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省巩义市包公墓活化展示利用的构想

时间:2024-05-20

摘要:包公文化是以北宋名臣包拯为代表的文化综合体,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巩义市拥有包公墓、寇准墓等文化载体,它们不仅是廉政文化的代表,也是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学习和传承其精神内涵,对于新时代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巩义市;包公墓;包公文化;活化展示利用

自古以来,法律就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而包拯把法律看作是“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可见他对法律的高度重视。包拯一生的全部政治活动集中于一点,就是为法律的贯彻执行而斗争。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决断英明,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享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在担任开封府府尹期间,包拯整顿作风,改革诉讼制度;大开衙门正门,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减少呈状关节,自陈冤屈,于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包拯墓位于巩义市区西南6公里的永安路街道所辖后泉沟村,包拯临终留有遗言:“生为大宋忠心耿耿,死愿陪葬先皇脚下。”包拯殁后,宋仁宗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陪葬于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园西侧约1公里处。该墓坐北向南(有包拯倒坐南衙之传说),呈圆锥形,高5米,周回20米。墓前石碑一通,上书“宋丞相孝肃包公墓”,为清康熙年间所立。还有宋代石刻望柱1根、石羊2只、石虎2只,墓后有一池清水,传称“包公脸盆”,又曰“包公砚池”。

一、包公文化内涵概述

包公名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庐阳(今安徽合肥)。28岁中甲科进士,因“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包公刚正不阿、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

其一,清廉文化。“清廉”二字不仅是包公的为官原则,还是其用一生行动去践行的价值观。包公任端州知州时,“不持一砚归”,连老百姓偷偷放进船舱的一方砚台也被他抛入湖中,从而留下了“砚州岛”的千古佳话。包公权知开封府时,“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包公以其清正廉明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其二,司法公正。无论是书文戏曲还是民间传说,都说开封有个包青天,皇帝御赐其三口铜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包青天以其铁面无私依法公开公正审理判决,演绎出了《狸猫换太子》《下陈州》《铡美案》《铡包勉》等一系列传奇故事。戏曲形象中的包公黑脸,额头上一个月牙,是日审阳、夜审阴的司法之神,是“公平、公正、公开”司法精神的代言人。

其三,孝义文化。包拯于宋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按照当时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只因父母年迈,包公坚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父母亡故数年后的景祐四年(1037)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传说中包公由其大嫂抚养成人,故将大嫂当作母亲一样赡养,事嫂至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的包公死后葬在因孝义命名的巩义,也是巧合。

其四,家训文化。包拯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廉洁奉公,对子女的要求更加严格。包拯对此曾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五知,非吾子孙也。”包拯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清正廉明,对作奸犯科的家人也绝不包庇,《铡包勉》的故事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包公以其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无愧于百姓给予的“包青天”称号。

二、巩义市包公文化概况

包公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完善,其內涵不断丰富。巩义市以包公墓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包公文化的传承利用。

(一)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包公文化无疑能够为廉政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巩义市依托包公墓打造包公墓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图1),将包公墓打造为全市廉政教育基地,经常性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学习,学习包公文化,洗涤净化心灵,有力地促进包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包公传说”在2011年被公布为第三批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有巩义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包公传说”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宣讲,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实地探访,对保护区内的情况进行摸底,以求发掘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现已初步形成书面资料。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讲活动

除了走进机关、学校举办“包公文化”大讲堂,包公文化传承还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豫剧走进千家万户。目前,豫剧中“包公传说”的曲目有数十篇,文化广场河洛大舞台每周固定演出包公故事,偃月古城河洛大戏台每天都在上演“包公传说”。包公正成为一个正义之神,传播公平与正义。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巩义市委市政府按照“纵向深挖、横向关联、平面拓展、多点齐放”的思路原则,深挖宋文化内涵,通过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北宋故事汇、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讲好北宋历史故事,并依托永昭陵、永厚陵、赵普墓、包公墓等载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北宋文化,使公园成为宣传展示宋文化的重要窗口,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中,“北宋故事汇”短视频目前已经持续拍摄64期,并连续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成为巩义市宣传宋文化的一张亮点名片。

三、新时代传承包公文化的新路径

(一)深化包公文化精神内涵

包拯作为清正廉明的官员代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敬业、公平、正义在新时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丰富包公文化精神成果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包公文化教育,出版一系列包公故事文集,在青少年图书中连载“包青天”的故事,同时推动包公精神的学术研究,深化其内涵,将包公精神以包拯墓为基点向外扩展延伸,是树立和宣传包公文化最好的传承,也有助于构建法治化的和谐社会。

(二)整合北宋文化平台建设

北宋一朝的名人,不单单包拯、寇准葬在巩义,北宋的九位皇帝,除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加上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另有皇子宗亲、袝葬大臣等300余座,地面现存石刻造像千余件,庞大的陵墓群为巩义注入了强大的宋文化元素。近年来,巩义市依托北宋皇陵,加强宋文化展示利用,永厚陵文化遗址公园、赵普公园先后建成开放。同时谋划建设包拯墓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图2),规划占地面积4.8公顷,依托建设内容为遗址保护和环境提升规划,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构)筑物工程、园路及铺装场地工程、绿化种植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环卫设施、标识系统、文化小品设施等。通过建设遗址公园,将北宋皇陵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生态绿化、城镇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为巩义市民提供集遗址展示、文化休闲、教育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2022年12月,巩义宋陵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河南省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巩义市力争3年内完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结合国家、郑州市要求积极推进遗址公园和微型特色园区建设。聘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北宋皇陵保护展示利用工作进行深入专题调研,形成了《北宋皇陵总体策划—概念性规划》,对北宋皇陵文化宣传展示、产业发展、文旅融合进行一体规划,力求在北宋皇陵大遗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有所突破,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新途径。

(三)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巩义市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瞻河南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巩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康百万家族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唐三彩和白瓷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巩县石窟为代表的石窟文化、以杜甫故里为代表的诗词文化,还有以北宋皇陵为代表的宋文化,整合运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豫商文化、北宋文化、杜甫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旅游、创意、科技、商贸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文化项目和特色品牌。深化研究包括包公墓在内的北宋皇陵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统筹利用,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效益,推动文物保护创新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四)助力美丽巩义建设

嚴格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突出展示遗址文化内涵为特色,采用生态绿化模式,以实现包公墓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为前提,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协调做好文物研究、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战略,不断深化提升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衔接,促进包公墓遗址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休闲空间拓展、城市形象凸显,服务社会发展,以实现生态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目标,助推北宋皇陵创建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创新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县(市)提供生态、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巩县志编纂委员会.巩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洛水汤汤——大运河的巩义故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5]薛峰,李芳.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文化遗迹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

[6]王振江,孙宪周,贺宝石,魏三兴.巩义史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7]李建明.包公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8]康永波.北宋皇陵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1):14-19.

作者简介:

徐晓楠(1988—),女,汉族,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