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西部地区早期火葬墓的空间分布区域与传播

时间:2024-05-20

刘莉蕊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0 前言

火葬是一种处置尸体的方式,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葬俗。新石器时代,火葬曾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流行,尤其在欧洲,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尤以今布列塔尼①一带最为盛行②。先秦至汉晋时期,我国的火葬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东汉佛教传入,受僧侣死后火葬之俗的影响,火葬才逐步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后因唐宋佛教盛行等原因,火葬进一步扩大到我国的东南地区。火葬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我国流行。早期的火葬墓集中分布在新疆地区、甘青地区③、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从地区方位上来看,早期的火葬墓在我国西部分布较多。通过对西部地区早期火葬墓的考古发现进行整理分类,来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与传播。

1 考古发现与类别

1.1 新疆地区

塔什库尔干的香宝宝墓地和下坂地墓地皆有火葬墓的发现。根据发掘报告可知,香宝宝墓地的火葬墓,大部分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墓穴,只有一座墓葬中发现大量木炭和未烧尽的碎骨块、骨灰,墓壁也被熏黑④。下坂地墓地发现的火葬墓较为复杂,有一些是墓壁上有火烧痕迹,墓室内有骨灰和木炭灰烬,还有一些是火化后捡拾大块骨殖重新埋葬,但墓室内无用火迹象,只有一座墓在地面上发现了包含骨灰的灰烬⑤。

温泉县的阿敦乔鲁墓地和哈如鲁墓地中的火葬墓数量较少,特点是都以石棺作为葬具。阿敦乔鲁墓地是将火烧过的残碎人骨放置在棺内底部⑥;哈如鲁墓地是将石棺内部分割成三个棺室,每个棺室内都有火葬现象⑦。

尼勒克县的汤巴勒萨依墓地和乌吐兰墓地中的火葬墓,墓室内皆无焚烧痕迹⑧,但墓底堆放有焚烧后的碎小尸骨⑨。

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地仅发现了一座火葬墓。有少量较大块的烧骨堆放在东北角墓室,未见红烧土、灰烬等遗存⑩。

同样是在墓葬底部发现有尸骨遗存的还有塔城卫生学校墓地,在墓室内也未见用火痕迹⑪。

在库尔勒上户乡墓地发现的火葬墓较为不同,墓道口有类似门槛的发现,已被焚化成木炭。墓葬填土内有木炭和焚烧过的草木灰,墓室内残存有木炭以及一条芦苇灰烬线⑫。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化阶段,火葬墓墓口出现棚木,如轮台县群巴克墓地和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群巴克墓地的墓室四周或中部以及墓道两壁立有木柱,木柱上搭有盖木,上铺有红柳枝席、芨芨草席等,均被烧毁⑬。其中在一座墓室内堆放有杂乱无序的被火化的碎骨和骨灰⑭。加瓦艾日克墓地的棚木同样被烧毁,墓内还堆有烧残的头骨散片⑮。

汉晋时期的交河故城沟北墓地的火葬墓内的人骨、葬具、墓壁以及填土中都有烧痕⑯。洛浦县山普拉Ⅱ号墓地在墓口处发现有烧灰,墓室内的四壁和木棺上有火烧痕迹,但在人骨上未见⑰火烧痕迹。而于田县流水墓地的墓室内以及埋葬的人骨上均有火烧痕迹⑱。且末扎滚鲁克1号墓地仅在一座墓葬墓口上发现有焚烧的胡杨残木等⑲。民丰县尼雅95MN1号墓地有两座火葬墓,一座在覆沙中发现被烧过的木棺残迹和汉锦残片,墓内并无火烧痕迹;另一座墓内的独木棺大部分被烧毁,人骨及随葬品被烧焦⑳。

1.2 甘青地区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火葬墓,在循化苏呼撒墓地、尖扎拉卡砂料场墓地以及兰州花寨子墓地都有发现。循化苏呼撒墓地的火葬墓仅在棺板上发现了火烧痕迹,只有一座火葬墓是棺、骨同被焚烧的,墓壁上存在较厚的烧痕㉑。尖扎拉卡砂料场墓地有六座火葬墓,其中两座火葬墓墓室内有烧成炭状的木棺,一座火葬墓是在洞内下挖的长方形竖穴土坑里填满被烧过的木炭㉒。兰州花寨子墓地墓底出土有木炭,墓室内的棺骨无焚烧迹象㉓。

