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淮海实业银行纸币看张謇的金融思想与实践

时间:2024-05-20

摘要:淮海实业银行建于1920年1月,为张謇所创办的地方民营金融机构。该机构运作时间虽不长,但对南通及其周边地区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该银行创办初期获得政府纸币发行权并印制了一套纸币,本文借助该纸币来回顾当时地方民营金融机构艰辛的创业历程,领略张謇的金融思想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张謇的金融思想和实践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其特征表现在顺乎时代潮流的开放型金融理念、循序渐进的务实型金融手段、诚实守信的信用型金融准则、造福乡梓的反哺型金融举措四个方面。传承张謇的金融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通博物苑;淮海实业银行纸币;张謇金融思想与实践

在南通博物苑旧藏的纸币中,有一套淮海实业银行发行的纸币,其印制于1920年,是张孝若任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时发行的纸币。张孝若为张謇之子,生于1898年,学业完成后随父经营大生企事业。该套纸币设计精巧、印制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该纸币共有 3种面值,分别为壹圆、伍圆和拾圆。三种面值的纸币正面皆为张孝若的头像,票面印有“淮海实业银行”红色印章 ,以及“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和 “凭票汇付  国币壹圆(伍圆、拾圆) 淮海实业银行照付”等字样。纸币的背面或印有南通狼山风景图,或印有淮海实业银行大楼全景。作为地方民营金融机构,能够获得政府的纸币发行权,可见该银行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淮海实业银行的兴办和运作,折射出张謇的金融思想,而这一金融思想及其实践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一、淮海实业银行运营概况

张謇,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金融资本。在张謇的努力下,淮海实业银行于1920年1月在南通成立,资本金500万元,开业时筹措资金125万元。银行的大部分职员是张謇在南通所办的银行专修科学员及甲种商校的毕业生。总行设于南通,在南京、上海、苏州、海门等地设立分行,在盐城、东台等垦区设立分理处,不到两年的时间,分支机构就有十余处之多。淮海实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放款、贴现、受抵有价证券及代理南通地方公债等。1921年,总行由南通改迁上海。

淮海实业银行开业后营运情况较好,除发行纸币外还计划发行淮海实业公债。1921年银行业务活动达到高潮,超过了1912年以来陆续到南通开业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分设机构,两年的年均营业额达到了500余万元。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集团、通海等垦区的业务资金往来均通过该银行周转。1922年,全国工商业全面萧条,淮海实业银行存款逐渐减少,提取日益增多,营业逐步萎缩。以上种种原因,使淮海实业银行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淮海实业银行及时采取措施,如印好的钞票库存不发,并争取到上海各同业的支持,使银行得以维持,但已到了应付债户的阶段。1926年,张謇去世,该行支薪职员仅留9人,不久也全部离散。抗日战争胜利后,股东会曾讨论过复业问题,最终因集资困难没有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派员清理,于1952年正式结束了该行实际上早已终止的全部机能。

二、张謇金融思想及其实践的基本特征

(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开放型金融理念

张謇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把国内外先进的金融理念引入其所兴办的各项实业和事业中。张謇搞实业是以创办大生纱厂而起家的,要扩大其实业规模,仅靠大生纱厂的经营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张謇从发展金融业入手,寻找拓展办法。他曾说:“是今日为实业计,必先银行……顾中国无大兴实业之望则已,实业将大兴则银行必兴。”[1]1906年,随着大生资本集团的形成和扩张要求,张謇更加意识到银行的重要性,乃于当年5月作《劝通州商业与储蓄银行启》。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过程中,深感金融资本的重要性。当时他已充分认识到银行在筹募社会资金、放贷于工商各业、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他视银行为发展实业之根本,诚如他所言:“欲求实业之发达,民生之利赖,地方之进化,端自银行始”[2] “银行为各实业之母,天下方待实业而兴”[3]。故而,他在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力主大兴银行业。他在《劝业银行条例》中规定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放款于农林、垦牧、水利等事业,对中国近代银行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张謇高度重视金融资本的理念和他不愿受制于人的个性,使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淮海实业银行。他曾感叹,“吾通海之有实业公司,二十余年矣。此二十余年中,吾花纱布同业所感受之痛苦之艰难,而徒唤奈何者,一言以蔽之曰:金融关系而已”“与其人代我谋而受制于人,何如早自为谋,而亦足以杜人之觊觎”[4]。张謇深知掌握金融资本主动权的重要性,洞悉只有创设自己的金融机构,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得心应手地施展自已的宏图大业。淮海实业银行是张氏家族大生系统的金融中枢,统管着大生系統的其他金融机构,并为社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也是张謇金融思想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条约正当和权限分明,办法可分为合资、借款、代办三种。凡属利害参半之事可用合资办法,确有把握之事可用借款办法,永久获利之事可用代办办法。采取以上三种形式利用外资时,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必须呈验资本。张謇还强调利用外资兴办实业时,“固然以活动社会经济为单位,但同时亦应冀其于国家财政有直接之利益。”[5]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认为在利用外资时,可以要求外商用“报效”“保证金”“预缴税银”等方法向政府缴纳一定款项,用以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从以上事例可看出,张謇当时的思想已与国外先进理念接轨,他对发展金融资本有迫切的需求,对“开放门户、利用外资”有深刻的认识。他希望通过发展金融资本来扩大自己实业的规模,希冀于借助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资本来增强我国的实力,这种顺乎时代潮流的先进理念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循序渐进的务实型金融手段

张謇求真务实的好作风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他不图虚名、不尚空谈而注重办实事、求实效,并从中国和南通的实际情况出发,谋划实业和事业。他所建立的张氏家族金融体系,是一步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断积累、不断深化而形成的。

