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旭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器物之上出现较多的黑花装饰文字“金马玉堂三斈士”或“玉堂金马三斈士”诗句及“斈”字的写法,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探索带有此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年代,提供了辅助鉴定的依据。
一、磁州窑“金马玉堂三斈士”
磁州窑,尤其是彭城窑以诗句装饰的白地黑花大罐、坛、四系瓶之上,常能看到“金马玉堂三斈士”或“玉堂金马三斈士”的文字装饰,而这些器物的年代大多为元代。这些器物在私人收藏及彭城窑址中均有发现。如“金马玉堂三斈士”磁州窑白地黑花四系瓶(图1),以及腹部旋书竖写“金马玉堂三斈士”文字的大罐残片标本(图2)。
“玉堂”,汉代的宫殿名;“金马”,汉代的宫门之名,“玉堂金马”比喻才学优异,富贵显达。“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的诗句最早出现在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高逸》中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里,是赵概去看望欧阳修和颍州知州吕公,三人一起游宴赋诗时所作。“金马”是汉代学士待诏之处的门,“玉堂”是汉代的官署,后来代指翰林院。这里说他们三个都是翰林学士,但吕公是官府中人,赵概和欧阳修都是退休的人了,所以说是“闲人”。 这句话出现在北宋时期,到成书并经书籍版刻而广泛流行开来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
据今人考证可信的元人杂剧(元曲)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是元代最为流行的诗句。元曲为元代流行的艺术形式,诗文也受到影响。尤其以宋词为多。“玉堂金马”(“金马玉堂”)及“玉堂金马三学士”(“金马玉堂三学士”)是受元杂剧的影响并广泛传播开来,是最常见的诗句。这一点从杂剧中的文字可以看出来。兹将元杂剧中出现的部分诗句总结的情形举例如下:
1.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病》杂剧,“契子”第一折《寄生草》:“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鲲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帷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2.关汉卿《包待制三斟蝴蝶梦》 杂剧第一折《寄生草》:“你可便斟量着做。似这般甚意儿?你三人平昔无瑕疵,你三人打死虽然是,你三人倒惹下刑名事。则被这清风明月两闲人,送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从以上元代杂剧中频繁出现的语句来看,“金马玉堂三学士”在元代极为普及,可谓脍炙人口的词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随元曲而广泛地传播,被窑工用于文字装饰的内容出现于元代磁州窑器物之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因而带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或“玉堂金马三学士”)的磁州窑瓷器,极有可能是元代制作,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金马玉堂三学士”作为装饰纹样的器物为元代制作的推测,从其他窑口发现的器物也能得到辅证。如东莞市博物馆藏龙祠窑白釉刻莲花纹方枕,枕两侧及底部有墨书“寻思万千,皆不闭户读书,经营百般都来看开怀而对酒”(图3)。又枕边墨书“毛宅记用之”和“金马玉堂三浮云,清风明月两寒人”,枕底部墨书“毛宅宝用”及“至治三年二月口日”(图4)。至治三年为公元1323年,是元英宗的年号。
山西侯马市元代墓葬发掘简报中,有瓷枕一件,呈长方形,面部微凹,前高后低黄褐色釉,细砂质胎,淡黄色化妆土。枕面施白釉,莹润通亮,阴刻双重线边框,中部双线内刻草书文为:“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面上左右角刻缠枝花卉,枕后一道气孔。从墓中的买地券得知,墓建于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即忽必烈称帝之后的第十年,属于元初之墓。
二、文子“斈”
