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东地区汉代陶俑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4-05-20

张友莹

摘 要:陶俑是中国古代随葬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它既体现了人们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又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雕塑水平。陶俑身上的服饰和组成场景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风貌。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俗也愈发繁荣。陶俑作为陪葬品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是汉代经济繁荣稳定的产物,是经济文化面貌的缩影,在各地区和不同时段都表现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墓;陶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36

陶俑是墓葬中模型明器的一种,是古代丧葬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奴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的产物。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①陶俑最初的作用是代替人牲殉葬,为了死者能够在冥界仍能享受生前的生活,即事死如事生。陶俑本身品类众多,不止有陶质,还有木俑、石俑、瓷俑、铜俑、漆俑等多种材质制成的俑。陶俑也包括釉陶俑和三彩俑。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山东地区汉墓出土陶俑,包括釉陶俑。因陶制取材方便、制作相对简单,且能够长久保存,山东地区汉墓出土的俑中,陶俑数量是最多的,也包括极少量的釉陶俑。偶有发现木俑或铜俑,但数量也极少。目前学界针对山东地区出土的陶俑综合性研究较少,多数是把山东分为鲁南和鲁北两个部分来研究。本文所指的山东地区是现代行政区划下的山东地区,在汉代有十多个郡国,分属于青州、兖州、徐州等刺史部。本文系统总结了山东地区汉代墓葬中陶俑的发掘情况,并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研究山东地区汉墓出土的陶俑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共统计了55座汉墓,其出土了千余件陶俑,分析其结构和形制,以此认识汉代山东的社会风貌及丧葬习俗。

1 山东地区汉墓出土陶俑的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地区发掘了千余座汉墓,其中出土的陶俑数量众多,除本文所统计的55座汉墓,还有大量汉墓出土的陶俑因损坏严重未能修復或资料未公布发表。

2 山东地区汉墓出土陶俑的类型学研究

山东地区汉代陶俑主要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多为泥质红陶或泥质灰陶,多施有彩绘,以白、黑、红为多。制法多为模制拼接而成,少量为捏制。本文对出土数量较多的几类陶俑进行类型学分析。

2.1 兵马俑

兵马俑是军队的模型,多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或跪,或立,兵马俑形象一般分骑兵俑、步兵俑和车兵俑三种。

骑兵俑:骑兵俑多正面跨于马上,头戴风字盔,身着右衽宽袖长袍或曲裾深衣,带有护肩及披膊,下穿宽裤,足蹬靴,一般右手握拳下垂置大腿侧,左手握拳屈置胸前,作控马状。也有双手置于胸前,作持物状,或双手上举,作射箭状。马的形制基本相同,多为直立式,体态壮健匀称,挺胸仰头,向前嘶鸣,颈部鬃毛短齐,曲尾高翘,尾梢束小结,四肢修长有力,臀部圆厚。色彩有黑、白、朱三种。骑兵俑的形状、服饰基本相同,但姿势、神态略有不同。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16、YK∶19、YK∶35②和青州香山汉墓③。

步兵俑:步兵俑又包括指挥俑、立卒俑和跽坐俑,具体为:①指挥俑,体型高大,外罩武冠,冠内束帻,身着三重衣,皆为右衽交领宽袖长袍。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93、YK∶156、YK∶302④。②立卒俑,均正首两腿微分站立,头戴风字盔,盔内束红色或黑色帻,身穿长衣,足蹬平底战靴。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103、YK∶105、YK∶209⑤。③跽坐俑,均为跽坐直立式,头戴风字盔,盔内束帻,身着袍服,外罩带护肩长袖铠甲,身矮体粗,上身挺立,双手握拳抱于胸前,或手持盾牌,双腿跪地,臀坐于足上。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144、YK∶150、YK∶220⑥。

