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肖波 余小洪
摘要:考古学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者的交叉产生了“美术考古学”这门新的学科类型。但在当前西藏等地的高校教学实践中,“美术考古学”通常被归在考古学门类下,与美术史教学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如何将美术学与考古学有机和逻辑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融入美术史教学中,是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考古学;美术史;课程教学
近年来,考古学与美术史的交叉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术考古学”。就考古学的作用而言,它深化了对美术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美术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相关概念和艺术的起源等都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但这些问题都需要其他学科尤其是考古学的介入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然而由于学科定位问题,当前的“美术考古”课程仅在部分高校的考古学专业里进行讲授,绝大多数艺术类院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为美术史课程教学服务。
一、考古学拓展了美术史研究和教学的边界
考古学为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将美术史关注的对象从传世美术品拓展到地下出土文物,考古学为美术史教学提供的材料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非常晚近的时期。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品主要包括骨雕、石雕、牙雕和洞穴岩画,此时艺术品的艺术性似乎与实用性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中,经常出现野牛和野马,甚至是披毛犀和猛犸象等史前动物的形象,且多采用红色颜料绘制而成,部分也以碳作画,因此图像呈现黑色。这些岩画均非常写实,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在部分岩画上面会看到有猎人用标枪投掷过的痕迹,似乎为巫术活动的遗迹。而另外一些人像则披着动物的毛皮,表现为巫师的形象,此类巫师形象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一直持续到铁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各类装饰有精美纹饰的彩陶和制作精良的玉器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材。例如,在仰韶文化彩陶盆上经常可以发现一种人脸与鱼结合在一起的图像,被学术界称为“人面鱼纹”,其虽艺术价值很高,但明显隐含着一种实用性功能,可能与原始的巫术活动有关。此外,还有不少陶器上的塑像或者纹饰均隐含着类似的功能。到了青铜时代,美术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且类型丰富多样。商周艺术以饕餮纹最为著名,研究者普遍认为此类纹饰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但同时也隐含着某种文化功能。到了汉代,墓葬艺术大为发展,画像石、画像砖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并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某些题材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时期的墓葬艺术中都有发现,很好地展示了艺术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隋唐艺术除了继承前期的墓葬艺术之外,石窟寺、摩崖石刻等也得到发展,此时的艺术深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与中国的情况类似,国外的早期艺术中也包含着众多的文化观念。如在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中,有一种以人面像为典型特征的艺术形式,被称为“奥库涅夫艺术”,此类艺术不仅成为当地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对该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岩画艺术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面像岩画,以及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亚美尼亚等的人面像岩画可能也与其相关。另外,在“奥库涅夫艺术”中,有一种身穿羽衣、头戴射线状羽冠的巫师形象,与旧石器时代法国三兄弟洞的巫师形象很像,并且这种类型的巫师形象在我國内蒙古桌子山和哈萨克斯坦塔姆加雷等地的岩画中也有集中发现,表明文化联系的广泛性。到铁器时代早期,这种以人面为崇拜对象的艺术形式仍然存在。在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的早期铁器时代,流行着一种在死者的颅骨上用红色颜料绘制旋涡状图案的习俗,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见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非美术史研究者所能为,需要大量地借助考古学的力量。但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注点不同,前者的落脚点在考古上,最终是为了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思想观念,而后者着重厘清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划分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于早期艺术品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国内不少高校虽然开设了“美术考古”的课程,但主要设置在考古学学科下面,而作为艺术类院校设置此类课程的尚占少数。尽管如此,学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美术考古学具有交叉学科的品质,虽然落脚点在考古学上,但实际上应视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具有专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教学研究来传授相关知识。
二、考古学深化了对美术史相关概念的认识
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关于“原始艺术”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学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美术史本身尚无力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学术界通常将原始社会的艺术称为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与艺术进化论有关,认为是艺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过程中的一环,具体来说是艺术发展最早的一个阶段。正因如此,原始艺术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是最早的阶段。由于“原始”普遍被认为等同于“落后”,具有强烈的价值评判功能,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因此国际上现在多用“史前”来代替“原始”一词,特指文字出现之前的社会形态。实际上,“史前艺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其中一点就在于学者们对史前的标准认知不一致,从而导致不同学者对某个社会是否属于史前的认知也不一致。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讨论“史前艺术”的相关问题就会产生很多错乱。我们注意到,抛开价值评判这一点不谈,“原始艺术”一词在揭示艺术发展的一般特点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将“原始艺术”等同于原始社会的艺术并没有揭示出艺术发展的一般特点,给人造成的错觉是早期的艺术要落后于晚期的艺术,但事实并非如此。综观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从低级到高级步步递进的过程。
