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寿字纹样在古代青花瓷中的艺术应用

时间:2024-05-20

黄三梅 李娟

摘要:寿字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其美好的寓意深得人们的喜爱。而由寿字所衍生出的纹样和形式,在各类载体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此,本文基于古代青花瓷的寿字装饰纹样,对寿字的起源和在古代青花瓷上的應用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更多的人对寿字及其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寿字;青花瓷;艺术应用

一、寿字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当时参考‘龙书‘穗书‘鸟虫书等实物的形状”[1],通过组合形成了最初的“寿”字象形文字。到了商周时期,寿字的甲骨文写法为“卐”的一半(“卐”的简写形式,表现无限延长)加上“夕”(即“肉”,借代躯体)而构成,寓意生命长久。

之后,金文在甲骨文的字形基础上融入“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长者健康长寿,“有的钟鼎文加‘口,表示年幼者向长命老人贺寿,有美好祝愿的意思。”[2]再后来,寿字由甲骨文中的“老”和“畴”逐渐组合演变成为“疇”,铸于商周青铜器之上,并广泛应用于明器等载体之中。进入秦代,寿字实现了统一的规范书写;在汉代,“寿”字以其丰富的形态、深远的寓意,广泛出现在了贵族的饰品当中。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书法艺术广为流行,寿字的字体结构变化跟之前相比,较为简单与规整。进入唐宋时期,书法艺术则渗透到民间的各个领域,“加上宋朝瓷器制造业发达,这为之后的陶瓷与字体融合奠定了底子。”[3]宋代文人墨客喜欢饮茶品茗、吟诗作对之事,在陶瓷作品上书写文字遂成一时潮流,寿字便是当时主要书写的文字之一。

到了元明清时期,寿字便成为图案装饰的重要内容了,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审美而存在。细究这一时期的寿字,明显受到了“书画同源”意识的深刻影响,即对“诗”“书”“画”“印”四要素进行提炼,演变为“图文结合”的形式。

可以说,由寿字所衍生出的纹样和形式,在各类载体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1、图2)。其中,在古代青花瓷上的应用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在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的演变逐渐转向标记性、抽象性和象征性,这是文化发展的必要过程。“青花瓷在元时期出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4],而寿字历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它与古代青花瓷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笔画线优美,通常为点、撇而成,很少有板滞的刀痕,整个青花瓷上的寿字富有笔意的弹性”[5],这充分表露出这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更从侧面反映出古代青花瓷与寿文化内涵的融合已趋于成熟。

二、寿字在青花瓷中的文化表现

在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寿字逐步朝着符合老百姓精神需求的方向演变,即通过图案化组合更好地表达其文化内涵,“例如有圆形寿字、长形的寿字以及篆体寿字组成的百寿图等。人们把寿字写成错落有致而又具象的纹样,使其增加寿字的趣味性。”[6]

(一)精神寄托

“五福寿为先”,这无处不在的寿文化,是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追求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在节庆当中,寿字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寿字,汉代陶器铭文上的寿字,明清期间青花瓷寿字的独自使用或与祥瑞图案的重组,使得寿字用途更加遍及。”[7]寿字出现在建筑、生活用品、服饰等多种载体之上,赋予了寿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二)应用表现

明清时期,青花瓷上寿字的使用成为一时风尚,从传世至今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往往以寿字为正题纹样,将如意、蝙蝠、中国结以及荷花等题材作为附带纹饰,主要纹样聚焦在一个中心点上,以此来凸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寓意,寄托人们的美好心愿,“在陶瓷装饰上表现长命百岁经久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保持着持久旺盛的生命力”[7]“最常见的是把寿字放在青花瓷最明显位置,或放在花朵的正中央,或放在蝙蝠的正中间”[8]。比如明万历青花海水云龙纹寿字大罐(图3),其外壁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光亮平滑、质感温润。颈部绘缠枝花卉纹饰,近足处绘海水江崖。腹部两条巨龙于波涛上腾空飞舞,身形矫健、张牙舞爪、气势凶猛。巨龙周围饰有“卍”字祥云,龙首前各有一“寿”字。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道教盛行,故此类具有浓厚道教风格的图案也大量出现在瓷器上。其纹饰整体布局层次分明、密而不乱,青花发色充分、浓郁明快,时代特征鲜明。

