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东博物馆馆藏清末民初云肩的保护修复

时间:2024-05-20

摘要:文章以山东博物馆馆藏一件清末民初的四合如意云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害评估和分析检测,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并开展相关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再现文物原貌。

关键词:山东博物馆;清末民初;云肩;保护修复

云肩是我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特殊样式,装饰于肩部,较早见于敦煌千佛洞隋代观音身上[1],经过不断演变,清代时期,云肩的发展达到鼎盛[2]。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纹样丰富,既体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又承载着深邃的传统文化与民俗寓意,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云肩属丝织品,保存较难,现存的云肩数量不多,且因年代久远,多存在断裂、残缺、污染、皱褶、虫蛀等病害,亟需保护修复。本研究以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末民初四合如意云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害评估和分析检测,筛选出适合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方法,并开展相关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再现文物原貌,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积极力量。

一、云肩的保存现状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云肩,文物等级为三级。形制为方形三层层叠四合如意式,三层云肩从上至下体量依次递增,最大尺寸为50cm×50cm。色彩艳丽,三层主色调自上到下分别为绿色、红色和乳白色。如意云头上有银白色铆钉装饰。纹样丰富,有梅花、莲花等花卉以及如意、葫芦等珍宝,富有吉祥寓意,还有展现生活场景的人物,体现了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以及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口与主体外轮廓饰以蓝色缎边与织花绦边,云肩的如意云头上有银色金属铆钉装饰,采用平绣、网绣、盘金绣、打籽绣等多种绣法。

由于年代久远,该件文物存在多种病害(图1),具体表现为:云肩整体大面积皱褶,局部有破损、污染以及动物损害,其中,每层边缘处及下层背面衬布及内部阙子破损较重,装饰铆钉有残缺。

二、云肩的科学检测分析

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这件清末民初云肩进行微观形貌和病害观察。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能谱仪等设备对云肩的织物纤维、金属线及装饰铆钉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利用手持分光光度仪对云肩的主体面料及绣线的色彩进行记录。

(一)实验仪器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包括日本浩视三维视频显微镜(HIROX KH-8700)、美国赛默飞傅里叶红外光谱仪(Thermo Fisher,Nicolet iS50)、美国赛默飞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GOLDD+)、德国蔡司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配有牛津X射线能谱仪(Zeiss SUPRA 55)和美国爱色丽手持分光光度仪(x-rite Ci64)。

(二)实验结果

1.微观形貌观察

运用三维视频显微镜(HIROX KH-8700)对文物主体面料的组织结构及病害情况进行观察(图2)。该件云肩三层地组织绿色、红色、乳白色经线每隔四根纬线交织1次,为5枚缎纹组织,纬线比经线略粗,经线密度为90根/cm,单根经线投影宽度为0.1mm/根,无捻;纬线密度为40根/cm,单根纬线投影宽度为0.2mm/根,无捻。红色内衬为平纹组织,经、纬线密度均为40根/cm,单根丝线投影宽度为0.15mm/根,无捻。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织物纤维组织疏松、变形,尤其内衬纤维断裂严重,盘金绣所用银色金属线局部出现金属箔脱落现象。

2.织物纤维的科学分析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Thermo Fisher,Nicolet iS50)对内衬部位脱落的红线样品进行分析(图3)。该样品红外光谱图在3294、3081、2978、1629、1521、1460、1232,1172、1073cm-1等处有特征峰。其中,1629、1521与1232cm-1处为天然蛋白质纤维(蚕丝)的酰胺I带、酰胺II带、酰胺III带红外吸收特征峰[3]。由此,可以推出该样品为蚕丝纤维。

3.金属铆钉的科学分析

运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GOLDD+)对文物装饰铆钉进行分析得出,文物装饰铆钉主要成分为Cu、Zn,并含有少量Sn、Fe、Pb等元素。

4.金属线的科学分析

对脱落的盘金绣金属线样品进行三维视频显微镜(HIROX KH-8700)和扫描电镜(Zeiss SUPRA 55)观察,可以看到金属线为S捻圆金线,金属箔层劣化较严重,部分箔层脱落(图4)。由文献可知,金線的制作是将金箔贴在混合黏土和胶料的竹纸或麻纸上,抛光切割成条或捻于丝上[4]。根据能谱测试结果(图5、表1)可知,金属箔的主要成分为Ag和S,含有少量的C、O、Au、Fe、Al、Si等元素。可以推断出,该金属箔主要为银,掺杂了少量的金,并且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导致了银线发黑(AgS)。同时,金属线的制作使用了红土(Fe2O3)、瓷土(Al2O3·2SiO2·2H2O)和胶等物质,与文献记载的金线制作工艺一致。

