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倩
如果大家回眸2019年中国古代玉器拍卖市场,可见不管在材质、造型还是在主题风格上,均可言其千姿百态、竞相争艳,其中还不乏品相完美、韵味十足乃至举世无双的精品。从全年的整体成交情况来看,材质上佳、造型不凡、工艺精湛的古代玉器,更是受到市场的青睐,其表现尤为不俗;且无论是拍卖成交量还是成交价,皆屡创新高。现笔者整理了其中的部分艺拍精品,以飨读者。
新石器时代文化时期的高古玉精品
远在新石器时代文化时期,玉被认为具有通灵神奇,此时期玉都是被制作成祭祀、祈福的礼器,只在重要时刻或重大事件中使用,用来进行“天人沟通”,且其形制和纹饰比较特别,大多有着宗教意義和实用价值,有如拍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1)。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而“猪龙”,则因身腹内卷似龙、面缀猪鼻而得名。玉猪龙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原或作为胸饰用途。此猪龙为青玉质,大面积已白化。鼻吻下方以砣具割出首尾,但首尾仍相连。近颈处有一系孔。五官以砣具雕琢而成。整体呈现出一立耳、大眼、阔嘴、体态圆厚的灵兽。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遗址为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而接下来介绍的“良渚文化·三层人神兽面纹玉琮”(图2),鸡骨白,器表土渍色。外形弧边方形,中间大圆孔,双面管钻,孔大壁薄,内壁打磨精细,略有凸弧。上下两端射口一致。器身四面中部为光素的直槽。以四角为中轴线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戴冠的神人面纹,以两道凸弦纹象征冠,弦纹上有五六道凹弦纹,两道弦纹之间刻饰连续卷云纹。神人面纹重圈为眼,外围管钻浅雕,内圈刻琢。眼角刻成小三角状。用减地浅浮雕形成宽鼻,鼻面上琢刻三组卷云纹。第二节为兽面纹,重圈为眼,大于神人眼,眼外有椭圆形眼睑,眼睑之间有桥形梁相连,宽鼻与神人宽鼻相似,兽面都是减地浅浮雕。第一节和第二节复合成一组神人兽面纹,即简化的“良渚神徽”。第三节与第一节一致,即神人面纹。
同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石家河文化,其中玉器的美学及历史文化信息,是该区文化的突出代表。该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其中心地区是江汉平原,约为公元前2500至前2000年。拍卖的这件“石家河文化·黄玉人头”(图3),玉质晶莹润洁,浅青色。人头像以浮雕形式刻在上端略粗下端略细的玉管之一面。人像之眼、鼻、嘴、耳五官齐全,整个形象与常人无异。头戴织物编成的束发冠,双耳戴环。玉人头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重要的器种,常见长方形片状,管状人头像极少。
西周至西汉时期的高古玉精品
自周到汉代初年,玉被看作是统治权的象征,且以和氏璧的出现为标志。西周300余年的玉器,是从商玉立体、平面、繁复、简单的多种类型的玉器,逐步转化为薄片状、平面阴线刻为主的玉器,较多地沿袭了商玉线条简练的做工,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阴线细密纹饰玉器。如拍卖的这件白玉质“西周·玉人龙纹珮”(图4)。其透雕扁平状佩,局部有微沁。此佩纹饰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为西周时期经典的人龙合体纹饰。西周盛行“内细外粗、流畅生动”的阴刻双线,组成龙纹及人纹合体设计,一般为人面龙身,或为其他动物组合而成。此佩用简单的线条刻出人物面部及纹饰,刀工犀利,局部受沁呈褐色,扁平状,工细料佳。
