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在觉罗崇恩所藏各本《集王圣教序》中,《墨皇》本以其28页长跋而受到广泛关注。文章聚焦《墨皇》第二本(南堂本),梳理其递藏关系,并通过对《墨皇》第二本藏家及出版者李平書的研究,讨论晚清民国时期文人藏家对于《墨皇》本的态度。
关键词:李平书;觉罗崇恩;《墨皇》第二本
李平书(1854—1927),原名安曾,字平书,30岁后改名钟玉,号瑟斋,60岁后别号且顽[1],宝山县高桥(今上海浦东新区高桥)人。[2]清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优贡生,历任署陆丰、新宁、遂溪县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湖北成为张之洞幕府幕僚,后受两江檄委担任江南机器制造局提调,于是离鄂返沪。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上海士绅与书画鉴藏家,李平书曾在1910年与哈少甫、陆廉夫等人发起上海书画研究会,并曾邀请俞粟庐校订其平泉书屋所藏金石书画。辛亥革命后,冯超然受邀在平泉书屋中鉴赏古迹、品题书画。李平书不仅在政商界功绩卓著,其平泉书屋的收藏对于民国早期海上画派的发展也是一大助力。
《墨皇》第二本由平泉书屋出版,为觉罗崇恩收藏本。那么,为何叫《墨皇》第二本?原来觉罗崇恩所藏《墨皇》圣教序实有两本[3]:一肥本,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有觉罗崇恩跋28页,还有何绍基题诗,并在第一开前题“墨皇”二字;[4]一瘦本,原本收藏者、印行兼发行者均为平泉书屋,有伊秉绶、汪容甫、蔡振武等人题跋[5],崇恩跋四,边跋有八。本文内容均以1931年无锡理工社对李平书珂罗版的再次出版版本为依据。
一、李平书出版《墨皇》第二本拓本述要
(一)题签
平泉书屋1916年6月出版发行本,页面上有李平书题签“墨皇”二字(见图)与“前清崇恩所藏宋拓王圣教之第一册平泉书屋用珂罗版印”,末钤“平泉书屋”方印。
第一开有两则题签:一则殷述斋题签,内容为“北宋初拓圣教序。述斋题签”,钤“寿彭”印;一则觉罗崇恩题签,内容为“北宋初拓唐释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记及心经,香南精舍所收珍藏第一本,此拓秀挺腴润如新岁硎,殷述斋学士称其毡蜡精,人神明特胜,询为真鉴。咸丰甲寅,竹醉日,敔翁题记”,钤“玉牒崇恩”朱文印。
(二)觉罗崇恩题跋
觉罗崇恩在《北宋初拓圣教序》中记载了他购买圣教序的心路历程:“圣教序不断本,即是宋时所拓。然亦不易得。予求之廿年亦见数本,惜其时无力罗致。此读书人最苦之事也……今当戎马倥偬之际,述翁又为物色得曹秋岳所藏北宋本见寄。吾于此碑,墨缘良厚矣。甲寅四月晦日,觉罗崇恩敬题帖首。”[6]
据觉罗崇恩描述,在清咸丰四年(1854)之前,他已通过各种途径购得圣教序11本。“述翁”“殷学士”均指殷瘦彭,此人是崇氏知己。觉罗崇恩极其信任殷瘦彭的金石能力,殷氏受其之托,购买钱士升本与曹秋岳本,并经常与他一起鉴赏金石碑帖,且在《集王圣教序》中题曰:“亦品此为第一,述斋学士所评,诚真鉴也。”[7]
由于觉罗崇恩好《集王圣教序碑》,不少金石同好、善书善拓者便络绎不绝、不远千里地来探望这位身居要职的官员,此时金石赏玩作为风雅的托词,是善钻营者迎合觉罗崇恩偏好的极佳途径。南堂本便是叶氏后人专程带来京师献给崇恩的:“此帖为卢厚斋总制两粤时所得于叶氏其后人携来京师。余招以厚值得之。甲寅二月春朔日。敔翁记。”[8]正是此本让觉罗崇恩改变了对个人所藏数本圣教序的看法,在南堂本页侧批注多次,以记录自己对圣教序的学习成果,云:
余所见宋拓圣教,虽流传尚多,似此北宋以前精拓,笔笔神气如初,无一字之凑补,即是难得。不啻人间球璧矣。欢喜赞叹不已,因题墨皇二字,以冠其首。崇恩。[9]
昔人品右军书,如烟霏雾结凤翥龙蟠,墨迹右得见,行书则专赖此圣教序,以传右军,当时棐几真面目耳。(崇恩)[10]
