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要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彩。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文章认为,高校博物馆应结合校内实际,分析师生认知特点、把握受众兴趣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升级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红色文化如何让高校师生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对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红色文化得以赓续的关键,也是时代发展对高校博物馆的必然要求。高校博物馆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理想的红色文化传播基地。在此背景下,分析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创新其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博物馆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价值
(一)历史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能够促进红色文化快速、有效地传播,引领广大高校师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在他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开展红色文化宣教活动,则能够进一步增强广大高校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在参观学习时深感自豪和认同,“让信仰之火熊熊不熄,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从而成为其自身的情感依附和精神归宿。[1]
(二)思想价值
2021年2月20日,***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国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中坚力量。[2]因此,高校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弘扬者,能够使广大高校师生增强集体观念、提升思想品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传播价值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时代发展精华,构建起了独特的文化形态。而当下多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宣传载体作用。对于高校博物馆而言,尽管传统媒体依然是重要的传播渠道,但新兴媒体也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因此,高校博物馆应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创建高校博物馆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优势互补,完成融合发展。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拓展传播路径,能够实现信息智能传递,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覆盖面,并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时效性和公信力。
二、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难点
(一)传播方式割裂
当前,在我国部分高校博物馆内,存在教育手段“生硬灌输”、榜样事例“缺乏共情”、研究教学“人学空场”等个别情况。其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多采用理论教育形式,整体宣教晦涩深奥,削弱了红色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致使高校师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此外,在高校博物馆的红色文化展览中,宣教人员习惯于单向讲解,缺少互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不高,致使整体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些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活动形式仅为发放文本资料,存在传播力度不足、视觉语言匮乏、传播文本单一等多种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师生的视觉传播需求,脱离实际,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融合传播乏力
让沉睡的资料活起来,就是要立足于挖掘高校博物馆的特质,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时代视角和前沿的技术手段去呈现。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内容既是关键,也是核心。但在部分高校博物馆中,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碎片化和海量化现象,缺乏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未能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也无法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其次,分析部分高校博物馆的传播内容可以发现,存在明显同质化现象,未能充分结合广大师生的兴趣、专业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进行优质红色文化内容的定制和传播。再者,近年来,我国高校已拥有多种传播渠道,如校园网站、微信、微博、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然而,多种传播渠道間未能进行有效整合,难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且在师生群体中,快手、抖音等平台已成为重要的分享交流渠道。高校博物馆要充分意识到,当下大学生已经是伴随网络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观察视角。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技术才是推动、提升高校博物馆进行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支撑。
三、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高校博物馆要进行多维度的红色文化传播,推动红色资源高效整合,实现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传播的目标,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传播红色文化,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背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增强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一)提升藏品的征集、研究和管理
高校博物馆要系统收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物研究资料及其研究成果,树立多元化的藏品征集理念,不断优化和提高红色藏品质量。要加强红色藏品的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推动定级、建档、备案等管理工作。要改善馆藏条件,提升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红色藏品资源以及高校专业力量优势,搭建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进一步提升红色藏品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为广大高校师生及社会受众服务。[4]
(二)创新传播方式
高校博物馆应采取新型传播方式,及时更新自身的软硬件,探索多元呈现方法,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做到寓教于乐,促使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其中。近年来,学习型社会环境逐渐凸显,对于高校博物馆而言,也可作为学习场所,开展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5]。
具体来说,应重视结合趣味性与科普性,积极提升广大高校师生的参与度,辅以VR智能技术,创建逼真模拟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感知。
此外,对于高校博物馆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应发展出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积极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通过品读红色家书、观看红色展馆、传唱红色歌谣、展演红色剧目等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渠道。与此同时,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避免纯理论灌输,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凭借多维互动交流方式,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努力构建其对红色基因传承的体验记忆。与此同时,通过高质量打造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特色党史课,让红色文化拥有更加活泼生动的“打开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深入高校师生头脑。
(三)加强宣教队伍建设
高校博物馆应进一步加强宣教人员队伍建设,保证红色文化传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提升整体的宣传教育质量。[5]对于宣教人员,应明确其具有服务职责,要改善自身宣教观念、提升宣教方式方法,将传统的被动式宣教转变为主动式宣教,以亲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前来参观的师生。在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保持礼仪,结合不同专业师生的特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策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差异化,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四)整合多方资源
高校博物馆传播红色文化,需多部门联合协作、多方面整合红色资源,才能获得合作共赢的效果。以红色文化传播为目的,将高校博物馆作为传播基地,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网络[6]。
当前,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属性明显,具备多个文化传播功能,能够凭借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此外,高校博物馆应尝试与其他机构合作,活用大众媒介,将红色文化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多样化和广泛化。高校博物馆还可联系社区,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引导高校师生走入社区进行红色文化宣讲,让红色文化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四)突出地方特色
高校博物馆应结合地方特色,深挖当地红色历史,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本地特性。如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数量多、分布广,这为高校扎根红土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江西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在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时,可适当结合当地特色,展出红军根据地图片或视频, 讲好红色故事,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师生中广泛传播,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吸引高校师生热烈讨论,从而形成校园人际传播。
(五)活用信息技术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科技手段已逐步融入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数字赋能场域中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实现红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无疑是顺发展之“势”、应现实之“需”、达育人之“要”。因此,高校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如结合校内实际条件,建立博物馆红色文化信息数据库,活用数据分析技术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展品,实现3D图像建模和多媒体图像展示,让高校师生在文化活动中体会到先进的科技,强化红色文化实际感受。同时,充分发挥现代智能优势,超越空间与时间,开展线上文化传播活动,方便广大师生远程学习和观赏博物馆展品,促使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总的来说,就是要积极运用技术赋能数字阅读,推动虚拟教育场域和实体教育场域交融,打造图像、文字、故事与受众相融合的立体传承情境,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可感性、互动性,激活“红色数字资源动能”。如与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合作,通过“红色+大数据”“红色+VR”“红色+双创”等手段,进一步推动红色数字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社会效益转化,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于一体,使高校师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带给他们多种新奇体验,辅以爱国主义教育,促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广泛传播,提升传播方式的生动性,也能有效扩大高校师生受众面,加快红色文化传播速度。同时注重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的需求,用好实践平台,制作红色文化主题课程微电影、课程微视频、课程动漫等作品。用好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红色专栏,组织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传递、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讲述等活動,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精准线上推送,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推动红色文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动力,使之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7]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基础上,创新高校博物馆传播路径,深挖红色资源,构建具备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多方对接传播渠道,完善文化传播内容,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影响力,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传开来,从而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水平。
总而言之,高校博物馆应积极探索新时代红色育人之路,使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形式更灵活、教育态度更温情,让红色文化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以更好地培育新时代的“红色传人”。
参考文献:
[1]刘玲.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7):195-197.
[2]孙于麟.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路径优化[J].北方传媒研究,2023(04):78-81.
[3]刘珍.数字博物馆与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传播——以赣南地区红色主题博物馆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03):81-85.
[4]刘洋.7省市25所高校博物馆馆长探寻新科技变革下高校博物馆未来走向[EB/OL].[2021-12-17].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3974370114093.html.
[5]钟艳.讲解艺术在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分析和实践探索[J].文化产业,2022(34):118-120.
[6]钟艳.融媒体时代博物馆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实践进路[J].文化产业,2022(31):102-104.
[7]柳和生.以红色数字资源赋能高校铸魂育人[N].江西日报,2023-07-30(011).
作者简介:
郑礼丽(1976—),女,安徽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