车兵俑:车兵俑一般位于兵马俑军阵的最前端,排列有序,气势恢宏,呈行进的姿态。由乘坐于车内的指挥俑、车卫俑和驭车卒俑三部分组成:①指挥俑,形体高大,与步兵指挥俑的形制大小、服饰基本相同。见临沂山王村汉墓YK∶车1-6⑦。②车卫俑,站立在车的左右两侧,头戴风字盔,盔内束帻,身着至膝长袍。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车2-5、YK∶车4-7、YK∶车5-5⑧。③驭车卒俑,基本位于车舆中部,头戴风字盔,身着战袍铠甲,足蹬战靴,双手交握拱置于腹部,呈握缰绳驾车状。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车1-7、YK∶车3-6、YK∶车4-6⑨。

2.2 仪仗俑

仪仗俑象征死者生前出行仪卫。皆为男俑,立姿,头后束发为髻,或有冠,五官粗犷,神态威严,着双重或三重衣,外衣为右衽曲裾深衣。见青州香山汉墓⑩出土的仪仗俑。

2.3 侍俑

侍俑指侍奉主人的陶俑形象,按性别分为二型。

A型男性侍俑,根据姿态的不同分为两亚型。Aa型男性立俑,衣服开襟,一般双手抄合放在胸前或自然下垂,头有发髻,身穿长袍。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二式:Ⅰ式,无泥塑衣领,制作简单,见济宁陆桥西汉墓M6∶1、M6∶2、M6∶3k。Ⅱ式,有突出的泥塑衣领及衣服开襟,见济宁陆桥西汉墓M1∶8、M1∶9l。Ab型男性跪坐俑,双腿下跪,双手抬起,头有发结,身着长袍。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二式:Ⅰ式,无泥塑衣领,见济宁陆桥西汉墓M6∶4m。Ⅱ式,有泥塑衣领且衣服开襟,见济宁陆桥西汉墓M1∶13n。

B型女性侍俑,根据姿态的不同分为两亚型。Ba型女性立俑,双手多拢于腰部,右衽长袍,下摆宽大呈喇叭状。按发型不同分为三式:Ⅰ式长发直垂背部,见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M31o(图1)。Ⅱ式束于颈后挽成垂髫,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350、YK∶351、YK∶360、YK∶361p。Ⅲ式长发由脑后散披至背,挽结,一缕长发下垂至腰,见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M20∶8q(图2)。Bb型女性跪坐俑,一般双手置于膝上或隐于袖内拱于胸前,下身双膝跪地,作侍奉状,身着右衽无肩长袍。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54-31、YK∶54-32、YK∶54-33、YK∶55-7r。Bc型彩绘顶水壶女俑,长发垂背,发梢鼓起成垂髫状,交领右衽广袖,双手垂拱于袖中,足着黑色双角履,头顶水壶。见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M13∶36、M14∶23s(图3)。

2.4 歌舞乐伎俑

歌舞乐伎俑,指从事奏乐、歌唱、跳舞、百戏、说唱等文娱活动以供主人欣赏而获得愉悦心情的陶俑形象。以女性居多,多为整体的场景布置。本文以在活动场面中职司的不同,将其分为歌舞俑、鼓乐俑、百戏杂技俑、滑稽说唱俑、观赏俑等。

歌舞俑:指进行歌舞表演的陶俑形象。有挥动双臂作舞蹈状的舞俑,还有口部微张、作高歌状的歌俑,比如章丘靖家村汉墓M1∶17t、济南无影山汉墓u、章丘靖家村汉墓M1∶24v。

鼓乐俑:指演奏乐器的陶俑形象。根据性别可分为两型:一是A型男鼓乐俑,有呈跽坐姿,身前有小鼓,作击鼓状;有抚瑟俑,见临淄山王村汉墓YK∶54-1、YK∶54-3w,济南无影山汉墓x,章丘靖家村汉墓M1∶20、M1∶22y。二是B型女鼓乐俑,有站立的,击钟磬俑,有似吹奏笙、箫类乐器的,有呈跽坐姿,弹奏瑟或抚琴,见章丘靖家村汉墓M1∶17、M1∶18z,济南无影山汉墓,临沂金雀山汉墓M10∶4、M10∶5,临沂山王村汉墓YK∶54-7。