通常来说,古代青花瓷上所绘制的寿字图案,主题醒目,同时运用变形、重组等手法,使寿字的字体和纹样变化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如清代初期的青花瓷,其寿字装饰的字体以篆书居多,随后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转变为圆圈式,在突出美感的同时又不失本身的识别性和独特性,故称团寿纹样。特别是在康熙年间,团寿纹样的出现对寿字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清康熙青花团寿纹小盖罐(图4),肩部饰以六朵如意头组成的大云肩纹,内绘缠枝莲纹,与胫部饰缠枝菊花的纹饰上下相互呼应。腹壁大部留白,仅以青花书三个团寿字。盖面饰云肩纹、六只仙鹤衔桃、海浪纹,釉面光润亮洁,青花发色淡雅,实为精品。“到了清中后期,团寿字与意味福寿吉祥的动植物图案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吉祥纹样”[9],再如清乾隆粉青暗刻青花团寿大抱月瓶(图5),其造型及装饰纹样结合多种形式于一体,腹部罩施粉青釉,其下暗刻缠枝花卉纹为饰,正中以青花篆书“寿”字,四周衬以如意花叶形成的宝莲纹,外缘饰一周青花缠枝卷草纹勾边。除腹部以外,通体罩施白釉,其上描绘青花,口沿及底足饰回纹,其下分饰缠枝莲纹、如意云头纹,胫部环饰蕉叶纹,侧腹中部凸饰漩涡纹钮,两侧对饰贯套纹。整件器物造型宏伟华丽,令人赞叹。到了清末,青花瓷上的寿字结构变化更加多样,各类寿字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可谓丰富多彩,像清光绪青花缠枝莲团螭开光“万寿无疆”冰箱就是这样一件典型作品(图6),其整体呈四方倭角形,外壁以青花装饰,口沿绘回纹一周。回纹之下饰如意纹一周,腹部四面满绘缠枝莲纹,中心绘团螭,内部各书一字,组成篆书“万寿无疆”字样。胫部绘变形莲瓣纹,于莲瓣之内填绘折枝花卉。盖面由两面合拼而成,周饰回纹,面饰缠枝莲纹,每面有两个钱形孔,上饰冰梅纹。

三、寿字纹样的装饰艺术特点

(一)寿字造型艺术特征

寿字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象形意义,其最初的作用是人类用来记事的符号或形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寿字由具象繁杂至抽象简单、由图画记录逐渐衍变成一种高度标准化的文化符号。其伴随着人们生理感受和审美趣味的不断融合,实现了意境相通、情景交融,产生了含蓄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二)寿字装饰艺术特征

“寿字利用边旁部首通过扭曲、重组、裂变、弃取等多种设计手法拼贴组合,以此来强调寿字整体美感和象征趣味”[10],寿字装饰既不改变寿字整体的结构又使其符合寓意的表达,通过寿字本身结构进行裂变、图案化,结合寿字本身含义与寓意的感情色彩,以字造形、以物造字,便能形意兼备。故在很多古代青花瓷的装饰题材当中,不论是以寿字直接表达其内涵,亦是以图案委婉地表达其情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命的追求和对圆满生活的憧憬。

(三)寿字色彩艺术特征

此外,寿字在青花瓷上的装饰应用,除了其文字和纹饰寓意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其他装饰手段来进行体现,例如用红色或者金色颜料来进行书写或者描绘,以表达喜庆、热闹与富贵、祥和的氛围。寿字通过自身的色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了时代审美的走向,寿字和陶瓷两者的结合,使用上满足了人们基本需求,审美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11]

四、结语

寿字及其文化内涵与历代青花瓷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美、发现美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青花瓷艺术精神魅力的体现,这对于我们在当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当代文化艺术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丽,单秋月,刘冰.清代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J].兰台世界,2015(21):158-159.

[2][7][9]宋春会.清末织绣品上寿纹装饰纹样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3]齐美玲.文人审美趣味对陶瓷装饰的影响——以长沙窑和磁州窑为例[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4]葛环玉.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187-188.

[5]姚晓霞,张荣进.书法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04):45-47+58.

[6][11]陈闽.寿字纹在清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J].景德镇陶瓷,2017(04):32-33.

[8]张晨卉.设计视角下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刻划花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10]朱敬婷.民间艺术中汉字图形的运用及其审美文化内涵[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3-25.

第一作者简介:

黄三梅,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设计

通讯作者简介:

李娟,教授,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