同德宗日墓地的火葬墓属于马家窑文化,数量不超过十座,墓室四壁都有火烧痕迹。其中有的火葬墓葬具棺椁直接焚烧,有的火葬墓是过一段时间后将墓室挖开,打乱尸骨再焚烧㉔。

齐家文化火葬墓目前仅在临潭磨沟墓地发现,数量有十余座,均是遗体经焚化、骸骨经碎化处理后再盛入火葬罐内㉕。

卡约文化的火葬墓分布地点较为集中。阿哈特拉山墓地有火葬墓发现,数量不详㉖。苏志苹果园墓地有两座棺骨同焚的火葬墓㉗。化隆县半主洼墓地的火葬墓,一座棺面上有烧灰痕迹,另一座将被泥土包裹的尸骨进行焚烧,墓室内和棺木无烧痕㉘。

辛店文化时期发现有火葬墓的墓地在民和县喇嘛坟遗址,只发现一座,因毁坏只遗留有装有骨灰的木盒和一个陶罐㉙。

定西县寺洼山的火葬墓是最早发现的,属于寺洼文化,将尸体进行焚烧后,捡拾骨殖放入火葬罐,后将其放入石构墓室,并压上石板㉚。

沙井文化的火葬墓均发现于甘肃永昌,分别是蛤蟆墩墓地和西岗墓地,皆是对白骨化尸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熏烤㉛,后填土安葬㉜。

1.3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的岷山上游理县子达岩发现有两座石棺火葬墓,棺内有零碎烧黑残骨一堆,系火葬后埋入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小兴场大石墓的火葬墓,墓内发现有火烧过的人骨,少许木炭、烧土分布在东北角和西壁中部㉞。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的火葬墓数量较多,都是在夹砂陶器内发现装有烧骨㉟。会泽水城村汉墓的火葬墓是在一座土坑墓内发现装有碎骨的陶质火葬罐㊱。泸西县石洞村墓地、大逸圃墓地的火葬墓仅出土有少量的陶器㊲,其详细情况未知。

1.4 类别

对以上三个地区的早期火葬墓形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早期火葬墓大致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墓葬直接进行焚烧,墓室的四壁、墓内棺椁或随葬品都有焚烧的痕迹;第二种类型是尸骨先焚烧后埋葬,墓室内无任何火烧迹象。

2 时空分布特征

新疆早期火葬墓的年代为青铜时代至汉晋时期,发展较为连续。新疆早期火葬墓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着区域性特点,被塔里木盆地分隔成南北两个区域。北边火葬墓的年代大部分处于青铜时代,类型是尸骨先焚烧后埋葬;南边火葬墓的年代以汉晋时期为主,类型是对墓葬直接进行焚烧,在地形上沿着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分布。

甘青地区火葬墓距今较早,时间跨度也较大,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都有发现。该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火葬墓类型也有所不同。对墓葬直接焚烧的类型只在马家窑文化和卡约文化中发现,而对尸体焚烧后再埋葬的类型,在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和辛店文化中都有发现。时间上,第一种类型略早于第二种类型;空间上,两种类型的火葬墓都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附近以及河西走廊南部。

西南地区火葬墓类型皆是对尸体焚烧后再进行埋葬,以有葬具为主;年代为春秋时期至东汉中晚期,但大部分年代晚于秦;遗址数量与甘青、新疆地区相比也较少,空间上零散分布在横断山脉附近。

结合地势形态特点观察分析,甘青所有的火葬墓和西南大部分火葬墓,以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的火葬墓,皆分布在我国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区域上。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其中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是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两个阶梯的自然差异主要表现在海拔、地形和气候上。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主要以高原气候为主。第二阶梯海拔为1000米~2000米,有高原、平原等地形,气候较为多样。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区域具有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上的独特性,该分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火葬墓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南北特点(图1)。

图1 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内早期火葬墓不同类型分布图

3 产生与传播

我国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是一个特殊地带,此地带是人类征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最后“周旋”区域。因为海拔、气候、环境等原因,在此区域居住的古人类及聚落数量都相比中原地区少,以少数民族为主。

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是历史上羌人的主要活动范围,特别是河湟流域地带,历来被认为是古羌人的发源地。在羌族的丧葬方式中,火葬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葬俗。历史文献记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㊳“氐羌之虑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㊴“氐羌之民,其虑也,不优其系虑,而忧其死不焚也。”㊵在甘青地区,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上早期火葬墓的产生应与当地生活的羌族息息相关。