张謇从事金融业务,是从1911年在大生一厂设立大生储蓄账房开始的。当时的储蓄账房收受职工存款,发行“支单、钱票”,这也是张氏家族金融机构的雏形。至此,张謇及其家族的金融活动正式运作起来,并以大生一厂储蓄账房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这套金融体系,既有一般商业银行性质的储蓄所、钱庄,又有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如南通联合交易所;还有地方自治性质的“中央银行”,即淮海实业银行。

巧妙运用金融资本兴办实业构建独特的金融产业链,是张謇的一大创举。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立了19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大生纱厂的利润资金来开办的,并以大生纱厂为轴心,衍生出较多的相关实体,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由此构成独特的金融产业链。例如,通海垦牧公司是大生纱厂的原料基地为大生纱厂生产棉花;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棉籽制油;资生铁厂是专为大生纱厂修配机件而设的;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来制造皂烛;大兴面粉厂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磨粉,供纱厂工人食用和浆纱;泽生水利公司、大中通运公司、大达轮步公司、外江三轮公司、船闸公司是为大生纱厂等企业运输物资而设;染织考工所是大生纱厂向纺、织、染全能发展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懋生房地产公司则是买地造房,为大生纱厂等企业职工提供宿舍并收取房租。张謇构建的这一独特的金融产业链,使他所办的实业形成良性循环并得以快速发展,其经营的大生企业集团成为当时中国轻工业的巨头。

(三)诚实守信的信用型金融准则

张謇极为重视商业道德,以真诚取信社会,提高了实业信誉,扩大了社会影响。张謇认为,诚信、勤奋和节俭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是事业成功的法门。他曾表示:“余办大生纱厂时,不自取薪俸,事事均从节俭。言勤则办事必依定时,言俭则一切开支务从节省,勿惮刻苦,勿自矜满,则非特本行之幸福,亦诸君将来立身之幸福矣。”[6]张謇崇尚勤俭,主张节流与开源并重,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理念和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等,无疑也是值得当代企业家们学习的。

张謇极为重视人格信用,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示人以信用”,人们就不会相信他,就不会跟随他,事业就不会成功。即使一个毫无资本的人,只要“示人以信用”,也能够“吸取人之资本”。他针对当时商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守信用问题,指出“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7]为坚守诚信的美德,在他制定的《大生纱厂厂约》中明确规范了纱厂的生产流程和质量要求,以期“货必尽美”。张謇所办企业的产品为销售商和消费者所信任,其所办实业拥有很高的声誉。

张謇极为重视诚实守信的金融准则,时刻不忘为社会分忧,坚守社会责任。为抑制南通联合交易所少数人操纵股市和棉纱交易的严重超买现象,他及时关闭南通联合交易所,避免了市场动乱。为防范金融风险,淮海实业银行印制好的钞票库存不发,并当机立断取消发行淮海实业公债计划,维护了当时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造福乡梓的反哺型金融举措

张謇心系社会和百姓,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在南通创办较多的社会事业机构。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 [8]他在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慈善,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张謇的金融思想决定并支配着其实业和事业的运作。

张謇怀着造福乡梓、反哺社会的情怀,秉承“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投入大量资金创办各类教育、文化、慈善等社会事业机构。这些机构的创办和运行经费主要由张謇出资,他倾其所有捐出个人资产,包括他为官时的俸禄、经营企业的薪酬、股东红利和个人田产等。另外征得大生纱厂股东同意,从大生企业利润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补充。还有凭借个人影响力争取亲朋好友和社会捐资,其胞兄张詧捐资为多。再有在资金紧缺时,鬻字筹款甚至举债,如张謇在《为残废院哑学校鬻字启》中说:“今残废院、盲哑学校建筑甫竣,而开办费绌……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事者,又以途多而分;无已,惟再鬻字。”[9]由此可见,张謇为创办社会事业机构筹措资金,真是殚精竭虑做到了极致。尽管筹资相当困难,张謇心中充满苦痛,但他初心不改,仍然执着地向既定目标迈进。张謇创办的教育机构多达370余家,办学层次有高等、中等、初等和学前教育,还有特殊教育;科目涵盖师范、纺织、医学、农业、商业、文化等学科。高等教育有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县私立农业学校,这三所学校后整合为南通大学;中等教育有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通海甲种商业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堂和多所初级中学;初等教育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高初级小学300余所;学前教育有幼稚园;特殊教育有南通盲哑学校、南通伶工学社、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创办的文化机构有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南通更俗剧场等。创办的慈善机构有养老院、育婴堂、贫民工场、残废院等。在这些社会事业机构中,不乏较多的中国第一。如南通博物苑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伶工学社为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为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为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南通盲哑学校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为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是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之一;设立的南通军山气象台为中国民间第一座气象台。张謇兴办社会事业机构的举措,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净化社会风气,造福当地百姓,极大地推进地区的社会文明和进步,加快南通近代化的进程,使南通成为当时的全国模范县,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三、总结

淮海实业银行纸币是我国近代民营金融机构经营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是近代地方民营金融机构运作的历史见证。透过淮海实业银行纸币,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地方民营金融机构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作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贡献,可以领略到张謇的金融思想及其兴办实业、事业的伟大创举。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考察调研,赞扬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传承张謇的金融思想,践行张謇实业报国、教育兴国、反哺社会、造福百姓的理念和实践,对当今经济发展乃至其他工作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册二)[M].民国二十年:009.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050.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060.

[4]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00-801.

[5]张謇,张孝若.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册七)[M].北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年:010.

[6]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03-804.

[7]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14:070.

[8]张骞.张啬庵先生九录·慈善录(第三册卷七)[M].中国台北:国风出版社,1964:003.

[9]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14:207.

作者简介:

葛莉(198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博物馆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