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展望

时间:2024-05-20

摘要:隶书自先秦到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隶书经历了从战国古隶到汉隶盛兴,然后到宋元明时期的没落,再到清代的隶书复兴,逐渐形成了当今新的形式与风格,深受全国各地书法家们的喜爱。在当下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书法大环境对于隶书创作的引导与推动,历届书法展览中隶书的创作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当今隶书的时代特征正在慢慢浮现。

关键词:当代隶书;特征;前景

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有其特定的风格与韵味。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了书写便捷所形成的新型字体,其相对篆书更为精简工整。隶书的出现,不仅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让中国汉字的演变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它在一个漫长的中国书法演化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代隶书始于战国,成于秦,盛于汉,直至清代,历经2000多年。在古代隶书的演变过程中,汉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在隶书的发展史中,汉隶的形成是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隶促进了隶书的繁荣与盛行,受人推崇,是书家用来借鉴参考的学习典范。到清代,随着汉隶的继承,许多书法大家推陈出新,形成了新颖的书法审美概念。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具有不同时代的别样新意,逐渐形成了新一代的隶书风格并延续下来,使中国的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

隶书作为中国书体发展研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当今书法大环境中起着积极向上的继承作用。从古至今,书法创作观念一直在不停地改变。从历年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中可以发现,不仅中国书法家协会高度重视并举办相关活动来培养书法家们的国学素养,越来越多的青年书法家们也喜欢用隶书进行创作,在书法家们思想灵活自由的基础上去借鉴古人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创新和改进,最后呈现出新的隶书创作风格模式。书法作品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书法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如今,隶书创作虽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甚至会出现影响隶书原本风格面貌的现象,但是当今书法家们在进行隶书创作时,已将书法创作精神与当今中国繁荣昌盛时代背景相契合,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产物。本文从隶书的发展史与当今环境下隶书的特征来进行总结与归纳,浅谈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景。

一、隶书的发展概述

在中国文字历史的进程中,隶书作为里程碑,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先秦至汉时的“隶变”与汉隶的繁盛、清代碑学时期的复兴。

书法界历来有“汉隶唐楷”之称。战国时期隶书开始萌芽,书写字体主要表现为篆书草化,如侯马盟书、楚帛书等。而汉代之前的隶书是书写在竹简上的简化字体,由于刚刚从篆书演变转化而来,因而仍残留着大量篆书的笔法和特点,不过篆书中圆形、曲形的笔画已经少见,称之为“简体隶书”“原始隶书”。在后期的演变发展中,隶书慢慢成为辅助书体。西汉早期,汉承秦制,在马王堆帛书等简帛书和莱子侯刻石(图1)中还留存着一点篆意。再后来慢慢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了规规矩矩的汉隶,代表作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图2)等。

汉隶容易识别,更易于书写。在东汉时期,碑刻之风盛兴,隶书发展成为当时的正体,点画渐渐向上挑起,为当时的书家和学者所热爱并使用,代表作品:《曹全碑》——温润华美且绚丽典雅、《石门颂》——随性质朴且自然奔放。它的形成结束了前期的古文字形,取代篆书,承上启下,奠定了今后隶书和楷书字形发展的基础,并为之开辟道路。魏晋之后,书法史中草书、行书、楷书慢慢形成并发展,隶书处于一个长时间销声匿迹的时期。从《好大王》《广武将军》这两块碑中我们可以发现,字体由隶书慢慢往楷书发展,隶书楷书相兼容,颇有意趣。清代以来,碑刻复兴,得到推崇,隶书重新受到书家的重视,金农、邓石如、齐白石等著名书法家继承汉隶且推陈出新(图3)。

二、当代隶书创作的特点

(一)书体杂糅

隶书是在篆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演变的,因此,“篆中有隶,隶中有篆”“篆隶不分家”。西汉早期的隶书字形,与秦代简牍字形相差不大,仍然带有比较明显的篆书痕迹,或者说是“半篆半隶”。这种“半篆半隶”的书体,正是古文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记录。当今的书法家常常会从篆书和隶书中寻找相似之处并进行融合创作,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升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将隶书与篆书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书写,称之为“篆隶结合”。隶书的结体有很明显的艺术风格,有的蚕头燕尾,有的字形较扁,有的横向偏长。而当代隶书却将其改变,反其道行之,字体大多偏纵势,形成一种当下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隶书变得灵动和极具感染力。

书体的演变与发展是为了方便书写,建立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之上。人们为了方便书写,会在字体中加入行草的韵味,将行草的连贯性与传统隶书相结合,开辟了隶书新的书写艺术风格——草隶。其既有行草书那样的变化,却没有草书那般狂放不羁和难以识别,可谓简单自然、中和有度。

金石趣味也可以让隶书作品增加视觉冲击力,使厚重的隶书中增加苍劲感,提高了笔法的生动形象感,使之变得更加丰富。注重书法内在的充实,使书法作品增加金石气和书卷气共存的细微风格变化,并具有融会贯通的艺术美感,使隶书的表现力更加出彩,更有助于当代书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取法多元

