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詹雅珊 林海南
(1.漳州市长泰区博物馆,福建 漳州 363900;2.漳州市长泰区文物保护中心,福建 漳州 363900)
根据历年的考古调查踏勘,东溪窑是一处规模巨大的窑场,涉及的行政区划有南靖县龙山镇、金山镇和华安县高安镇两县三镇,窑址较多,1992年调查的22个点就有窑址15处,其中不乏青瓷窑址①。历年的调查、发掘资料显示,生产青瓷的窑址如下:1990年调查共涉及5个地点,其中采集有青瓷的地点是第一地点(东溪坑)及第二地点(内封门坑)②;1992年调查区域位于东溪中游到下东溪头及其支流虾形溪和永丰溪的白坂叶一带,其中采集有青瓷的地点是Y10(位于下东溪头封门坑)和Y12、Y13(位于下东溪头)三处③;1999年调查地点皆分布于永丰溪及其支流的小溪旁,调查分为四个点,编号分别为99DKY1、Y2、Y3、Y4,其中采集有青瓷的地点是Y1、Y2、Y3(位于下东溪头)三处,文章提及Y1、Y2、Y3位于龙高公路14千米处东侧相对独立的山坡,西濒永丰溪④,即扫帚石区域;2007年发掘显示马饭坑窑、下洋坑窑发掘出土青瓷较少,马饭坑窑仅见碗一种器型,下洋坑窑仅见炉一种器型⑤;2015年发掘显示封门坑窑址出土的青瓷数量较多,数量丰富⑥。因此,青瓷烧造地点主要集中于封门坑窑和扫帚石窑群,而马饭坑窑及下洋坑窑仅有零星烧造。
据研究发现,东溪窑青瓷器釉面多布满冰裂纹。釉色有的泛黄,有的偏灰。形制较为多样,有碟(盏托)、盏托、炉、罐、水盂、碗、瓶、鼻烟壶、砚滴等器型。
15NFY①∶68,敞口,斜直腹,圈足;灰胎,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无釉;口径10.2厘米,足径4.8厘米,高2.2厘米(图1∶1)。
图1 东溪窑采集出土的青瓷
根据腹部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腹及弧腹两型。
A型 直口,方唇,直腹,平底,下承三足。扫帚石一号窑∶67,青釉,釉面有细碎冰裂纹,烧成温度偏低,胎骨疏松;口径5.5厘米,高4.8厘米(图1∶2)。封门坑窑亦有出土(图1∶7)。扫帚石一号窑∶168,仅剩口沿及腹部小半部,腹部以下因缺失不可知(推测为平底,下承三足);外壁胎骨近口沿处刻划勾连云雷纹,腹部主体阳文剔刻缠枝花卉纹;口径21.3厘米,残高11.0厘米(图1∶3)。扫帚石一号窑∶166,残,仅剩腹部及底部;直腹,腹部以上残,平底,下承三足,底部中心施酱色护胎浆水;梅子青釉,釉面烧结较好,釉面莹润;外壁胎骨近底处刻划海水纹,腹部主体阳文剔刻缠枝花卉纹;底径16.4厘米,残高15.8厘米(图1∶4)。
B型 弧腹,平底,下承三圆柱状足。扫帚石一号窑∶167,残,仅剩底部小半部;釉层较厚,有少量白色结晶点析出;底部及足底均未施釉;腹部主体阳文剔刻缠枝花卉纹;底径9.4厘米,残高7.3厘米(图1∶5)。此外还有扫帚石一号窑∶238(图1∶6),封门坑窑亦有类似器物(图1∶8)。
15NFY③∶06,直口,圆肩;灰胎,青绿釉,内施釉至口沿附近,内壁亦有溅釉,外壁满釉,布满冰裂纹;口径7.4厘米,足径5.8厘米,高6.9厘米(图2∶1)。
图2 东溪窑采集出土的青瓷
根据口沿的不同可以分为六棱口及敛口两型。
A型 敛口,六棱口,弧腹,卧足。扫帚石一号窑∶243,残;圆唇,除外壁近底部以上施釉外,余皆未施釉,瓷化程度好,釉色粉青釉;外腹部有模印纹饰;底宽5.8厘米,高3.7厘米(图2∶2)。
B型 敛口,平底。扫帚石一号窑∶36,残,口沿缺失,鼓腹;外壁施青釉,内壁及外底未施釉,烧成温度稍低,釉面有较多细碎开片,釉面见有窑粘;高4.0厘米,底径3.6厘米(图2∶3)。15NFY①∶95,水盂与双耳炉套烧标本;水盂为弧腹,卧足;灰胎,青绿釉,内施釉至口沿,外施釉至腹底部,釉面布满冰裂纹;口径2厘米,足径4.6厘米,高3.6厘米(图2∶5)。
15NFY①∶10,撇口,束颈,圆肩,鼓腹,平底;灰白胎,青绿釉略泛灰,内施釉至肩部,外施釉至腹下部,釉面布满冰裂纹;口径2.9厘米,足径3.4厘米,高4.7厘米(图2∶4)。
撇口,弧腹,圈足宽矮。灰胎,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依大小不同可以分为两型。
A型 器型较大。15NFY①∶81,口径16厘米,足径6.8厘米,高4.9厘米(图2∶6)。
B型 器型较小。15NFY①∶67,口径11厘米,足径4.6厘米,高4.2厘米(图2∶7)。
根据正视腹部的不同可以分为倭角方形及近椭圆形两型。
A型 圆唇,束直颈,溜肩,双耳,倭角方形腹部,平底。扫帚石一号窑∶90,残,双耳(一耳残断);除外壁近底部以上施釉外,余皆未施釉,瓷化程度好,釉色白中泛青;腹部胎上有一道凸棱呈倭角方形开光;口宽1.8厘米,腹宽4.4厘米,高6.7厘米,底宽2.5厘米(图2∶8)。
B型 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平底。扫帚石一号窑∶207,底足粘沙;除外壁近底部以上施釉外,余皆未施釉,瓷化程度好,釉色白中泛青;腹部胎上模印交体螭龙纹;腹宽3.3厘米,残高4.8厘米,底宽2.1厘米(图3∶1)。扫帚石一号窑∶203亦是此型(图3∶2)。
图3 东溪窑采集出土青瓷
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为斜长腹及弧腹两型。
A型 圆唇,撇口,短束颈,折肩,斜长腹。扫帚石一号窑∶106,残,腹部以下缺失;外壁满釉,内壁口沿以下无釉,粉青釉,有细碎开片;口径3.6厘米,腹径5.2厘米(图3∶3)。扫帚石一号窑∶120,残,腹部以上缺失,斜长腹,卧足;外壁满釉,内壁薄釉,内壁见有旋坯痕,有开片;底径3.8厘米,残高9.1厘米(图3∶4)。