而承袭商殷、西周传统的东周玉器,制玉技术更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如此件“东周·黄玉瑞兽玉佩饰”(图5),造型简练有力,雕工精妙卓绝,乃存世少见、极为珍罕之战国动物玉雕。瑞兽造型融合现实与想象,线条流利优雅,满富韵律感,曲直之间,勾勒猛兽慑人姿态,兽身细琢阴刻,浮雕纹饰隐约,刚柔并济,气势万千。此乃东周玉雕之最,时琢玉工艺发展至高,虽玉材有限,所造之器美善至臻,后世难及。其腿部以阴刻曲线做凤鸟纹与龙纹,独树一格,寥寥数笔已明确捕捉神兽气韵。此佩兽首更显低垂,宛若踞匐岩峭,向下俯视,构图或就原石形状、色泽而变,边缘褐斑应为玉皮,反映匠人珍惜玉料,至竭方休。瑞兽前额尖角,乃其中最明显之差异,此外鼻头宽厚,上下以锐弧收尾,不似其他虎形或龙形佩之尖鼻或鼻头上卷。再者,此类兽形佩之肩脖厚实突出,突显大型动物魁武姿态,为犀牛之特点,与虎类猫科身形或螭龙修长之姿相异。综上,此瑞兽虽称琥,应非虎、龙。此佩兽形,威猛有力,气势惊人,兽身细节且精巧妙绝,尊贵夺目。
汉代灯具使用已非常普及,但以青铜材质为主,玉制几乎寥若晨星。这件白玉质“西汉·白玉朱雀形灯”(图6),整体由灯盘、灯柱和灯座镶合而成,而灯座又作盖合式,可一分为二。灯盘圆形,浅腹直壁,盘心琢乳突状为烛地。灯柱为圆柱体并束腰,腰部出台,线条流畅。下端连灯座,灯座圆雕朱雀纹样。朱雀双眼圆睁,喙张开衔一圆珠,体态丰腴;胸前以细阴线勾勒出鳞片状羽纹,身两侧以减地浅浮雕描绘羽翼,短尾上翘,以数条平行阴线勾出尾羽;尾部钻一孔,应与盒身作固定之用。额顶琢一浅孔,连缀灯柱,雀身中空作子母口盒。汉代灯具分为高座灯、行灯、艺术造型灯三类,此灯应属于王公贵族使用的艺术造型类别之高座灯,代表了当时灯具的最高水平。
唐代至明朝时期的古玉精品
在中国的玉文化史上,唐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玉器从虚幻的象征性器物开始进入了贴近现实生活的实用和赏玩。古人对马的偏爱,可以从很多作品上得到证实,有如拍品“唐至宋·玉雕鞍马摆件”(图7)。唐代以前的玉马形象都比较抽象,造型以静态为主,不求生动。唐代以后,玉器制作开始向世俗化、生活化转变,马的形象也逐渐活泼生动起来。在传世的玉雕作品中,卧马的造型相对较多,古人巧借这种造型的谐音,表达“马到成功”之意。此摆件青白色,马背、尾部带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质地缜密、细腻如脂。玉马四肢曲于身下,呈卧状。前足卧于身前,后足压于身下,线条深刻,表现出了马的肌肉感。菱形双眼睁开,凝视前方,马耳竖起,马首上以密集阴线表示马鬃。缰绳、马鞍采用立体浮雕技法琢刻于马背上,鬃毛及马尾则以较细的连续阴刻线条表现,细节清晰。马鞍上雕琢精工,可见马匹主人的地位。
玉卧羊是元代常见的题材,流行于游牧民族对羊的喜爱,其装饰技法和雕琢工艺粗细得宜,前腿处雕工处理可见斯基泰美术之风。拍品“元·青白玉卧羊” (图8),为青白玉所雕写实风格的卧羊。玉羊体态肥硕,浑厚丰满,昂首挺胸,微微泛现黄褐色沁,更显古朴。玉羊四肢曲跪,收于腹下,呈静卧姿,目视前方,双目做半圆雕,立耳弯角,神态怡然自得。此玉羊造型饱满,神态逼真传神,雕琢技法简练概括,极简中可见细腻的雕工。