新疆地区火葬墓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受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二是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影响。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分布的火葬墓,根据考古发现推测,源于安德罗诺沃文化㊶。后来随着甘青彩陶文化的不断西进,对新疆地区的火葬传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境外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其火葬墓形式并不存在直接在墓室内焚烧的类型。由此推测在我国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新疆早期火葬墓的产生原因是绿洲国家之间的相互传播与扩散,其源头来自甘青地区,传播路线为丝绸之路西路南道。

古代西南地区的火葬曾被罗开玉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三大系统㊷。西南地区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上的早期火葬墓是先秦时期部分土著民族产生的固有葬俗,主要是氐羌系统。因此该区域内的火葬墓与甘青地区的火葬墓联系十分密切。从地图上看,早期火葬墓都位于藏彝走廊上,且较为连贯。藏彝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或族群迁徙流动的场所,是西北与西南民族沟通联系的重要孔道㊸。由此推测,从甘青南下至西南地区的早期火葬墓,其传播路线为藏彝走廊。

4 讨论与结语

在我国一、二级阶梯分界区域上,甘青为火葬墓最早产生的地区,经过一定时间的推移,逐渐向新疆和西南地区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两种类型火葬墓呈现出南北分离的趋势,由此造成了新疆和西南地区早期火葬墓类型的截然不同。从环境气候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火葬墓的分布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也有一定的关系。新疆为干旱地区,甘青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而西南为湿润地区。由此推测,气候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火葬墓不同类型分布的原因之一。除了族群的直接迁徙导致火葬葬俗的传播外,也有可能是观念的传播,同样也不排除独立自发产生的可能性。

注释

①布列塔尼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之间,首府是雷恩。

②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③在考古研究中,甘青地区通常指甘、宁、青三省区。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分布范围进行定义。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中,将甘肃全境、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称为甘青地区;陈洪海在《甘青地区史前墓葬中的葬式分析》中指出,甘青地区指甘肃大部分地区和青海东部;王辉在《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格局》中指出,甘青地区指甘肃全境、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文章中的甘青地区指甘肃全境和青海东部地区。

④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2):199-216.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报告[J].新疆文物,2004(3):1-59.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温泉县文物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J].考古,2013(7):25-32,2.

⑦贾笑冰,王鹏.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天地,2021(7):28-33.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2(5):13-22.

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4(12):50-63,2.

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考古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2012(2):51-67.

⑪李肖.新疆塔城市考古的新发现[J].西域研究,1991(1):104.

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新疆库尔勒市上户乡古墓葬[J].文物,1999(2):32-40.

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7(11):987-996,1059-1061.

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8):684-703,736,769-771.

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的发掘[J].考古,1997(9):21-32,97-100.

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5.

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洛普县山普拉Ⅱ号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2000(1-2):182.

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于田县流水墓地考古发掘简介[J].新疆文物,2006(2):42.

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且末县文物管理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1):89-136,161-176.

⑳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遗址95MN1号墓地墓葬制度研究[J].新疆文物,2001(3-4):62.

㉑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J].考古学报,1994(4):425-449,451-469.

㉒李梅菊,孙小妹.尖扎县直岗拉卡砂料场半山墓发掘简报[J].青海文物,1992(7):42.

㉓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兰州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J].考古学报,1980(2):221-238,281-288.

㉔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5):1-14,35,97-101.

㉕毛瑞林.黄河上游的早期青铜文明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J].大众考古,2013(5):42-47.

㉖许新国.循化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墓地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1983(5):92-95.

㉗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文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87.

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化隆县文管所.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6(8):27-44,99-101.

㉙刘小何,刘杏改,高东陆.民和县官亭、中川古代文化遗址调查[J].青海考古学会刊,1982(4):44.

㉚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J].考古学报,1949(4):71-137.

㉛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㉜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2):205-237,271-276.

㉝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考古学报,1973(2):41-60,160-166.

㉞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普格县文化馆.四川普格小兴场大石墓的调查和清理[J].文物资料丛刊,1988(10):[页码不详].

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6(7):1-20,98-99.

㊱曲靖地区文管所,会泽县文管所.会泽水城村汉墓出土青铜器[J].云南文物,1999(39):[页码不详].

㊲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泸西县委,泸西县人民政府,等.泸西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㊳李昉.太平御览:四夷部:卷七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22-3523.

㊴荀子集解:大略篇[M].上海:上海书店,1986:330.

㊵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M].上海:上海书店,1986:146.

㊶王艺霖.新疆史前火葬墓研究[J].西域研究,2022(2):89-98,171.

㊷罗开玉.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墓[J].四川文物,1991(3):5-12.

㊸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