B型 圆唇,束颈,弧腹(腹部以下未知)。扫帚石一号窑∶101,残;胎骨上剔刻阳文花卉纹;口径4.7厘米,残高12.3厘米(图3∶5)。
扫帚石一号窑∶208,残,头部缺失;器为瓷土捏塑,釉色青中泛白,背部靠后位置有一直径约0.6厘米的孔洞;底足未施釉;底长5.4厘米,底宽3.0厘米,高3.3厘米(图3∶6)。
明清东溪窑青瓷烧造是区别于宋元之际闽南地区珠光青瓷烧造传统的。下面通过对考古出土器物的梳理,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探讨东溪窑青瓷器的烧造时间。
“泰兴号”沉船是一艘满载中国瓷器触礁沉没在南中国海附近的沉船。研究表明该船于1822年(道光二年)1月从厦门港出发,目的地为印尼。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将其打捞出水,该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共出水35万件中国清代瓷器。这些瓷器大多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的用于出口亚洲市场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为主⑦。除青花瓷外,还发现有一批青瓷。下文拟简要介绍“泰兴号”沉船出水青瓷,并对其窑口及时代进行初步论证。
出水瓷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明代龙泉窑青瓷,器型均为炉,时代为明代早期,现将该部分器物信息罗列如下:
TS1,龙泉青瓷炉,圆唇,直口,束颈,斜曲腹,浅腹,平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除内、外底(底部粘沙)及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腹壁刻划三朵盛开的大牡丹纹。最大直径31.3厘米,高14.5厘米(图4∶1)。
图4 “泰兴号”沉船出水青瓷
TS2,龙泉青瓷炉,方唇,敞口,斜曲腹,浅腹,平底,下承三兽面短足,青釉,除内、外底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腹壁刻划八卦纹。最大直径30.5厘米,高10厘米(图4∶2)。
TS3,龙泉青瓷炉,圆唇,直口,束颈,斜曲腹,浅腹,平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除内、外底(底部粘沙)及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壁上、下部分别刻“十”字形纹、变形花叶纹,内底模印一朵牡丹纹。最大直径31.2厘米,高14.5厘米(图4∶3)。
TS4,龙泉青瓷炉,圆唇,直口,束颈,斜曲腹,平底,浅腹,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除内、外底(底部粘沙)及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腹壁刻划三朵盛开的大牡丹纹。最大直径29.8厘米,高14.5厘米(图4∶4)。
TS5,龙泉青瓷炉,方唇,敛口,斜曲腹,浅腹,平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除内、外底(底部粘沙)及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壁上、中、下部分别刻划弦纹、“十”字形纹及云纹。最大直径30厘米,高11.5厘米(图4∶5)。
据资料显示,以上这些青瓷为明代龙泉窑产品,且认为这部分青瓷并非船货,而是乘客的私人物品,问题是“泰兴号”沉船是一艘道光年间的沉船,青瓷的生产年代与沉船时间相距较大,并且这一部分的青瓷在东溪窑都能找到类似的产品,却与明代龙泉窑产品特征存在较大的区别⑧。
第二部分青瓷,除TS6图录认为其年代约为1720年之外,其他均无标明年代及窑口归属,现将该部分器物信息罗列如下:
TS6,青瓷炉,方唇,敛口,鼓腹,浅腹,圜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除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外底中心露胎圆环内印“宣德年制”款。最大直径30厘米,高11.5厘米(图4∶6)。
TS7,青瓷炉,圆唇,直口,束颈,鼓腹,浅腹,圜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釉面有开片。最大直径20厘米,高13厘米(图4∶7)。
TS8,青瓷瓶,口沿残缺,束颈,溜肩,斜曲腹,圈足,青釉,釉面有开片,肩部、腹部及胫部分别有三角形纹、牡丹纹、叶脉纹装饰。残高46厘米(图5∶13)。
图5 “泰兴号”沉船出水青瓷
TS9,青瓷罐,圆唇,直口,鼓腹,圈足,青釉,釉面有开片。最大直径9厘米,高6.1厘米(图4∶8)。
TS10,青瓷瓶,圆唇,直口,丰肩,斜曲腹,外撇式圈足,青釉,釉面有开片。高12厘米(图5∶8)。
TS11,青瓷瓶,一对,圆唇,撇口,丰肩,斜曲腹,圈足,青釉。最大直径7厘米,高13.5~14.5厘米(图5∶11、图5∶12)。
TS12,青瓷炉,圆唇,撇口,束颈,鼓腹,平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釉面有开片。最大直径8.6厘米,高5.5厘米。时代应为明代早期(图5∶3)。