螭龙被视为是带有无穷权力的神兽,也是驱邪解难的吉祥物。玉器上蝉纹装饰,是由商朝青铜器上得到启示。古人爱蝉,因为蝉是具有三态变化的蝉虫,寓意为生命获得重生。所以当人去世后,口中多含玉蝉,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因此,蝉纹一直被后人用于具有古风的艺术品创作上,拍品“宋至明·黄玉双螭盖瓶”(图9)正是典型的例子。此瓶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斑沁。椭圆口、足,有盖,盖巧作螭龙为钮;器体琢两周宽带,其中满饰雷云纹,颈、足隐起十个蝉纹,两侧各饰一螭龙,龙回首,小头细颈。臀肩丰满,腿尾相缠,形态充满动感。
玉璧作为礼仪玉器在唐代以后几乎绝迹,但明代在“法先王”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仿古玉璧作为礼仪玉器,再次出现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且多用青玉、白玉制成。如拍品“明·银鎏金镂空玉璧”(图10),璧肉有红润沁色,外侧起脊,肉内装饰谷纹,布局疏密有度,技法朴拙。璧内以银鎏金饕餮三枚套嵌一枚镂雕小玉璧,周饰三如意云纹出廓,内装饰如意云纹,又镂雕一小玉璧,装饰S形纹。整器造型复杂中蕴含极简,生动神秘。据推测璧的造型来自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另据《周礼》记载,璧为祭天的礼器。该器造型神秘古朴,用料珍稀华贵。
清乾隆时期的古玉精品
在各种古玉中,乾隆玉器的质量很高,2019年的艺术市场也表现如此,其精品深受藏者追捧。乾隆朝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使新疆和田玉料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内地玉雕技术和工艺迅速发展,其时也成为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同时乾隆宫廷用玉深受清宫绘画艺术的影响,雕工精湛,一丝不苟,将各种传统工艺糅合变通,充分显示出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美感,使得玉雕制作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清乾隆·御制黄玉浮雕螭龙圆方双联瓶(图11),工艺精湛,创思新颖,以硕大黄玉制成螭龙双联瓶,寓意吉祥,并切合当时品位。高浮雕威猛祥龙,并琢八小螭龙游于如意云间。其一面为琮、一面为管,波涛围绕瓶身,生动巧致。淡黄玉包浆光滑,玉匠随形雕作,利用原石褐色,营造画面栩栩如生。此瓶之形,一方一圆,与流水祥云、生动螭龙相映成趣。古籍记载有天圆地方之说,而此瓶糅合方圆,乍看之下似是简单设计,其实涵义丰富。瓶身祥龙,比喻皇帝,配合构图,展示天子无上圣威。而螭龙游石而上,穿越波涛,似力争上游,继承帝位,拥皇权、耀天威。
清乾隆·白玉菱花式花觚(图12),采花式,敞口、撇足,觚腹微隆,流畅利落,风格拟古而藏新思。此器形从高古青铜觚获取灵感。觚,盛行于商朝及西周,至十八世纪,时人复古形制,取其线条优美。青铜觚器形本甚壮硕,纹饰宏丽,外观更见肃穆威武。而此玉觚轮廓秀丽,从上方俯瞰,宛如盛开花朵,却光素无纹,含蓄静穆。其器形雅静,粗看简单,却见乾隆玉匠的卓艺巧思。
清乾隆·白玉高士雅集图大山子(图13),色青,中部玉质纯正,玉坯下平上锐,宛如汉武梁祠的一面山墙石壁。周作群山环抱,松柏成阴,羊肠曲径,逶迤可登。可见诸耆老雅集,书诗、品茗、独吟、对谈,各随其宜,聚散有序,憩动有方。玉人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现实主义手法,人与山的关系既自然而又和谐,富有宋画遗意,碾工细腻精到,颇有笔情墨趣,堪称为一幅不可多得的、立体的文人雅集图。