在学者们关于原始艺术的论著中,通常可见一些属于非原始社会的艺术品。汤惠生在《原始艺术中的“蹲踞式人形”研究》一文中曾引用花山岩画的资料,并将其归为原始艺术,认为中国境内的蹲踞式人形岩画基本上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作品。[1]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列举的原始工艺品,除了爱斯基摩人的象牙雕刻,楚克奇人(一般翻译为楚科奇人)的毛皮服装,美洲西北沿岸、新西兰、马克萨斯人以及中非的木雕外,还包括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的青铜器。[1]因此,“原始艺术”并非等同于原始社会的艺术。考古学研究表明,早期艺术(或曰“原始艺术”)显然与晚期的审美艺术不同,它是承载着某种社会功能的,从这个层面来说,诸如商周艺术等一些非原始社会的艺术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原始艺术的基本特点:原始艺术并非为了艺术目的而进行的创作,它仅仅是艺术家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艺术家精确地创作所需要的艺术品数量。然而,这些艺术品均包含有一项隐含的功能,即协助开展仪式或者发挥社会功能,通过艺术品的创作来安抚超自然的力量、赞美生者、纪念亡者。[2]换言之,原始艺术品的创作并非为艺术而艺术,原始艺术品所处的社会形态虽然不同,但其创作者可能拥有共同的原始思维方式。在这种原始思维方式下创作的艺术品首先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考古学是研究艺术起源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学术界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艺术起源的原因问题,二是艺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关于艺术起源,学术界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多种理论,包括艺术起源于“巫术”“游戏”“快感”“劳动”“模仿”“图腾”及“艺术的起源同人类的起源同步”等[3],这些理论多数涉及到艺术起源的原因问题。在旧石器时代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题材之一是被称为“史前维纳斯”的女性雕像,这种女性雕像一般为小型雕像,丰乳肥臀,通常是用石头、骨头或象牙雕刻而成的。其中,一件雕像出土于奥地利的维伦多夫附近,材质为石灰石,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雕像与生殖崇拜有关。
但是,人们对于艺术品和巫术、宗教关系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的。以岩画为例,学者对其起源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为艺术而艺术论”、巫术论、宗教论、句法论、语法论以及二元对立学说等几个阶段。“为艺术而艺术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其基本观点认为岩画不具有文化内涵,仅仅是美的一种表达,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所有关于岩画解释的理论中,“为艺术而艺术论”是当下最不受重视的。早在1967年,雷诺埃·古尔汗就指出:“‘为艺术而艺术论是最有害且最无力的一种解释理论。”[4]西夫金则进一步说道:“这种观点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5]因此,“为艺术而艺术论”很快从岩画解释的理论中销声匿迹,随之而起的便是巫术论和宗教论。换言之,他们认为岩画的起源与人类的巫术和宗教实践有关,但这仅是一种假设,需要大量的考古资料来证实,而艺术史本身对这一问题则显得无能为力。
关于艺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同样需要考古学的深度介入。从世界范围来看,艺术产生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很可能从岩画中寻找到答案。根据目前的研究,岩画的制作年代始于距今约4.5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欧洲南部的洞穴中。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发现有400个史前岩画艺术遗址,其中,178个在法国、195个在西班牙、15个在意大利、2个在罗马尼亚以及1个在俄罗斯。[6]由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岩画主要发现在欧洲,所以逐步在学术界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欧洲中心论”。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旧石器时代岩画在东南亚地区的发现,这种观点逐步发生动摇。2014年,澳大利亚学者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马罗斯地区的溶洞中发现了4万年前的岩画,首次证明了在东南亚地区存在着年代上与欧洲相媲美的洞穴岩画。2019年12月,该团队在苏拉威西岛一个石灰岩洞穴内再次发现了距今4.39万年前的岩画。[7]2021年1月,阿达姆·布鲁姆等人在印尼蘇拉威西岛南部的洞穴里发现一组岩画图像,其年代在距今4.55万年之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岩画作品。[8]2018年9月12日,考古学家在南非的布隆伯斯洞穴发现了距今约7.3万年的9根红色线条,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画作。其表明,人类艺术的起源很可能跟人类自身的起源有关,此类问题艺术史家无法解决,只能借助于考古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
四、结语
考古学在美术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考古学为美术史教学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授课资料;另一方面,考古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美术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交叉产生了“美术考古”这一新的学科,而交叉学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术考古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由专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统领多学科的交叉。美术史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进而将相关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
[2]Douglas Fraser.Primitive Art[M].New York:chanticleer press,1962:15-16.
[3]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2.
[4]Leroi-Gourhan A.Treasures of Prehistoric Art[M]. Paris:Harry N. Abrams,1967:33.
[5]Sieveking Ann.The cave artists[M].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79:108.
[6] [法]卡罗尔·弗里兹主编;颜宓译.史前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5-16.
[7]M. Aubert.Earliest hunting scene in prehistoric art[J].Nature,2019(576):442-445.
[8]Adam Brumm et al.Oldest cave art found in Sulawesi[J].Science Advances, 2021(3):1-12.
作者简介:
肖波(1982—),男,湖北枣阳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考古、岩画。
余小洪(1986—),男,重庆人。考古学博士,副教授,西藏民族大学青藏高原考古中心负责人、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西藏考古与艺术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