TS13,青瓷罐,一对,圆唇,直口,鼓腹,圈足,青釉,外腹壁刻划牡丹纹。最大直径8.5厘米(图5∶5、图5∶6)。
TS14,青瓷炉,方唇,直口,直腹,平底,下承三卷云纹足,青釉,釉面有开片,外壁上、中、下部纹饰依次为弦纹、缠枝牡丹纹、如意云肩纹。口径8.2厘米,高7.5厘米(图5∶1)。
TS15,青瓷炉,方唇,直口,直腹,平底,下承三卷云纹足,青釉,除足端无釉外,余皆施釉,釉面有开片。口径8.5厘米,高7.2厘米(图5∶2)。
TS16,青瓷炉,一对,圆唇,撇口,束颈,鼓腹,浅腹,圜底,下承三管状短足,青釉,釉面有开片,外腹壁刻划缠枝花卉纹。最大直径8.2厘米,高4.9厘米(图5∶4、图5∶7)。
TS21,鼻烟壶,圆唇,直口,溜肩,鼓腹,平底,青釉,外腹壁有方形框装饰。最大高约6厘米(图5∶9、图5∶10)。
通过对“泰兴号”沉船出水青瓷与东溪窑窑址出土采集的青瓷标本进行对比研究,上述包括定为龙泉青瓷器的青釉器类均可在东溪窑找到同类制品,确定“泰兴号”沉船出水的青瓷应该不是如现有资料表述的主要为明代龙泉窑产品,而大部分是清代东溪窑的产品。
马饭坑窑、下洋坑窑出土有少量青瓷。下洋坑窑的年代发掘简报显示为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⑨。马饭坑窑址存在相互叠压的三座窑炉,其使用应延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其产品器型种类与纹饰均较丰富,与景德镇民窑明代晚期或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风格相似,因此,初步推断马饭坑窑址的年代应该在明代晚期或清代早期至清代中期,可以确定东溪窑青瓷应该是始烧于明末清初。
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扫帚石窑和封门坑窑出土了较多的青瓷,至于封门坑窑址的年代,发掘者认为第三、四期窑炉,即Y1、Y4的年代应在清代中晚期,而第一、二期的年代即Y3、Y2的年代则在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⑩。发掘出土的青瓷多属于第三、四期产品,年代属于清代中晚期。
加大东溪窑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包括遗址本体的保护修缮、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文化景观周边环境的保护整治、有关东溪窑遗址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征集等,切实加强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发展建设的控制,保障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保护规划先行,通过保护规划的编制调整,明确保护原则、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重点等各项内容。如:《华安东溪窑窑址保护性修缮工程方案》编制及审核完成;《华安东溪窑遗址(上虾形)智能防护系统方案》编制完成;华安东溪窑遗址(上虾形)管理房交付使用,项目总投资40多万;华安东溪窑遗址(上虾形)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工程费共220多万;南靖东溪窑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完成;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漳州南靖东溪窑址环境整治展示工程方案设计》,并完成东溪窑窑炉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计《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漳州东溪窑—封门坑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并先后通过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复,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00万元。此外,《漳州海丝申遗文本》精简本完成编制,划定各处核心区和缓冲区,埋设保护界桩,完成空中立体拍摄,制作资料档案,强化窑址保护区的日常巡查管理工作。
适时举办多类型、多主题东溪窑学术研讨会,汇聚最前沿研究成果、学术专题报告,集思广益,从而拓宽研究领域,启发新思路,让东溪窑保护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吸引业内广泛关注,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团队加入东溪窑保护事业中,挖掘和发扬文物深层价值。推动东溪窑研究在业内产生影响,进一步带动漳州窑考古研究,精彩重现文化遗产独特的风貌。
4.3.1 强化组织领导