清乾隆·白玉凤饰龙鋬觥(图14),此器属于乾隆仿古玉器,以青铜器觥为其造型基础,但整体比例更为修长;并以龙凤纹为主要题材,代替了青铜器上多见的饕餮纹;且于鋬上融入诸多巧思,运用了高超的技艺将螭龙生动活泼的姿态表现出来,体现了乾隆慕古求新的精神。器由上好和田白玉整块琢成。玉色白皙略泛青,局部有黄褐色斑。仿古彝器,扁筒式,口稍敞,椭圆形足,方折拐子形鋬,一螭龙自其中钻过,其首倚于鋬上,造型无比生动。流口下雕一凤首,套一活环。身腹两侧浅浮雕夔凤纹,身腹前方浅浮雕一蝙蝠,下为蝉纹。颈部两侧各饰拐子龙凤纹,一侧浮雕一火珠。
清乾隆·白玉岁岁平安盖盒(图15),此类器物多作香盒,旁边摆放香炉、香瓶各一尊,合称炉瓶三事。该盖盒莹白可人,盖面浅雕麦穗丛中一对鹌鹑,寓意吉祥。双鸟灵动翻飞,麦穗随风摇摆,画面右方素净留白,安和静逸。纹饰为传统花鸟画布局,此画风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盖盒雕刻呈不对称构图,景物偏安左下,得南宋花鸟画神韵。
清乾隆乙卯年(1795)·御用题诗碧玉“樊桐仙侣”笔筒(图16),所题御制诗既赞笔筒玉质精美,兼点出笔筒纹饰主题。樊桐为《水经注》中的山名,相传为昆仑山一支脉,其上玉石由河水冲刷下来到和田河床上,质量精美堪称玉中之精,诗句直接点明此笔筒所用玉材即为珍贵的河产子料。笔筒题名《樊桐仙侣》,此处仙侣即“仙人之辈”意思,而非指有两位神仙伴侣。此笔筒尺寸娇小可爱,在带御题诗的碧玉笔筒中难得一见,体量虽小,但其雕工极其细腻讲究,从透雕到器表多达十层,直可与上乘的竹雕比肩,堪称一绝。
清乾隆·白玉折沿镂雕八吉祥莲花钮盖奁(图17),古代贮物器具,多用作收放梳妆用品及饰品,盛行于清代宫廷。其多以木为材,加以雕饰或嵌玉。如斯玉雕盖奁,彰显拥有者名望出众、家势富裕,时而用作女子出阁时的嫁妆。此拍品玉质卓绝,白玉莹润透亮,巧施镂雕纹饰,尽显清乾隆时期玉匠造诣精深,成就佳作,力臻和谐之美。
清乾隆·白玉兽面纹福寿常青三兽首衔环奁(图18),器内浅雕万年青,宽叶伴果子,加添象征长寿的灵芝,祥瑞满载。以万年青作饰,十八世纪始见风行,除有万年常青之愿,其果子成束,多子多孙,末字又与“清”同音,寄语江山永续。万年青配灵芝,更是万年如意之祝贺。此器雅致,纹饰蕴古尝新。论造型、纹饰,缀三衔环兽耳,出类拔萃。古青铜盘,商已有之,原乃宴席前后所用盥洗之器,清时或有延用。此皿以其为范,却不落俗套,加上三饕餮耳又仿古青铜兽面纹,典丽大方。
清乾隆·白玉龙凤庆寿灵芝钮双活环耳八方盖瓶(图19)。乾隆帝命玉匠多摹古意,故当朝雅器多见古青铜纹饰,加缀吉祥图案,新中见旧,别具雅趣。此瓶采古方壶之式,借鉴东周之龙图案,添饰磬系寿字,配以盖上灵芝,有庆寿延年之美意,宜为万寿贺礼。盖瓶硕大端庄,玉质透白,展现乾隆盛世之辉煌丰裕。此瓶比例大方稳重,八棱更显晶莹,辅以浮雕细腻精致。
清乾隆·白玉雕龙马洛龟摆件(图20)。此玉雕的题材取自古老文化传说中的河圖、洛书。拍品不但雕刻工艺卓绝,更结合了一块难得一见的大块籽玉,是清代早期玉雕极为优秀的作品。玉雕上龙马、神龟回首互望,其背上的河图、洛书也互相呼应,形成极为和谐的构图。玉皮由工匠以巧妙的手法渲染成海浪的白沫,还极为恰当地为龙马的右眼点睛。
千金易得,美玉难求。古玉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汉代以前的高古玉,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更替,能流传下来的早已十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连玉料都将日渐枯竭的今天,投资收藏古玉无疑可以视为一种投资保值的最明智选择。以上2019年拍卖成交的古玉件,即为最有力的佐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