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英妮 王瑞华
摘要: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如今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阳花”作为鄂温克族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鄂温克族民族艺术的代表之一,但其普及度、知名度还有待提升,因而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弘扬,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这也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鄂温克族;太阳花;传承与发展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太阳花”手工艺品与鄂温克族的传统信仰密切相关,其大多由女性制作,她们会将“太阳花”手工饰品佩戴在出门打猎的家人身上,寓意保佑家人能平安地归家。女子缝制的“太阳花”垫子,还可以作为与男方之间的定情信物[1]。可见,“太阳花”作为鄂温克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体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敬之心(见图)。因此,本文主要思考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弘扬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
一、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鄂温克族文化随之发生变迁,一些传统文化项目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太阳花”手工艺品作为鄂温克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应当被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发展。经多年发展,“太阳花”手工艺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传承人,其中令人熟知的有乌仁、伊拉嘎两位女性代表,她们都非常喜爱鄂温克族文化,致力于向世界传播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
(一)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现状
1.创办工作室并开设体验课
乌仁和伊拉嘎两位传承人在呼伦贝尔鄂温克文化产业园中都成立了“太阳花”手工艺品工作室,用于展示、售卖“太阳花”手工艺品。
在产业园区里,乌仁还开设了“太阳花”手工艺品非遗体验课程,吸引了众多的儿童、年轻人参与其中。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参与了该体验课程,传承人精心教学,体验者利用针线、彩色串珠,亲手缝制出属于自己的“太阳花”。
2.博物馆举办展览
参加博物馆展览也是传播“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一种方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博物馆和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中,都有对“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介绍。在鄂温克博物馆的民俗展厅中还可以看到“太阳花”手工艺品在鄂温克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3.进入高校宣讲
2018年11月30日,伊拉嘎登上清华大学时代论坛,并发表题为《鄂温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发展》的演讲。伊拉嘎在论坛上介绍了鄂温克族概况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并总结了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演讲后,伊拉嘎还向清华学子们现场演示了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展示了精湛的传统工艺。
4.创新样式与材料
在传统样式上,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一般中间为圆形,四周用动物毛发做出发射状,以此来表示太阳光线。经过创新后,“太阳花”中间的几何形增加了方形、三角形等。周围的动物毛发经过染色,也是绚丽多彩。
在材料上,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以鹿皮和一些动物皮等为原材料作为衬底基础,在皮子加上动物毛发,和彩色串珠缝制在一起,鄂温克语为“库马栏”[2]。原先“太阳花”中心的装饰物多以彩色串珠作为“花蕊”,经过设计上的创新和质量上的提升,在材料上還使用桦树皮、水晶、蜜蜡、玛瑙等进行制作。
(二)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发展现状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与销售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如小红书、抖音、淘宝、微博等平台。非遗传承人如乌仁、伊拉嘎等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科普工作,也在小红书、抖音、淘宝平台销售非遗产品。
笔者在小红书、淘宝、抖音三个平台上,以“鄂温克太阳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及统计,统计数据均截止于2023年6月1日。
由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不论是以平台为基准的纵向对比(表1),还是以非遗种类为基准的横向对比(表2),都可以发现人们对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玉雕、掐丝珐琅、苏绣等手工制品,可见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科普程度和传播力度较小。尽管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在当地作为旅游纪念品十分热门,但如今全球化进程正加速发展,非遗的生存就不能仅仅是局限在地方上,而是需要从地方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扩大生存领域,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3]。
2.参与国内外展览会
利用展览会不仅可以提高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知名度,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其作为商品的发展空间、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在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首届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销会等各种展览会上,都出现了“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身影。
二、对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作为区级非遗,其传承人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笔者将从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在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局限性着手,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的局限性
1.缺少针对性研究
目前学术界针对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查询到国内对鄂温克族的学术研究成果共有1362条,其中针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方向的研究有474条结果。通过搜索关键词“鄂温克族”“手工艺”,共搜索到相关研究结果15条。
不仅是学术界对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关注度低,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也相对不高。
2.可发展领域未得到充分开发
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已经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若仅仅依托于旅游市场,会使其生存空间变得狭隘。对此,应大力发展数字化产品、非遗主题IP等领域,寻找发展机遇,扩大发展空间。
3.传播受众小、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内容枯燥
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品,但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相关账号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这些账号的粉丝数量较少,阅读量也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账号的宣传力度不够、内容质量不高、互动性不强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账号的呈现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性,无法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点击。
4.缺少体验感、互动性
就乌仁开设的体验课程来说,课程时长较短,没有完整介绍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历史与内涵,使得体验者对其没有整体概念,仅仅是动手操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体验课流程,使体验者能够完整地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才有利于非遗的传播。
(二)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路径
对鄂温克族的“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需要注重文化保护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并与时俱进。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传承人与学校开展合作
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传承人与学校开展合作,对其传承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传承人可以向学生传授传统技艺和知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对鄂温克族文化和“太阳花”的认知和兴趣。学校与传承人也可以合作举办展览、演出和艺术节等活动,向公众展示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的魅力和价值。
2.打造非遗+热门IP形象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可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4],扩大受众群体,利用跨界合作的方式挖掘非遗的巨大潜力。例如“蜀绣+大熊猫”“成都漆艺+大熊猫”,都是非遗+热门IP所产生的新的表达。对于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来说,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延伸产品等方式,构建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IP,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购买,拓宽其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3.打造高质量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扩展传播受众
短视频如今成为“活化”非遗的一种重要载体。非遗类短视频传播内容一般分为技艺展示、知识普及、情感传递、教程讲解四类,但是在传播效果上良莠不齐,时下的短视频传播还存在着碎片化、单一化、浅表化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输出对应的传播内容。例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可以是传承人的旁白讲解加上生动有趣的动画引导来获得他们长时间的关注;针对成年人群体,可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花”手工艺品的功能性、美观性等方面;针对中老年人群体,则可以着重情感传递的内容。
在传播形式上,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如在哔哩哔哩平台中的视频中放上选项供观众选择,并将选择结果以弹幕的形式呈现在视频上,以此来达到和观众互动的效果。
4.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只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将非遗传承与民众的精神追求相关联,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可以弘扬非遗文化。
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结合到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藝品的发展需求上,可以把其制作流程进行拆分,让消费者亲手制作。由于制作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拼接、缝制和组合才能完成,因此能够让消费者沉浸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这样既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又将“太阳花”手工艺品的非遗形象立体化。
5.数字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在数字全球化的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益智手游《匠木》App需要用户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点击、消除、滑动等简单操作,最后拼合出正确的榫卯结构。这款游戏将榫卯工艺数字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科普和传承,达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将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品与榫卯技术进行类比,发现两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可以尝试将其创作过程数字化、游戏化。利用数字化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只有做好非遗传承、讲好非遗故事,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瑞华.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太阳花的创新设计教学实践[J].美术文献,2019(06):43-44.
[2]乌英嘎.鄂温克族装饰艺术品太阳花与苗族艺术品太阳花的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11):48-50.
[3]郭永平,贾璐璐.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2):125-133.
[4]张召林.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J].美术研究,2020(06):122-125.
作者简介:
刘英妮(1997—),女,汉族,安徽亳州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
王瑞华(196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及原生态手工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