携手合作了“四川雅安猕猴桃主题推广活动”。其中,淘宝网提供产品体系推广和站内优化服务,申通提供物流。这两家公司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淘宝和申通之所以免费出力,不仅是出于企业公益扶贫的责任,更是出于对农村电商网络的战略布局考虑。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让各方都在自身的公益承受力范围内参与,活动才具有持续性和推广性。电商扶贫如果要长期进行下去,还是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让农户实现增收的前提下,参与的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以及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保证各方利益。
平台+公益
2013-2014年可以看做是中国的微公益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在我国,缺乏社会信任已经成为公益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阿里巴巴是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引导公众、传播公益理念,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往前发展的呢?
面对这个问题,顾潇认为真正阻碍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是“开放”——公益组织和受助人,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整个行业是缺乏监督的。因为靠自律,很难长久,也很难提升质量。“所以,从长远来讲,我们需要第三方的力量让整个行业平衡起来。通过公众的参与,至少可以丰富这个行业的业态。”只要有人愿意做就去做,就可以推动公益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但面对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公益战略,阿里巴巴另辟蹊径,正如顾潇所说的:“阿里巴巴不做公益平台,我们做的是平台公益!”
一般意义上讲的公益平台,提供的是公众的公益慈善诉求落地点,而阿里巴巴更希望通过现有的淘宝、支付宝等平台,通过商业的方法转化为公益价值。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背景下,八五后已经被称之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现在年轻人的行为习惯都将基于网络。如果要触动这些用户,公益也势必要互联网化。
但顾潇认为,无论是对国内外公益行业进行对比,还是对国内不同行业间进行对比,中国公益组织在互联网化上的进展显然是落后了。而阿里巴巴作為一个拥有海量用户、现金流的平台,是公益组织进入互联网最好的选择之一。“我们鼓励公益组织入驻淘宝,接触用户,为其免费提供开店、众筹、拍卖、商户合作的服务,帮助其适应互联网环境,同时将公益元素植入到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去。作为平台,只要是民政系统合法注册的公益组织都可以申请进入淘宝、支付宝,进驻后,平台自身的风控技术、用户的评价体系会推动这些公益组织更加良性的发展。”
即使如此,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捐赠、参加公益活动也无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需求。因此,顾潇认为公益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购物的时候选择有公益属性的产品(附带捐赠承诺、公平贸易)、旅行时选择环境和社区友好的方式、选择更健康自然的农产品等。这些融入在生活场景中的公益内涵,是公益发展应该有的路径。“我们设计了一个平台性的公益产品——‘公益宝贝,鼓励商家每成交一笔交易就为他信任的公益项目捐赠几分钱,我们发现这种带有公益属性的商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每个月就能获得1.8亿笔捐赠。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相信中国公益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是源于其不够‘开放,组织往往更多的关注自己在项目上做了什么,而忽略了与捐赠人、社会公众的坦诚交流。互联网则为这种交流带来了机会,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进入互联网,进行更加直接频繁的沟通,会为信任的改善带来很大的帮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阿里巴巴是要打造一个公益平台,希望通过商业上的资源推动网上消费者和公益组织的互动,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公益。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顾潇坦言道,“一开始没想过,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首先我们能肯定这个事是对的。而我们的平台上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在浏览和购买,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不做就错了。”
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把公益作为一种平台策略?顾潇解答了笔者心中的疑惑,“因为阿里巴巴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我们做平台是有经验和优势的。阿里巴巴本身不卖东西,但是有这么多网商和消费者在上面互动,造就了今天那么大的产业规模。公益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这个方式,光靠一家两家企业捐赠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当你做成一个平台的时候它整个产业就越来越大,所以这是我们倡导的。”
从短期来看,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公众获得更多的善款。公众是蓝海,公众+互联网是公益的蓝海。虽然在中国个人捐款的比例和海外比差距很大,但在特殊时期公众捐赠的比例却呈现成倍增长。因此,平台上的消费者本身是有公益诉求的,即便是想做公益但却苦于没有资源。从长期来说,阿里巴巴更愿意去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更看重公众的参与给业态带来的健康和丰富。“淘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产值,是因为有物流、支付、第三方服务商,等等,它是一个丰富的产业链,当一个产业链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它就变得越来越健康。”
创新“云公益”
根据顾潇的介绍,可以明显感受到跟传统的公益基金会相比,阿里巴巴公益慈善基金在运营与管理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及优势,“阿里集团每年会把千分之三的营业收入作为公益基金,目前主要的投入是在环境保护上,以后也会随着议题的丰富逐步扩展。”
讲到这里,顾潇重点介绍了阿里支持的IPE污染地图项目。该项目是由阿里云计算平台提供免费的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公益组织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污染地图”APP,通过这款软件,大众可清晰地看到各地超标排放企业的名称,随时监督。目前,“污染地图”汇集190个城市近3685家企业的实时监控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截至2014年11月已经达到190000条。这些数据如果跑在传统服务器上,需要耗费大量IT与人力资源成本。云计算快速部署、弹性拓展的特性,能够短时间内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平滑扩容存储数据,帮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身边的雾霾、污染等环境问题。
自2011年以来,阿里巴巴已经和20多家民间环保机构一起,对近百家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了整改,并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等一起参与了长江水源地的保护。2015年3月2日,阿里云计算公布了一项公益科技援助计划——“云公益”。这一计划将为“污染地图”等公益组织提供免费云服务,帮助其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式开展创新公益活动。讲到这里,顾潇露出自豪的神情,“我们的优势更多的是来自于商业的思维和方法,并能够通过更多互联网的方法进行创新和落实。”
链接
“污染地图”是由公益组织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阿里云免费为其提供云计算资源。与其他环境监测软件单纯的空气质量监测功能不同,“污染地图”借助阿里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可随时查询190个城市空气指数和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首次汇总了多省市废弃污染源实时排放数据,地图将清晰地标注出超标排放废气企业的名称,并标注有该企业排放有害气体的控制指标和检测值与标准对照,是否超标排放一目了然,大众可以随时分享到微博、来往等社交平台,让企业接受公众监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