这些题签都没有提及具体的时间,可知对于此本,觉罗崇恩时常拿出品鉴。这不仅是对圣教序的喜爱,更能表现出他对金石学习的热情。在不断的临摹中,他似乎感受到了右军笔画间的奥妙。
觉罗崇恩延续着一贯的鉴藏习惯,两个月内在南堂本尾题跋四处,其间还与好友在陶然亭相聚,共同赏玩彼此所蓄宋拓圣教序,并认为之前所得藏本“神理骨肉”均逊色于《墨皇》第二本:
余观宋拓本圣教序多矣,京师藏家岁各蓄一本或数本,但未有若此之精善者耳。此本骨肉停匀,拖然转折如生汪退谷,所谓宛若手书,非此本奚定以当之。甲寅春二月五日,玉牒崇恩谨识。
三月望后一日,风日晴好,与二三友朋游陶然亭赋诗而归。而介春宫保旧藏宋拓圣教三本,忽来得同展玩对校,竟日觉此本神理骨肉血都大备矣。余本则逊多多矣。述斋学士举此为北宋初拓,实无愧焉。敔翁又书 。
为北宋初拓宝无愧焉。敔翁又书。
兰亭其中得三百廿五字,余观之不能厌饫。余喜临书,每叹其字之少,及玩圣教序见其碎中一千八百零三字,视兰亭几及六信亦尽与定武兰亭相合。学书者得此亦足以扩充矣。故益重此碑。数十年来偏成笃嗜。戊中乙酉往返秦中,曾坐卧碑下者数次。又命良工洗碎用佳楮香煤,精拓百数十本以归转赠同好,虽不足观,聊胜市东而已,惟其屡经洗剔,神凝骨僵,非见此。北宋初时,精拓何由而得,观山阴真面目哉。余生平最赏心于此,年来岁弃已积至七本,而寓目者不计焉,今述斋学士复为余购吴门沈氏二本藏,未见寄。皆宋拓视慎郡王郭兄伯二本,尚有过之。但此本数十年间竟燕有后来居上之嫌。即唐拓不过如此。即见右军墨迹亦何以异,此至宝至宝。咸丰四年夏五月望前三日,玉牒崇恩兄四题此。[11]
二、《墨皇》第二本的递藏历程
《墨皇》第二本流传至觉罗崇恩手中以前,在清中期也被许多文人雅士收藏并多方把玩。南堂本即方士庶所藏《墨皇》本,而已知最早《墨皇》第二本著录于《天慵庵笔记》上册藏品目录中:宋拓圣教序未断本共十四本。[12]甲寅(1854)二月方士庶是如何获得此拓本的,在《天慵庵笔记》中并未记载,而在《墨皇》第二本中也未见其钤印。不过根据顾师仁所跋的“书家宝爱宋拓圣教序,不啻襄阳爱石。每从法家索观亦不下数十本。然欲如出诸袖中,令人目眩神惊者无有也。乾隆丁巳春,南堂先生出此相示,翻阅再四不能释手,真襄阳袖中石矣。顾师仁谨识”[13],可知乾隆丁巳春,方士庶向顾师仁展示此拓本,且顾师仁也爱不释手,翻阅有四次之多。据此可推断,南堂先生拥有《墨皇》第二本的时间必早于乾隆二年(1737)。
方士庶(1692—1751),清代画家,字洵远,号环山,别号小狮道人,室名慵庵,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徒居江苏维扬(今江苏扬州)。[14]方士庶绘画师从黄鼎,山水用笔灵敏、气韵骀荡,时人称妙品;书法名于时,以行楷结构严密称,纯学董其昌。[15]根据其《天慵庵笔记》上卷著录可以领略其富藏:《巨然墨笔山水纸本》《黄荃绶带桃绢本》《赵大年江南春卷》《宋徽宗潇湘小景图》《大米行书卷纸本真迹》等作品,包括唐、五代、宋、元、明,其中以宋元时期的书画作品居多。
(一)京都流传
方士庶去世后,《墨皇》第二本或许流入古董贩子手中。由于当时京都金石之气的繁盛,金石珍品大量汇入京都,最终于1797年被伊秉绶购入:
往在丁巳年岁购此帖京师,时黄正夫侍卿力劝之,以为后将不可复得。今再至都中,至然而正夫已作古人矣。云谷农部曾借阅经旬,比七千里外乐数晨夕。遂以奉赠。跋自覃溪鸿胪(翁方纲)而下,芷湾吉士(宋湘)而上,随之以行。 顾石思跋则南堂所藏。称南堂本云。 汀州伊秉绶记,甲子岁八月廿有四日。[16]
由伊秉绶甲子年回忆可知,其在京中为官时购入此本,并与翁同龢、宋湘等人一同鉴赏。翁方纲题:
此南宋时帘纹纸、湿墨拓,虽不免浥坏,损失处而神理具在也。墨卿将之,岭南欲访潘毅堂观,所得鱼门旧本可与此对论之,并赋小诗,书于帖前。戊午除夕方纲、石墨英灵在。吟恩长物斋,浓春重榻对,心赏几人谐。[17]
