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科技人生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内,收藏有一块叫“辽宁古盗鸟”的特殊化石。当年它的发现,曾被学术界认为是找到了连接恐龙和鸟类之间一个“缺失的环节”,作为一条重大的新闻被世界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一条围绕这块化石的爆炸性新闻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一位叫徐星的中国年轻学者经细致研究后有理有据地指出,所谓“辽宁古盗鸟”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制造的“物种”(图1)。“辽宁古盗鸟”成了古生物界的特大丑闻。
(1)一度轰动学界的“辽宁古盗鸟”化石。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移花接木的“组装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盗鸟”之讹
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在流失的中国化石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鸟类化石。这只鸟的头部和身体属一种全新的中生代鸟类,是一种进化程度较高的鸟,应该有很强的飞行能力;但它的尾巴却类似一种驰龙的尾巴,尾巴的周围还保存有皮肤衍生物。随后,经对化石骨骼特点和岩性等进行高精度CT扫描分析,参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它属于同一只鸟,这只鸟无疑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最好证据。因这块化石出于中国辽宁,所以将其命名为“辽宁古盗鸟”。随即于1999年10月,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载了一篇名为《霸王龙长了羽毛吗》的文章,将“辽宁古盗鸟”当作一个重要的物种介绍给了公众。一时间,世界各地的许多媒体争相报道。
然而,仅过了1个多月后的199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博士到辽西参加一次野外考察时,在一块带羽毛的小盗龙化石上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这块小盗龙化石的尾巴和古盗鸟的尾巴一模一样。新的发现使徐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调动了自己掌握的所有关于化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恍然大悟:这两条尾巴原来同属一块化石,就像正负模,在采集过程当中,岩石一分为二,一半的尾巴在这块岩石上,另外一半尾巴在另一块岩石上,这两条尾巴其实都属于同一只小盗龙。这同时说明:古盗鸟是人为将小盗龙尾巴放在了一个鸟类的身体上拼凑而成的,是一个假标本。古盗鸟的物种是不存在的,小盗龙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种(图2)。
(2)“古盗鸟”尾巴与小盗龙尾巴的对比。两种尾巴相同而身体不同的动物可能只有上帝才能造出来
科学是以证据说话的,在充分的证据面前,徐星相信了自己的判断,他果断地将这一发现告知了美国《国家地理》。《国家地理》如实地刊登了徐星的来信,并向读者道歉……徐星因此而成为世界古生物界一颗徐徐升起的新星,这时他还只有30岁。
龙变鸟之实
“古盗鸟”曾一度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之间的一个“缺失的环节”,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最好证据。现在发现古盗鸟是假的,那么,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这种说法还能成立吗?
为了寻找恐龙的后裔、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徐星下决心要重新找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最好证据,找到那些恐龙的后裔,那些活着的恐龙。“古盗鸟事件”过后,徐星开始了对与“古盗鸟”标本关系密切的小盗龙化石的研究,频繁来往于辽西地区各化石发掘点之间,收集有关标本。在其中的一块小盗龙化石上,徐星根据化石显示的这只小盗龙尖锐而弯曲的爪子、长长的尾巴、较短的前肢以及发育很好的胸骨等特征,认为它十分接近现代鸟类。特别是化石所显示这只小盗龙的翅膀形态以及岩石上留有的羽毛印记,更加说明了它与鸟类的密切关系。由此徐星推断:这种小盗龙平时栖息在树上,通过用翼滑翔来运动……就这样,自2000年年底至2003年年初,徐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多次发表了关于小盗龙研究的结果,对鸟类飞行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鸟类就是那些会飞的恐龙的后裔。
徐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一贯根据英美科学家研究成果制作科学纪录片的英国古动物学家奈杰尔·马文,在《史前公园》中也首次选用了徐星的研究成果(图3)。
(3)徐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关于小盗龙研究的文章及电影《史前公园》中借助徐星的研究成果展现的小盗龙滑翔姿态
深入浅出科普路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于徐星而言,以他纠正“古盗鸟”之讹为起点,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便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他却醉心于古生物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2002年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科普著作《未亡的恐龙》。虽然两年后,他的这一著作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了5集电视纪录片,并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按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科普文章是不计入考核数量的。也就是说评定职称,评选院士等等,主要是看研究成果,并不考虑科普著作的数量。
不仅如此,2006年8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直播了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特别节目。在这场“《回到恐龙时代》——恐龙挖掘直播行动”中,徐星不仅是节目中的主要嘉宾,还是这一节目的策划者之一。
徐星撰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被选入了小学4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篇不满千字的短文是他耗费心血最多的作品。
……
徐星的科普情结由此可管窥一斑(图4)。频繁参与科普的徐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培养更多的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按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一直觉得科普工作是一个科学家,尤其像自己一样的古生物学者最大的社会责任。
(4)在中央电视台“《回到恐龙时代》——恐龙挖掘直播行动”中作为嘉宾的徐星及他创作的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文章
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他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呢?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不是有关呢?
继往开来探“龙”行
徐星1969年出生在新疆,自小爱好广泛。1988年,徐星成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中科院古脊椎所读研,继而留所工作。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徐星积极主动地同所里的前辈们联系,一方面协助他们的研究,另一方面对研究所里的一些原有的化石进行了梳理观察。最终,他把研究方向定在了一块发现于云南的虚骨龙类的化石上。经过细致的研究,徐星发现这块化石属于一个新的物种,在对其进行鉴定归类后,徐星完成了一篇常规的古生物文章。文章经交一位国外权威专家看后,这位专家认为:“这篇文章没问题,但是和另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有关系,也就是和鸟类起源有关系……”这令徐星茅塞顿开。遵循这个思路,徐星重新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写了另一篇文章。1998年,徐星的这篇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在时间框架上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标志着徐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在了探索鸟类起源的路子上。
1998年之后的几年中,徐星全部的时间几乎都用于在野外各考古发掘点之间的奔波,能与妻儿在一起的日子寥寥无几。野外考古发掘,日晒、风吹、雨淋的艰辛自不必说,更多的是长时间徒劳无功的沮丧;在偏远地方有所收获了,几十吨重的化石往往要凭人挑肩扛搬运到通路的地方……这都是对人心理和生理的一种考验。但徐星坚持了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徐星终于如愿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在新疆的五彩湾,一块五彩冠龙的头部化石显示:这种恐龙与鸟类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徐星发现了一种有点像动着翅膀的巨型鸵鸟的巨盗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窃蛋龙。在它的身上,仍存有羽毛的痕迹。它揭示:恐龙在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具备鸟类特征的演化模式是非常复杂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图5)……
(5)五彩冠龙化石及根据化石复原出的巨盗龙骨骼标本。它们为研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牢牢抓住机遇的徐星,从硕士毕业到现在的10年来,仅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就已达30余种,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也就在这10年间,徐星每年都有五六篇论文问世,是我国青年科学家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
现在,徐星关于恐龙与鸟的研究还在继续着,恐龙后裔的秘密正在一层一层被揭开。或许某一天,在一部科幻电影里,当你看到了飞翔的恐龙,看到了恐龙长着带羽毛的翅膀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是真的,是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的。而给出证据的人中,就有徐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