5.颜色记录

运用手持分光光度仪(x-rite Ci64)对文物主体面料颜色及部分绣线颜色(L、a、b值)进行测试(表2)。

(三)小结

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仪的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博物馆馆藏清末民初云肩的主体面料为五枚缎纹组织织物,红色内衬为平纹组织。背面内衬红线为蚕丝。装饰铆钉为Cu、Zn合金。盘金绣所用银色金属线为银线,掺杂了少量金。部分织物纤维组织出现疏松、变形,内衬纤维断裂严重。金属线的金属箔层劣化较严重,部分箔层脱落。

三、保护与修复实施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物的病害情况,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可再处理的原则,经过局部试验,筛选适宜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方法,包括加衬材料、缝线等修复材料的选择,清洗方法、平整方法的试验等,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进行实施。

1.信息采集。修复前对云肩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做好文字、照片的记录工作,包括文物名称、编号、时代、来源、尺寸、保存现状、病害情况、保护修复历史等,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绘制文物病害图,同时在修复过程中做好记录。

2.除尘。采用物理方法,使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MUNTZ 555-MU-E HEPA GS)配合软毛刷对云肩表面的浮灰进行清理[5]。吸尘器调至低档位,保持轻柔微风,吸嘴不与文物直接接触,工作距离根据文物情况随时调整,避免对脆弱織物造成伤害。

3.清洗。对于云肩领口污染部位的清理,采用局部试验法,选取适当位置用去离子水、乙醇进行试验,发现该件文物红色背面衬布褪色较重。因此,选用去离子水用棉棒小范围润湿、擦拭,并及时进行冷风干燥的方法。

4.平整。通过云肩背面衬布的破损位置可以看到,内部阙子是由几层纸叠加而成的,其中接触红色衬布的是一层红色的纸,经过试验,发现其遇水褪色严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回潮过程中的湿度问题。为避免回潮湿度过大,在文物上铺了一层吸水纸,隔着吸水纸进行蒸汽加湿。回潮过程中,时刻注意吸水纸的湿度,下方平整的织物微潮即可,调整好形状后压放磁铁等重物,令其自然干燥。

5.背衬及缝线的准备。根据云肩的内衬面料及缝线特征,选择与其材质相近的真丝纱与真丝线,选用酸性化学合成染料将其染成与文物一致的颜色,作为加固所用的背衬织物及缝线[6]。

6.修复。由于云肩下层内衬破损严重,纤维强度较差,为保证云肩的修复效果,采用对下层内衬整体加衬的方法,先用硫酸纸描出云肩下层总体形状,再根据描出的形状,将染好的布料进行裁剪。选用传统的针线法对文物进行修复。[6]采用回针、锁边针等针法将文物与背衬织物缝合,并对文物残缺处进行补全、加固。修复过程中要注意线迹松紧适度[7]。

7.整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按照《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15-2008),详细、规范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现状、修复材料、修复过程等,填写云肩保护修复档案。

四、云肩的预防性保护

云肩等纺织品文物对于环境变化较敏感,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保证其保存环境的稳定、洁净,纺织品保存适宜的环境为温度20℃,相对湿度为50%—60%,温度日较差不高于2℃—5℃,相对湿度日波动值不高于5% [8]。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跟踪保护、定期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近期不展出的服饰文物,可考虑用RP材料密封保存,使其处于更加稳定的微环境中,延缓病害的发生。

五、结论

云肩是我国传统服饰中一种特殊的服饰类型,蕴含着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山东博物馆馆藏清末民国时期云肩为常见的四合如意形制,具有代表性。其保护修复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可再处理的原则,结合美学特点,在现状调查和科学检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再进行保护修复,达到了较好的保护修复效果(图6)。对于修复后文物,要做好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及云肩服饰的活化和利用,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许慧霞博士对扫描电镜实验提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刘思露.基于分形理论的云肩形态构成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20.

[2]郭丽,王嘉新.传统云肩纹样在现代丝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10):157-159.

[3]黄悦,张晓梅,原思训.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丝胶含量老化蚕丝蛋白[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01):44-49.

[4]王婕,方小济,刘瀚文等.养心殿唐卡《吉祥天母挂像轴》中两种金属线的科学分析研究[J].博物院,2022(04):129-136.

[5]方小济,王婕,周倩等.故宫博物院藏《吉祥天母画佛像》唐卡装衬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03):96-105.

[6]赵丰.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42.

[7]《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概论》编写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8] JGJ 66-201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晶(1987—),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博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