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一、铜器的包浆产生
铜器包浆又被称为“黑漆古”“传世古”,是指铜器表面由于长时间置于潮湿环境之中形成的氧化层。铜器包浆常见有两种:一种为自然形成,另一种为人为盘磨。
自然形成的包浆是由于经过几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氧化,铜器表面和空气中的水以及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铜等物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包浆。这种包浆的附着性很强,紧紧贴在铜器表面,难以剥落,使铜器看起来陈而不旧、富有光泽。这种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光泽富有自身独特的生命活力,变成铜器自身的一部分,其中的变化尤为微妙。
铜的氧化可以分为完全氧化和不完全氧化两种:完全氧化产生的氧化铜颜色是黑色的,不完全氧化产生的氧化亚铜颜色是玫瑰红的。若是在潮湿的环境里,则会和水、二氧化碳生成碱式碳酸铜,又名铜绿,颜色为灰绿或翠绿。
而铜器本身因材质不同的缘故有着不同的底色,紫铜是紫色的,黄铜是金黄色的,加上铜的氧化比例变化,结合自身底色衬托,会让铜器表面的颜色丰富多彩、斑斓有致。
自然形成的包浆其实是时间赋予的魔法,器物经过藏家的长时间把玩,就会形成第二层人为包浆。人为包浆很好理解,其实就是自己用手盘出来的包浆。当一件铜器被收藏之后,藏家有空时拿出来不断用手进行摩挲、观察和鉴赏。时间久了,铜器表面就会留下人手上的汗渍、油渍等液体,再经过不断的摩擦变得光滑,因此就会慢慢形成包浆。简单来说,人为形成的包浆因人手上的液体所致,主要是汗液和污渍,与铜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再经过长时间的物理摩擦,就会形成越来越厚的包浆。
自然形成的包浆铜器,在收藏界有着重要的价值,年份越是久远,就越成为艺术爱好者的追求。
二、铜器嵌银丝工艺的历史
铜器嵌银丝工艺又被称为“错金银”或者“金银错”,为我国古代传统的金属装饰技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主要是在青铜制作的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物品上描绘出装饰图案。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初期,这项工艺开始兴盛起来,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推崇。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提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相关注释中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
错金银工艺常用于各种装饰上,尤以青铜器为最,本就厚重朴实的青铜器,经过错金银的加工,增加了各式线条,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动感和鲜明亮丽。
到了明末清初,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审美提升,加上工艺更加精湛以及更多的能工巧匠出现,错金银工艺达到巅峰,产生了大批形式多样、极具趣味的铜器嵌银丝物件,体现出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三、铜器包浆嵌银丝的工艺手法
尽管目前的铜器制作尚没有比较完善明了的包浆工艺,不论是自然形成的包浆还是人为摩挲的包浆,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变化,但通过一定的技法还是能够作出人工包浆的。常见的人工包浆方法有传统湿法着色、高温热着色、电解、镀膜等多种工艺。近年来,笔者在查阅多种资料的同时,积极求教于同行前辈,从而整合出一套独有的铜器包浆工艺。
若铜器表面嵌银丝,则包浆的制作难度就更大。既要体现铜器的包浆又要让银丝洁白无瑕,不但要对镶嵌工艺十分熟练,也必须深谙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顺序。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发现,要让铜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同时银丝不产生氧化反应,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
四、仙游当代铜器的工艺特点
福建省仙游县的传统铸铜工艺,历史悠久,其虽然起步略晚,大约发源于明末清初,但是自成一派,有独到的配方。仙游传统铸铜工艺以铜料为坯胎,运用铸塑、雕刻等工艺手法,作品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点。近年来,仙游县的传统铜雕技艺发展迅速,诞生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铜雕制造工坊,有大中型工厂,也有小家庭作坊,充分体现出铜器在社会上的受青睐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铜雕匠人。仙游的铜器产品畅销全国,并且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
笔者设计制作的铜器,工艺精湛、工序繁琐,首先要经过冶炼、铸造、嵌银丝、磨光、鎏金、制作包浆等数十道工序,然后运用当代环保化学试剂配合传统的烟熏火燎和土壤浸泡方法,使其产生人工及自然包浆。这样的包浆虽不如古铜器自然形成的瑰丽,却也有它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笔者的铜雕作品“紫铜螭龙耳嵌银丝花瓶”(图1),高约34厘米,一对重量约10千克。采用上等紫铜为底,质地精纯,铜胎厚重,虽尺寸不大,却精致典雅。整体鎏金熠熠生辉,闪现别样光泽。包浆醇厚,红斑自内而生,经过摩挲,适时变化,厚薄不均,聚散自如。细细观察,像是沉浸在无垠宇宙之中,探窥浩瀚星空的瑰丽美感。铜器掐丝流畅,一气呵成,填釉丰满,釉色厚重纯正。瓶体图案花鸟云纹,花开富贵、青鸾报喜,寓意吉祥,带来美好愿景。
在我國,螭龙乃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二子,寓意美好、吉祥,也象征男女之间的感情天长地久。螭龙的奋力升腾之势,更是象征着前途光明、事业攀升。螭龙嘴大,肚壮,能容寿纳福,也常用于建筑当中的装饰。笔者设计的螭龙,圆眼、大鼻、眼尾稍细,带有鱼鳞纹,长鼻大口中,恰到好处地吐出花瓶的把手,浑然天成。放置于客厅、书房,不论单独置放,或是置入各类花草,都会给所处空间增添一分古雅。
另一件铜雕作品“紫铜双鱼耳嵌银丝花瓶”(图2),高度约44厘米,一对重量约30千克。以紫铜为材,质感沉稳大气,上手敦厚重实,经过笔者的特殊处理,包浆古雅,闪烁微光。其以紫色为底,尽显雍容气度。包浆五彩斑斓,紫黄色如初秋枫林,飘落盎然秋意,配合规则的嵌银丝白色云纹图案,带来喜庆的愉悦之感。瓶体部分包浆,被铜绿所包裹,紫中带绿,如星夜潮水般波光荡漾。
该花瓶唇口方折,作高束颈,颈部双侧为鱼耳。双鱼奔腾跳跃,有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之意。
以上两件作品均以紫铜为底,配合独特工艺,包浆搭配银丝,更显贵重气息。经过时间的洗礼,包浆带有岁月的沉淀和藏家的品位,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当代仙游铜器包浆制作及其嵌银丝工艺的内涵和魅力。
作者简介:
刘希勇,男,1976年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工艺美术师。现为仙游县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仙游县度尾镇紫铜工艺品厂艺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铜雕镶嵌工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