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清代书院是我国书院制度发展至鼎盛期的集大成者,建制成熟,基础条件优越,其建制、选址和环境经过多重改造后,能够有效地提供书院学人藏修游息的养料,实现雅集、交游等文人群聚模式,激发文人对创作的自觉追求。书院内外环境直接孕育了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文教成果,由动态的教育实践而成静态的文字结晶,进行传播和承续。
关键词: 清代书院;书院建制;书院文物;书院教育
一、清代官办书院的建制景观与“造景”前提
清代官办书院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其中部分书院在官学化改革中继承前代或前身书院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实用性、功能性、美观度上都具有综合性的集大成特色。因此,清代官办书院“造景”具有足够扩展的基础和空间。
首先,清代官办书院的基本格局是为适应综合性教育活动的需要而形成的最终特色,在“废书院、兴学堂”之前一直沿袭。一个规模完善的清代官办书院建筑群,一般依南北纵轴依次展开(图1),主体建筑按照中轴对称原则逐次递进,两侧配以其他功能性建筑,形成不同规模的风格庄重又强调实用的综合特征,强调教学、学术、供祀、学田的主要功能,同时满足讲学、自修、游息、交流的需要。
一般而言,讲堂、藏书楼、祀堂、牌坊等为书院主体建筑,位于中轴,住宿斋舍和游憩庭园等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或围成院落、或做成廊房。清代小规模书院至简则无外乎大门、讲堂、内室三大部分,是最普遍基础的形制,故而完整的清代官办书院特别是大型书院,因已有讲堂、祠宇、亭池、园林等基本建筑和景物的设置组合,并不需要考虑增设基础设施,而是要在井然中提升情趣,精益求精、因地制宜,布置其他观赏性设施,如设廊、隔扇、花墙等,以平衡书院主体建筑的规整严谨,丰富空间和层次感,追求更好地寓教化于游息之中的效果。一些规模较小的县级书院即使外在不佳,其内里也往往别有一番风景,如宏远书院“重门高伉,院宇宏廓,缭以周垣,莳以花木……其门外数十武即莲池,池中建徵心亭。四周山环水抱,柳翠荷香,鹭屿鱼汀,极飞跃活泼之趣。诸生以此为藏修息游之地,洵可以开拓胸次,涵泳性天矣。”[1]
其次,清代官办书院受到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有保障,山长对周边环境的改造和选择也拥有较高的发言权,其选址出现了新趋势。一般来说,传统书院选址讲究“择胜地、立精舍”,历来以枕山靠水、风光绮丽为追求,但清代官办书院随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官学化的深入改革,其所在地出现从山林向城市或近郊靠拢的趋势(图2),如张之洞选择广雅书院地址是“山水幽胜,去省亦不甚远,在不喧不寂之间”[2]。由于环境较为复杂嘈杂,与传统书院追求的静心悦静相距甚远,所以清代书院的建设者需对书院内部结构更加用心经营。
出于类似原因,清代官办书院的内部景观较前朝更为特殊,大型官办书院往往建有起装饰作用的“仪门”,以及起保护作用的“围肇”,形成多重围墙,甚至在周围植树造渠,以便处于近“市嚣”的城郊的书院学子专心研究学问,减少外界的影响。
清代官办书院对地址和景观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以钟灵毓秀之风水宝地聚文曲之气的观念。清代士人对此也有认识,张锦芳言:“名山巨岳,其烟岚变幻,岩谷崇深,足以荡涤胸怀而开发神智。士之潜心大业者,多建书院为游息地”[3]。景有雄奇秀美,士有奇伟温雅,因此,有条件的官办书院在“兴地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焕人文”,将人文荟萃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重视人文地理渊源对性情的陶冶和学术的发育,为丰富精神体验提供背景,像云南经正书院“背枕虹山之省脉,前列双塔之笔锋,左则试院宏开,右则西山遥峙……特为改建书院,以俎豆馨香之地,为鼓歌弦颂之场”[4]。类似的,湖南郴侯书院坐落于兴宁郴侯,“郴侯在兴宁北境,古谓之侯公山,宁邑名区也,实古郴县旧壤也。志称汉昭帝侯楚怀王孙畅于郴宇实启此。”[5]又如江南地区书院人文优势极佳,有许多书院学人因此强调环境涵育文风的巧妙关联,如苏州《正谊书院课选》陈銮序的“吴中为人才渊薮,襟江枕海……钟斯气者,类多奇秀高明之士”[6]等。这些清代士人对书院相关的地理文缘,即“托地”与“文风”之关系有见微知著的理解,像梅启照《敷文书院课艺二集》序就阐发了杭州不同地段的敷文、崇文、紫陽三书院的文风特色来源,皆因所依傍的山水景色不同而各有其显著特色[7]。