上述跋语中翁方纲通过拓本的纸张属性、拓墨手法判断,伊秉绶所持《圣教序》为南宋拓本,并嘱托伊秉绶可以带着南堂本《圣教序》拜访潘毅堂,与其鱼门本进行比较。早在嘉庆丙辰冬墨卿购得南堂本时,他便迫不及待与翁方纲分享,曰:“予题此帖后之十四年,墨卿大兄复持来属为续书于后。墨卿为耘门乡人,其博雅工书。不让耘门,而精力勤求过之,此帖得所归矣。嘉庆丙辰冬十一月。”[18]戊午除夕日,方纲再次题跋记录,实是为墨卿饯行。己未三月,秉绶任惠州知县,即日启程。伊墨卿到达惠州后,关心百姓疾苦,改变陋规,擒治群盗护百姓安居乐业,重建丰湖书院,一系列功绩使他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在惠州的三年,其不仅功绩斐然,与好友间的交流也没有变少,与乐云、吕坚、胡翔云、宋湘、翁方纲等人均有书信诗词往来。
右军书法难为世珍然,当时并无石刻,其从墨迹传刻者却赖此碑耳。此本纸墨精拓法,佳信可宝也,墨卿先生出此见示目题。嘉庆辛酉七夕前百日钦州,冯敏昌识。[19]
黄山若得善本兰亭,学之书,遂大进。自许五百年后必有知我者。今人难知山若书之妙,至语之得力在兰亭叙鲜不笑怪其然。夫□知之将又山若之入门弟子矣。墨卿先生得此宋拓圣教序,寝食以之其得趣,殆不减山若。而其书乃无一肖处而自然入妙,大约亦如山若之所得矣。今日永赐观此帖,帖之妙不待赘言,余持洩学书之秘,使山若与星卿皆不得私缟。来者庶有此悟也。嘉庆七年壬戌三月廿一日,惠州湖上记。程乡宋湘。[20]
冯敏昌(1747—1807),字伯求,号鱼山。[21]在惠州,二人一见如故,公务之余便聚在一起消磨时光。冯鱼山任职越秀书院时,邀请伊秉绶为书院门题匾额“登龙门”,可见冯对伊书法的认可。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22]伊秉绶与宋湘之间的关系更是亲密,宋湘出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都是墨卿的手笔,伊氏出于对宋芷湾能力的认可,在职务能力范围内将宋芷湾调到惠州。宋湘与伊秉绶常年有信件往来,如《寄墨卿太守羊城》《陈梅脩同年入粤三月,不得相见,中间彼此相访,俱不值。今日乃得晤于珠江墨卿太守舟中,怅幸交集,成一绝句》《望雨四首呈墨卿太守》[23]等。变故突然而至,嘉庆六年(1801)七月,墨卿先生因博罗县要犯越狱,皇上大怒革去其知府职位,又因他再三请示总督、提督出兵讨伐起义军,惹怒上司而被彻底罢官入狱;最后由于总督吉庆在粤“措置失当”,被皇帝下旨罢职,墨卿也受连累,虽免除军台,但被释放原籍。[24]由此,在距离上墨卿与惠州友人失去了相聚的机会,但即便如此,宋湘、冯敏昌等人也会以诗寄友,慰藉彼此。
(二)惠州流传
伊秉绶在惠州任职时,一直受叶梦龙父亲叶廷勋的关照。嘉庆六年被革职后,也是叶氏父子在背后支持,伊墨卿才能够重返官场。嘉庆辛酉中秋,伊墨卿题行书扇面赠叶梦龙:“云谷二兄雅正,嘉庆辛酉中秋,弟伊秉绶临。”[25]谈到叶氏金石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吴荣光。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嗜金石、富收藏且工书善画,精于诗词。[26]叶梦龙与吴荣光二人都是岭南地区享名一时的收藏家与书法家,他们不单在岭南地区活动,与京都阮元、翁方纲等金石大家的交往也是密切。叶氏与吴氏退居岭南老家后,常举办诗书雅集,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书画水平的发展。
余阅宋拓圣教序以百千计,大约拓手愈旧而描补愈多。程氏三长物斋本与余所得玉壶秋碧本均北宋毡蜡,而未免搀凑求其无一字一笔描补者,惟此本与余飞香阁本耳。此本墨卿遗云古农部时,余适在坐,顾谓墨卿,君以未断至宝徇知己,而以甫斷本自珍,今之古人也。墨卿有恙色,既而日物得所归,复何留恋追惟往事三十年矣。云谷属记此以重友用之谊。道光庚寅(1820)九月中旬书于云朔山房。吴荣光记。
此吴荣光题记录伊秉绶在惠州做官与叶云谷交好时,三人一同赏玩此本,如今生病,回忆起叶云谷对《圣教序》喜爱万分,于是伊氏将南堂本《圣教序》赠予叶云谷,回忆至此感慨万分。结合《伊墨卿年谱》中翁同龢题:“南堂本今墨卿以赠叶云谷矣,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及三叶皆移装于后。甲子八月廿九日,方纲记。”[27]由此可知,伊秉绶大约在1804年8月将南堂本《圣教序》赠给叶梦龙。据南堂本《圣教序》上的题跋记载,叶梦龙后将此《圣教序》传给叶蔗田。直到甲寅(1854)二月觉罗崇恩记,叶氏后人来京,此本才被觉罗崇恩收入囊中。
