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施芳人
(杭州市上城区文物保护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山川五岳造就辉煌历史,杭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是南宋首都、五代吴越都府,其已成为杭州的名片。人们向往古代艺术的辉煌,同时也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考查历史盛世的辉煌,比如皇城、太庙、御街、官窑等,均是南宋文化的重要标志。历史上的宋朝经济发达、文化高度发展,同时也是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海外经济发达,社会经济甚至比肩唐代,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宋高宗进入晚年之后,将秦桧住所改建成德寿宫,禅让皇位之后,宋高宗移居在此,当时的皇宫被称为“大内”“南内”“南宫”,因此德寿宫也被称为“北内”。德寿宫于1162年建成,位于望仙桥之东,五月新葺,六月命名,宫内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等景观配置多迎合太上皇的喜好。宋孝宗为表示孝心,网罗人间的奇珍异宝献给宋高宗,除此以外,高官显贵络绎不绝,在此后几年该宫殿的装饰、修筑等走向鼎盛。此后宋孝宗退位也同样隐居于此。宪圣吴太后居住在此后,其更名为慈福宫,谢太后居住的时候更名为寿慈宫;咸淳年间,宫殿逐渐荒废,度宗将其更名为道宫,当时人们称其为阳宫,另一半则废弃成为民宅。随着风雨的飘摇、朝代的更迭,著名皇家名苑的辉煌历史也如灿烂烟云消泯于历史的长河。
南宋时期的江南园林最是喜人,有词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德寿宫是南宋早期的典型园林,承袭北宋在园林景观方面的风格,在设计上自成一派。宋高宗与宋孝宗时期,德寿宫所在地被人们称为“气象华胜”之地,其地位可想而知,除了要表现出宋高宗的地位、皇家园林的别致特殊之外,德寿宫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雅致”,宋高宗此人政治虽拙,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造诣,至今有墨迹流传。据《书史会要》中记载:“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他的书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左右了南宋后期的书坛,后人多效法他的字迹。也是因此,宋高宗所居住宫殿也多与“文雅”“雅致”相关,德寿宫少了些皇室礼仪空间,多了些“湖山之胜”,更显精妙,颇备写意感。据《武林旧事》卷四《故都宫殿·德寿宫》载:“拟西湖、冷泉、飞来峰。”此外还有梅堂、竹堂、松、菊、木樨、芙蓉等;除此以外,冷泉浣溪,游鱼戏水,春桃盘松,景色奇秀,建筑华丽。
皇家园林当时为私人园林,只在特定的节日开放,允许百姓游玩,部分帝王也将行宫御苑作为封赏御赐给宠臣功臣,御苑除了具备观赏功能以外,还具备经济职能,其通过种植花果来创造收益,从而补贴御苑或者是宫中用度。
杭州山水美如画,而南宋定都临安,让吴越之地也多出些许帝王的豪迈,让婉转的水乡之地沉淀丰厚的历史岁月,皇家的楼台华宇,增添了江南的柔美。从《清明上河图》的宏大与写实《四景山水图》的精巧转变,可以看出历史与地域变迁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趋向变化。南宋建筑既承袭了北宋官书的《营造法式》所代表的官方建筑特征,也受到吴越之地温婉山水的浸染,因此呈现出官式与秀丽并重的结构,在风格上形成独特的体系。然而随着朝代更迭、蒙古入侵、南宋覆灭,所有的辉煌都随着岁月远去,反而留下的建筑与江南的山水在一起,见证繁华荣枯,成为历史烟云的一部分,而今焕发生机,又带领人们追寻那遥远的历史。