隶书既有碑刻摩崖,也有汉简墨迹,风格也是多样,二者相辅相成,流传下来的风格多元。将石刻文字资料与简牍墨迹结合起来,不仅为当代书法家们的取法多元化提供了参考基础,而且对隶书有着更完整的学习和认识。隶书的相关材料资源丰富,开掘多元化。与隶书有关的碑帖简牍等大量文物的出现,如《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乙瑛碑》等,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借鉴。清代王澍曾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虚舟题跋》)一碑一奇,展现出隶书风格的淳朴多彩。隶书取法的对象也多样,如石刻类、瓦当、汉印等,使当代书法家在创作时增添艺术灵感,从而提升书法自由洒脱的艺术感。我们在学习碑刻的同时,也要借助墨迹来研究隶书的笔法。碑刻强调字体的“势”,墨跡强调“空间”,所以要分析和观察汉简墨迹的字形,了解书写的手法、结字安排和整体布局等元素。汉简墨迹的出土作品并不是很多,如《士相见之礼》为研究隶书墨迹的书法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样本——“蚕头不明显,起笔不藏锋”。

(三)形式丰富

经过对比发现,当代隶书书法作品创作与古代的隶书作品创作有很大的区别。陈振濂教授提出“形式至上”的创作理念,以形式追求、创作的主题意识为检验标准。至此,书法的形式美学的大幕已拉开。回顾当代书法全国展,形式上采用传统汉隶仍为大多数,形式上还是以传统的对联、条屏为主,但在作品的落款上渐渐出现长款等方式来进行修饰。古时,书法家们书写时力透纸背,写出了线条的力量与质感。《石门颂》由于刻石经历时代的洗礼,字体格外有苍劲感。而在当今时代,书法家进行隶书创作时通常会侧重于侧锋行笔,习惯用偏锋来增强点画之间轻重、粗细的呼应,突出了隶书字里行间的墨色对比,加重点画的质感,增强隶书的艺术美感。在书写时采用铰缝行笔,运用大量的枯笔、提按技法以增加笔画的粗细对比,并增强线条的斑驳感。

章法的规矩与否也是书法创作技巧之一,其包括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有行有列:在《曹全碑》中,字与字之间排列整齐、规规矩矩;有行无列:此类章法的字与字之间参差不齐、大小不一,使作品更有艺术感和层次感,《祀三公山碑》便体现出该章法;无行无列:此类章法中字与字之间错落穿插,排列杂乱无序,但又巧妙,能够使书法作品更加灵动、富有生趣,《开通褒斜道刻石》就体现出该章法。

三、当代隶书创作的发展展望

当今形式多样的书法展览对隶书发展的推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隶书创作风格形式更加多样。在书法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隶书创作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当下书法事业的朝气蓬勃和书法艺术的进一步提炼升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历来提倡“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因此在书法比赛和展览中都有所体现。

(一)书写时代精神

当下,隶书创作与今时今日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高度融合。康有为曾说:“书莫盛于汉。”两汉文化,重点是正大气象。而当今时代,中国国力强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笔墨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书法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不只是书法家的个人情感,更要让书法为人民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日学习隶书进行创作,首先应当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力量与精神,把握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当今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二)提升创作者的内涵修养

在传统书写中,隶书一直“轻咬头,重吞尾”,当今书法家在创作时需摒弃呆板的书写形式,在隶书创作时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将篆隶融合,创作出新型风格的作品。书法家只有将自我与书法艺术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当下,书法家们进行隶书创作时,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修养,积极刻苦地学习古代隶书作品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推陈出新。

如今,书法家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尤其注重作品的内容,在书写时也会注意内容的规范。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有“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创作骨干高研班,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则是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化艺术,该高研班的举办,正是为了推动当今新生代书法家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国学道德修养。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所说:“书法是表情达意的,国学知识的缺乏,书法只能处于一个技术的表达状态下,书法中情感的表达、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墨色的变化,都需要国学来支撑,否则完全无余力去考量。”通过此举,成功推动和引导了当代青年书法家有意识地提升自我修养的追求。

总而言之,随着国潮的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回归传统,积极追溯中华文化的根源。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的学习和欣赏,这就为当代隶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季严敏.当代隶书创作的现状[J].大众文艺,2013(22):62.

[3]唐春玉,翟熙倫.当今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16-118.

[4]张继.从十一届国展看隶书创作[J].中国书法,2015(17):35+37.

[5]陈振濂.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7]蒋采.论当代隶书创作的得与失[D].中国美术学院,2016.

[8]彭双龙.反思与超越——从国展改革管窥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转型[J].中国书法,2015(17):195-200.

[9]谷重.隶书创作现状及其现代性问题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6):102-105.

作者简介:

吕怡琳(200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