百戏杂技俑:指进行杂技表演的陶俑形象。一般赤裸上身或穿短衣,着裤,做各种杂技动作。见济南无影山11号墓出土的陶俑,陶俑头戴尖顶小帽,身穿紧身及膝短衣,腰束带。双手着地举足倒立,作“拿大顶”表演,体态矫健,稳重有力。

说唱俑:指表演说唱的陶俑形象。均为男性,见嘉祥清凉寺出土的说唱俑。

观赏俑:均为女性,呈跽坐姿,双手多拱于胸前。见临沂山王村汉墓YK∶54-4、YK∶54-5、YK∶54-6观赏俑。

2.5 生活娱乐俑

生活娱乐俑,指表现生活中进行娱乐活动的陶俑形象。比如宴饮俑,表现生活中宴饮场面的人物形象的陶俑。见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生活娱乐俑。

2.6 操作俑

操作俑根据劳动的场合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从事农耕活动的农耕俑和从事日常家庭生活劳动的家庭劳作俑。可分为庖厨俑、驭车俑、牵马俑、牵牛俑、养牛俑、饲养俑、击鼓俑、行刑俑等。见临沂山王村汉墓以及临沂银雀山周氏墓群M14出土的陶俑。

2.7 其他俑

比如背负俑,见章丘靖家村西汉墓M1∶26。

2.8 家禽俑

鸡俑:有泥质灰陶、红陶和釉陶,有模制和手制。见山东青州市马家冢子东汉墓QM∶171。

鸭俑:有泥质灰陶、红陶和釉陶。见山东青州市马家冢子东汉墓出土的陶俑QM∶170。

鹅俑:如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出土的陶俑M1∶23。该鹅俑为泥质灰陶,通体涂白色,短喙,眼外突,长颈,体肥胖,双足粗短立地,四趾分开,有蹼,翘尾。实心。长7.8厘米,宽5.4厘米,高7.8厘米。

2.9 家畜俑

狗俑:采用写实手法,多泥质灰陶,手制。见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M1∶52。

猪俑:多跟随陶猪圈一起出现,组合殉葬。该俑采用写实手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见章丘靖家村西汉墓M1∶28。

马俑:立姿,体型高大,体态匀称,常为分别模制,后合范烧制。见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M1。

牛俑:如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牛俑,形體较大,肥硕健壮,均立姿,通体彩绘紫、黑等色,做工精美,头部角体现了牛力量强大。

羊俑:如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羊俑,形体较大,肥硕健壮,均立姿,通体彩绘紫、黑等色,做工精美。仅余一只腿。

虎俑:如山东五莲山张家仲崮汉墓M1∶39,该虎俑面容狰狞,卧姿,有方座。通高2.1厘米,宽2.9厘米。

鸳鸯俑:如山东苍山县汉代石棺墓M4∶10。泥质灰陶,椭圆形,空腹,内有两泥丸。高4.5厘米,长7.5厘米。

猴俑:如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M1∶17,身略肥,仰首,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长臂,左前肢似正向口内送食,右前肢、左后肢及尾残。身长10厘米, 高6.3厘米。

依据出土材料,发现陶俑主要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依据汉景帝阳陵和大型诸侯王墓的出土材料,发现大型兵马俑是有规格的随葬品,除了天子和少数被允许的诸侯外,其他人是不可随葬兵马俑的。陶俑的殉葬体现了等级和丧葬制度。在山东汉墓出土的人物俑和动物俑中,以侍俑和猪俑居多。应是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死者及家属希望死者在地下世界依然能享受生前的生活。陶俑代替人牲殉葬,在地下世界为死者服务。大量猪俑和陶猪圈的出土说明汉代人大量饲养并食用猪肉。其中出土猴俑可能当时猴是作为宠物被主人饲养供主人玩乐所用。鸳鸯俑应是象征夫妻感情,希望在地下世界延续夫妻的感情生活。