三、觉罗崇恩《圣教序》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金石碑刻的鉴藏与考据,一直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标榜自我地位、彰显个人品位的工具。于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了金石研究的不同喜好与方向。清中期由于古器物与碑刻制品大量出土,以致金石学者人才辈出,如阮元、钱大昕、翁方纲等人;再到清末民初,曾熙、李瑞清、叶昌炽等人在金石上的创新与延续,更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文献财富。从唐代开始,《圣教序》一直是珍贵的书法研究文献,研究其集字与习字来源、断定拓本年代、翻刻本考述等方面带来的学习经验,使得《圣教序》至今仍被认为是金石学的“入门教材”。
李平书作为清末官员,代表着士大夫阶层,而随着“东学西渐”的盛行,使他既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保守派”,又是推崇文化自信的先行者。他一边希望能恢复繁荣,一边又被现实所打败,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持现有的“安稳”。仕途上的“不得志”,让李平书将目光转移到书画鉴藏上。早年的仕途经历为他积攒了财力与人脉,对他晚年推动海上画派的发展亦是一大助力。1914年,李平书避难日本时,除了吟诗、游玩、古董书画赏玩等,还热衷于将自己所藏拓本出版。1916年3月,李平书回到上海加入到反袁斗争中,袁世凯去世后,他便转向金石书画的研究。
关于《宋拓圣教序》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地位,排除李平书的个人爱好,从报纸刊登、书籍出版的一些记录也可看出端倪,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推动民众吸收西方知识的同时,也不忘保存和传播本土文化:1913年4月27日,《神州日报》报道《日本人修禊之韵事》提及黑川飞香氏与上野氏均展出了《宋拓圣教序》;1924年2月24日,《申报》第18314号版面刊登《文明书局春季大廉价碑帖目录》提及崇禹股书藏《宋拓仁集书圣教序》售六元八角,李平书平泉书屋藏本《宋拓王教序》售五元五角;1937年1月10日,《时事新报》上有一则《宝物交换》的内容,便是寻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北京富晋书社作为北京一家拍卖行,出于销售自家产品目的而编撰的物品目录中,有《北宋初拓圣教序·前清玉牒觉罗崇恩旧藏本》。遗憾的是,这本出自哪里,又到谁手中,并未有相关记载。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推测,即李平书所藏《圣教序》在当时就被视为珍品,但其受欢迎程度不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能正因如此,觉罗崇恩所藏《宋拓圣教序》在民国时期的流传路径便没有了详细记载,后人在此拓本上也不会刻意题跋以留下自己的痕迹。李平书当时痴迷鉴藏金石,并经常在上海、苏州等地举办雅集,邀俞宗海、吴昌硕、王一亭等人为其藏品进行品鉴,遇到爱不释手的作品更是忍不住题长跋以厘清此物的前缘。而对于《宋拓王圣教序》,李平书则一反常态,虽也出版此拓,却没有题跋,只是简单地书面题签,具体原因尚难以猜测。
参考文献:
[1]李平书,穆藕初,王晓籁.上海滩与上海人丛书·李平书七十自叙 藕初五十自述 王晓籁述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2]李平书.李平书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2.
[3]亚凤.墨皇正闰考[J].学海月刊,1944,1(3):60.
[4]亚凤.墨皇正闰考[J].学海月刊,1944,1(3):61-62.
[5]亚凤.墨皇正闰考[J].学海月刊,1944,1(3):63.
[6]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2-3.
[7] 同[5].
[8]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44.
[9] 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6.
[10]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7.
[11]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45.
[12][清]方士庶.天慵庵笔记[M].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8.
[13]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4.
[14]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词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38.
[15]周吾,郑清土等撰文;中共安徽省徽州地委宣传部,徽州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新安人物志[M]. 1982:125.
[16]连新福.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法书大观[M].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461.
[17]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5.
[18]谭国平.伊秉绶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125.
[19]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48.
[20]孙宝文.北宋初拓圣教序(墨皇第二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49.
[21]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378.
[22]陳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389.
[23]谭国平.伊秉绶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213-215.
[24]谭国平.伊秉绶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180.
[25]谭国平.伊秉绶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207.
[26][清]六舟著;桑椹点校.六舟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85.
[27]谭国平.伊秉绶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266.
作者简介:
王洁(1999—),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