“斈”,俗“学”字。“斈”, 六朝时已见,唐宋之后沿用不绝。 唐苏鶚《苏氏演绎》卷上说:“只如田夫民为农,百念为忧,更生为苏,两只为双,神蟲为蠶,明王为圣,不见为觅,美色为艳,口王为国,文字为学,如此之字,皆后魏流俗所撰,学者之所不用。”宋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开元十九年(731),集贤院四库书中古代书:“齐、周书纸墨亦劣,或用后魏时字,自反为归,文子为字,欠话加点,应三反四,又无常时名辈书记。”两书中提到“文字为学”“文子为字”皆应作“文子为学”, 即“斈”字。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中也说:“后魏北齐时,裹俗作伪字最多,如巧言为辩,文子为学之比。”《汉语大字典·文部》:“斈”同“学”,“学”在元版中均写作“斈”。
磁州窑白地黑花文字装饰器物之中,常见有“学”字的,所见写成文子之“斈”的情形非常多见。“斈”同“学”字, 是“学”字的别字。中国古籍版本之中出现“斈”字最早的是在南宋时期。磁州窑装饰文字中,尤其是彭城生产的标本中,“学”字多写为上反文下子的“斈”字。彭城磁州窑的产品上带有“学”字的,此写法比较统一。似乎有“学”字的都写成“斈”,似是元时期磁州窑工书写“学”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隐喻着“金马玉堂三学士”,因为彭城磁州窑的“金马玉堂三学士”的“学”字,恰恰写成“斈”。如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枕赋枕”白地黑花文字之中有:“圆木警学”一句(图5、6)。“学”字写成“斈”, 即上文(反文)下子的写法。此种写法,如前述中所论及的彭城所见“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中的“斈”字。 此枕可能是观台或彭城窑的产品,馆方认为是宋代瓷枕,个人以为应是元代之物。
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白地黑花大四系瓶,上有诗云:“落花时节水流香,送客归来笑一场。不锁草堂取乐去,野雀偷笔学题墙。”(图7)其中的“学”字写成“斈”(图8)。 这种大四系瓶标本在彭城见到比较多,应是彭城窑的产品。
关于“斈” 最早出现的时间,如上所述,为六朝后魏时期。在南宋时期的古籍版本之中出现有此字。此后“斈”字的写法各代都有延用。清代翻刻的南宋古籍之中,也有出现。我国记录辽代之前俗写字的著作《龙龛手镜》,是辽代僧人行均为研究佛经中的异体字、俗写字而编纂的一部俗写字字典,收录了两万六千四百三十余字。六朝乃至唐五代俗字盛行,唐写本经卷之中,俗字颇多。《龙龛手镜》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以为研究佛经中俗字的写法。它成书于辽,但由于辽代书禁甚严,把书传入别国者,依法当处死。所以直到宋代熙宁年间才有人得之于俘虏手中,从而传入宋。这样一本记录辽及之前俗写字的字典之中,却没有收录俗写字“斈”字(图9),表明唐、辽时候,这个“斈”字的写法存在但可能并不普遍。那么这个字的写法民间流行的年代,则很可能始于南宋时期。
此“斈”字的写法,在陶瓷之上作为装饰纹样出现,似乎是磁州窑所特有的书写“学”字的方法。笔者在磁州窑藏家处所见到的彭城出土的元代瓷枕底部残片墨书字样,清晰地写明了“学”字写法中的“斈”和“學”字(图10)。这个枕底的残片是窑工随意所写的记事性文字或习字。证实“斈”字在元代彭城窑艺人中书写普遍,这也与彭城磁州窑器物标本上出现的“斈”字相吻合。反观其他窑口“学”字的写法,似乎并非如此。唐代的长沙窑同样是以釉下彩诗句文字而著名的唐代窑口,但长沙窑诗词文字装饰标本上所见的“学”字是比较正统的“学”字写法。虽然长沙窑也有俗写文字的存在,“学”并没有写成“斈”样(图11),如长沙窑文字执壶上写有“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再如洛阳出土的珍珠地圆腰瓷枕上,同样有“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句,“学”字写的是正统的“学”样,并非是“斈”(图12)。这个枕,应该是河南窑口的产品。原鉴定为宋代,笔者怀疑它是元代之物,尽管它的形制有宋的特征,但四叶纹框内划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从以上分析看,为元代最流行的句子。
元代磁州窑,尤其是彭城窑的“斈”字,有着较为明显的既成写法和书写习惯,是艺人在书写“学”字时常使用的写法。而“金马玉堂三斈士”也是元代磁州窑受元杂剧流传的影响成为较为常用和受青睐的词句。
以上两种,为古代磁州窑产品,从作为装饰的流行词句和文字书写习惯的角度,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诚然,无论是“金马玉堂三学士”还是“斈”字,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磁州窑瓷器上的年代,是个很难厘清的问题。这里只是从使用它们最流行的时期加以分析和试解。作为一种讨论和尝试,这样的探讨还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梳理目前已存在的磁州窑白地黑花文字装饰标本的年代,是值得一提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