同时,清代官办书院通常是学术文化中心,取址一般由官绅、士人共同推敲酌定,所以极求文化根源。清代书院志中大多有《形胜》篇来阐述书院地形环境及其规划设计。此外,清代官办书院受到封建社会晚期的传统文化桎梏更深,儒家文教更加被强调,如清代官办书院往往拥有更多的画匾、楹联以及碑刻,在指明历史渊源和学派师承关系的同时兼具教化作用,像岳麓书院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字碑(图3),传由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所立,便完美体现了礼乐相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原则。[8]
出于相同原因,书院园林景观会精心选择植物种类,因为在儒家“比德”观念下,自然景物与精神品质有共通的特征,所以士人对花草树木赋予寓意,以求教化之用。有条件的官办书院中多会种竹松柏、兰梅菊莲来暗喻治学修身和坚韧品格,还多植桂以寓科考“蟾宫折桂”之意等。
以上这些人文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清代官办书院的选址和景观能够很好地蕴含和契合儒家的文学、道德、教育理念。书院景致之美是外核,营造环境、把在书院讲习修身更好地当作人生理想是内核。在书院山林中读书悟道,在自然美景中文聚陶冶,追求的不仅仅是身心与自然的融合,更是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清代官办书院环境的外在条件和内在要求,共同启发着书院学人对书院景色进行主动的选择和改造,以获得教育内容与书院景观完美的统一和融合,直接导向“造景”之事及其带来的文教之绪。
二、书院造景对文教活动的生发
由前述可知,清代官办书院的场址选择、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及园林景观等自然人文因素极具特色,文人读书、游息在其中自会得涵育滋养,“文而化之”,处处对书院学子的文学氛围营造和文学教育生发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书院师生在山光水色之中从事文学创作、游历交游,即“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重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9],与此同时,“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展开诗意人生的最重要途径和形式之一”[10]。像杭州崇文书院风光甚佳,所以“多士肄业其中者,吸湖光,饮山渌,于举业外率工诗古文词”[11],美景利于作诗,本是常理。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作为公共活动不可能独立于环境氛围而存在,并提出“優游体验”的概念,指借助自然环境条件去引导学生的现场教学方式。对于书院来说,“优游体验”就是“山野唱和”,师生畅游山水、借景抒情、随感吟诵,“徘徊顾瞻,缓步微吟”[12],开阔胸襟、净化心灵、激发共作动力,文人聚会雅集由此诞生,顺理成章。书院雅集的最初形态,即萌生于“书院”一名诞生之时。唐开元年间(713—741),丽正书院集贤能文学之士燕饮诗酒,后改为集贤书院,君臣诗酒融乐,“樱花新熟,遍赐坐上,饮以酴醾清酤之酒,帘内出彩笺,令群臣赋诗焉”[13],这遥示了“书院”雅集这一文化功能,也昭示其“樱花新熟”的自然环境。
许多与清代官办书院相关的文学作品,提及雅集等文聚活动时,都会特定强调当时的环境氛围,顺理成章引出诗酒乐事。像方祖德执教于瀛山书院时,恰逢修葺完成,“建大观、仰止、得青三亭”“亭塘祠宇修举靡遗,以视昔志所称,尤为完丽”,他写就《瀛山书院》一诗,描述山花、飞鸟、夜月环绕下的书院宴饮之象:“迁谷鸣莺集远岑,朋来又复洽兰金。焚膏犹愧校书浅,载酒还期问字深。声气真为吾辈事,讲求如见古人心。欲将两宇时诠解,花满春山月满林。”足见人文跟山水的和谐交融。像左庙右学、依山傍水的岳麓书院大校区在清代形成了最终的完整规制,其建制与佛道关系密切[14],寺庵林立、殿阁相望,形成优游育人的游息胜景,诚如《重修岳麓图志》所谓:
岳麓熊湘之胜也,游观者有泉,有亭,有童冠之咏歌,况为二大贤过化之地……于焉脱尘铗,涤垢棼,与二三有道之士息焉,游焉,以传其义理之趣,涵咏从容,陶和毓粹……夫是之谓游艺,夫是之谓居学。[15]
在这种氛围下,岳麓书院教师自然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于绿水青山间谈论诗文,其山长罗典实为典型。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就任岳麓书院山长(图4),岳麓肄业生严如煜在《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中谈到罗典率领众岳麓生徒领略春色、徜徉美景、流连赏花、随处讲喻之事[16]。这种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受教诸生感知到师生共同游艺于书院美景的悠哉快乐。罗典学生周锷也在《岳麓八景诗序》评价这种岳麓师生同游山水之乐道:
锷侍夫子三年于此,追随杖履,时不同而景亦异,心有得而乐无穷……或罗坐花间,或侍立月下,或随行涧沼、墩径间……得良师兼益友,游息暇豫耳目之前。
同人得亲炙我夫子于春风化雨中,异时回首此景,其可得其不可得,俱不可知,因恐其忘所自也,爰同赋八景诗付之梓,以志赏心而广乐事焉。[17]
周锷还作诗称:“意中花事眼中山,我列诸人侍从班。七百年来无此乐,晦翁风范在人间。”[18]《岳麓书院八景诗集》就是罗典率诸生优游岳麓八景讲学其间吟咏而成的。可以说,在罗典引导下,岳麓书院的文学教育跟书院风景形制完美地结合起来。据记载,罗典讲学时习惯手舞足蹈,被认为“文艺优长,非尔所及”[19]。罗山长这种亲近自然、放浪形骸的行为,可能就跟当时岳麓书院环境优越、利于放松精神和张扬个性有关。
可以说,这种书院美景生发书院文学教育的形式,是充分利用现实环境资源的“优游体验”教学模式的体现,具有明显优点:首先,这种环境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可变动性和自由随意性,正规讲学中的师生地位不平等和距离感被模糊,氛围轻松愉悦、融洽和谐,能更好地导向审美享受和促使文学互动产生。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与环境的融合,根植于现实,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共同帮助下,书院生徒更易创作出寓情于景、景中有情的鲜活文艺作品。这种教学方式还注重书院生徒在真实情境中的反应和自我体悟,强调文人在独特书院环境下的文学交锋,利于互相激发创作动机,带来充分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581-605.
[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00.
[3][清]张锦芳.创建金瓯堡白云洞三湖书院碑记[A]//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46.
[4]陈灿等.宦滇存稿[A]//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581.
[5][清]曹维精等.郴侯书院志[A]//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615.
[6][清]朱珩.正谊书院课选[M]. 道光十四年刻本,卷首陈銮序.
[7][清]周学濬.敷文书院课艺二集[M]. 光绪五年刻本,梅启照序.
[8]何礼平,郑健民.礼乐相成——我国古代高校建筑文化的滥觞[J].建筑师,2005(01):37-41.
[9]梁申威主编.中国书院对联[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18.
[10]刘雪梅.中国古代文士山林游憩审美情趣[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3):12-18.
[11][清]俞麟年辑.敬修堂词赋课钞[M]. 卷首讷音富呢扬阿序.
[12]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98.
[13][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七)[A]//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49.
[14][清]方祖德.瀛山书院志[A]//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49.
[15][清]赵宁.岳麓书院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2:41.
[16][清]严如熤.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A]//[清]严如熤.严如熤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3:93.
[17][清]欧阳厚均.岳麓诗文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9:524.
[18][清]周锷.朱野云鹤年为我作南台寺随罗慎斋先生典看花图[A]//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268.
[19][清]朱克敬.瞑庵杂识·瞑庵二识(卷二)[M].长沙:岳麓书社,1983:29.
作者简介:
肖徽徽(1991—),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传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