漳州市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市长、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副组长。平和、华安、南靖三县成立南胜窑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东溪窑址华安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东溪窑址南靖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顾问,县长及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申遗组织网络进一步强化,协调能力有效保障。明确“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保护与申遗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进度,统筹协调“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保护与申遗的各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4.3.2 健全管理机制
应将“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保护与申遗过程,作为规范相关保护管理工作和完善各项保护管理措施的过程。建立保护管理、研究监测、专家咨询等保护管理机制,确立符合“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保护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工作模式。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由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东溪窑遗址保护和申遗纳入法制化轨道。
4.3.3 打造展示平台
“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遗产价值所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大“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东溪窑遗址遗产价值的诠释和传播,深入挖掘其历史、遗产价值,灵活探求遗产整体展示利用的方式。目前南靖县东溪窑博物馆建成,投资约500万元,使窑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实现展示利用反哺遗产保护。
组建由专业教师带领,精心设计“实践—理论—提升”的研学路线,深入东溪窑窑址,实地调研窑址历史、结构、原理,以及传统柴烧陶瓷作品的制作流程、烧制过程,引导向实践学习;参观瓷器文物,查阅历史文献,学习陶艺发展历程,引导向理论求知;组织开展研学交流,分享学习感悟,引导在研学中感悟提升。深入开展研学实践,有利于领会东溪窑文化的传承,认识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感受传承和弘扬身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解文物、从事研究、参与实践、提升本领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文物摆脱晦涩、剥离深奥,让普通群众汲取所需,厚植优秀文化传承土壤。
本文通过对历年调查及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初步探讨了东溪窑青瓷烧造的基本情况:第一是青瓷烧造地点主要集中于封门坑窑和扫帚石窑群,而马饭坑窑及下洋坑窑仅有零星烧造。第二是东溪窑青瓷器型较为丰富,种类有碟、盏托、炉、罐、水盂、碗、瓶、鼻烟壶、砚滴等,器型较青花瓷和白瓷丰富,是明清时期青瓷烧造技术的重要代表。第三是关于烧造年代问题,通过对“泰兴号”沉船出水青瓷与东溪窑产品的对比,可以确定沉船出水青瓷为东溪窑产品,而“泰兴号”沉船出水“道光二年”纪年器物,结合窑址地层的时代,可以确定东溪窑青瓷的烧造肇始于清初、兴盛于清中期、延续到晚清民国的发展历程。同时“泰兴号”沉船出水东溪窑青瓷也是东溪窑海外贸易的重要证据。此外,从加强本体保护、举办学术研讨会、申报世界遗产、开发研学路径方面为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浅见。
注释
①③栗建安.华安东溪窑调查记略[J].福建文博,1993(2):[页码不详].
②林焘,叶文程,唐杏煌,等.福建华安下东溪头窑址调查简报[J].东南文化,1993(1):229-236.
④福建省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华安东溪窑1999年度调查[J].福建文博,2001(2):[页码不详].
⑤⑨福建省博物院,漳州市博物馆.华安东溪窑2007年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6(2):2-13.
⑥⑩福建博物院,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2015年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5(3):2-15.
⑦吴艺娟.简论德化青花瓷的装饰手法及外销问题:以馆藏“泰兴号沉船”青花瓷器为例[J].四川文物,2013(2):78-86.
⑧朱伯谦.龙泉窑青瓷[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8:27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