3 分期

本文依据出土的实物资料,将山东地区汉代陶俑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三个阶段。西汉早期指汉朝建立到景帝,即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西汉中后期指汉武帝登基到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即公元前141年—公元8年;东汉时期指东汉刘秀称帝至东汉覆灭,即公元25年—公元22年。第一期陶俑类别众多,包括兵马俑、生活娱乐俑、侍俑、操作俑等七类,陶俑面部刻画较为简单。第二期陶俑对于面部及动作神态的塑造更为细致。兵马俑及仪仗俑殉葬逐渐变少,至晚期后未见。第三期的人物俑随葬现象大量减少且制作粗糙,随葬动物俑现象大量增多。

4 结语

汉代陶俑体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习俗的发展。山东地区陶俑陪葬之风盛行,陶俑作为丧葬系统中重要的一类,多为身份的象征,在西汉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汉早中期,受先秦和中原地区丧葬制度影响较大,陪葬品多用于体现礼制,彰显墓主人身份等级。如诸侯王级别有大量兵马俑殉葬,这是其他贵族不能拥有的。陶俑虽有展现墓主生前生活的作用,但更多还是体现对墓主的侍奉功能,借此反映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显示身份等级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陶俑的数量、种类也因墓主身份产生差异,反映墓主人地位和财力。如危山汉墓和青州香山汉墓都出土大量的兵马俑、仪仗佣、侍俑及乐舞俑等各类陶俑,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是普通地主或官僚无法比拟的,且多施彩绘,而小规模墓葬鲜少用陶俑陪葬。陶俑的殉葬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墓主人希望死后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财富和地位。墓葬形制也由西汉早期的土坑竖穴墓发展到东汉时期以砖室墓占主流。东汉时期,山东地区人物俑的殉葬大量减少,很可能与画像石的增加有关。画像石可以代替陶俑展示墓主人的生前生活,体现墓主身份地位和死后的寄托。人物俑带有的人殉意味也大量消减,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量动物俑殉葬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活的丰富。

陶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活动,尤其是人物俑可以看作是现实人们的缩小版,在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娱乐场景。它们作为墓主的随葬品,在另一世界继续为主人服务。动物俑随葬体现了汉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东汉时期,大量饲养猪、狗及各种家禽,体现了当时庄园经济的发展。画像石使我们更能清晰了解到当时人们在庄园经济下的生活情形。陶俑作為陪葬品,是汉人生死观和丧葬制度的重要体现,汉代陶俑的工艺较前代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制作方法和具体形态上都有差异,神情仪态更为细致。汉代陶俑多为民间的产品,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陶俑的发型和服饰也真实展现了汉代的时尚潮流,对于研究汉代的发型与服饰的发展和演变也有着重大意义。

注释

①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6.

②④⑤⑥⑦⑧⑨prw韩伟东,魏成敏,王会田.临淄山王村出土汉代兵马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③⑩王燕玲.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初探[J].文物春秋,2010(2):22-28.

klmn李德渠,傅吉峰,夏义勇.山东济宁市陆桥西汉墓[J].考古,2008(6):91-96.

o冯沂.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J].文物,1989(1):21-47,101-102.

q林仙庭,闫勇,王金定,等.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9(1):39-64,161-163.

s沈毅.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41-58,97.

tvyz宁述鹏,王亮,隗广英,等.章丘靖家村出土一批汉代陶俑[J].海岱考古,2017(00):265-281,558-561.

ux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J].文物,1972(5):19-24.

徐淑彬.临沂金雀山1997年发现的四座西汉墓[J].文物,1998(12):17-25,101.

李卫星,吴征苏.山东嘉祥清凉寺出土汉代陶俑[J].考古,1992(10):955.

蒋英炬,吴文棋.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J].考古,1975(6):363-372,351,388-392.

姜建成,刘华国.山东青州市马家冢子东汉墓的清理[J].考古,2007(6):59-75,98-99,102-103.

高继习,李铭.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J].考古,2004(8):40-47,2.

曹元启,王学良.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J].文物,1987(9):76-83.

林茂法,金爱民.山东苍山县发现汉代石棺墓[J].考古,1992(6):518-52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