德寿宫方圆四五千米,从宋元方志丛刊本《咸淳临安志》的《京城图》中可知,新宫桥东侧有明显的“德寿宫”字样,根据遗迹考古和今人考证,基本上可以确定德寿宫的整体面积约16万平方米,而经过历史考证,德寿宫轮廓逐渐清晰,关于实际布局只有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宋代史料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后文简称《杂记》)、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四、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八、《宋史志》等,部分清代史料也有局部描述。《杂记》中关于德寿宫的记录可能是当时最接近官方的记载文献。另外,《齐东野语》《梦粱录》等均有部分关于德寿宫方面的记载。据遗址勘测、资料分析来看,德寿宫坐北朝南,大殿区在正前方,后面为生活区,进入大门后是主殿,太上皇在此处接见文武百官,同时还有数十个院落。后院是人工挖掘的大龙池,也被称为小西湖,分为四个景区:东区赏花,植被丰富,花卉种类多,地形变化丰富;西区观赏水;南区主要是宴饮休憩;北区亭台楼阁。在《武林旧事》中,对德寿宫的繁华由“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之句,可知一二。
关于德寿宫内布局,其大门外百官待漏院,紧邻望仙桥直街,南面是德寿宫的核心部分,后圃为假山水池、亭台香榭,建设时间大约为1167年。同年十月,“后苑建造冷泉堂,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凿大池,引注湖水”,其设计形如西湖,因此也被称为“小西湖”,西边有聚远楼,也是太上皇赋诗着墨的地方。宫内的御苑按照方位四分布局,分为东、西、南、北四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色。其中东区以植被花卉闻名,有梅花、桂树、木樨、芙蓉,其中有专门的观赏场所,比如:香远堂赏梅,梅花幽香品格高洁;清妍堂赏酴醾,留有“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的诗句,酴醾于暮春时节开花,南唐韩熙载说:“木樨宜龙脑,酴醾宜沉水。”除此之外,也有专门观赏桂花、芙蓉的场所,宫殿内栽种菊、松、竹等,形成三条小径,组成一个繁花似锦、幽深迷离的花园。小西湖之内栽种千叶白莲,湖中有乐坊,可以教习舞蹈,也是娱乐的场所。为更好观赏东区的华景,在园中建造了聚远楼,可以站在高处观赏花草植物,园中景物一览无余。西区主要是观赏湖光山色美景,为迎合宋高宗的爱好,当时的工匠模仿飞来峰、冷泉亭建筑,修筑假山亭台楼阁,溪水泉涌,环绕其中,有清幽之感。冷泉亭栽种大量古梅,根据记载梅树的枝干茂盛,盛开的时候可以庇荫三亩。南区主要是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有载忻堂,也称德寿殿,是宴请百官的地方,金碧辉煌,华丽无比,与皇宫无异。殿内可以供人玩耍、游乐,可以观赏戏剧、杂剧等,也有骑马、猎舍、击球、射箭等场所。北区栽种大面积松树,以前松树大多在苏州地区栽种,后德寿宫北区移栽了松树,受到宋高宗的喜爱,并且撰写了《盘松赞》。
在叠山古典园林中,假山与奇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本身硬朗的架构作为园林的骨架。人工叠山最初出现在园林中,依靠自然山体的结构营造景物,此时山石工匠主要为贵族与皇室服务,叠山艺术也因此在皇室间流行。研究叠山艺术,也是研究微缩的中国历代帝王审美图鉴,对研究中国园林发展有重要价值。从秦朝开始,叠山模式出现在秦代兰池宫,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寻求仙道,于是在宫中引入池水,在池中用土方堆积成山,模拟仙界。汉代汉武帝延续秦朝的叠山形式,建设“太液池”,池中堆砌“蓬莱”“方丈”“瀛洲”。此时叠山艺术已经成熟、定型,发展到巅峰,秦汉时期叠山主要是筑土为山,形式单一但是规模宏大,后世遥不可及。
魏晋时期基本沿袭秦汉的方式,但是魏晋更重视细节,因此趋于精细、写意,叠山水平也不断提升,同时还出现了叠石艺术,以单块的石料塑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发生变化,此时造园成为趋势,因此出现了诸多文学家和造园家。科举入仕之后文人更喜欢感叹怀物,以微缩天地囊括自然风物,形成“聚拳石、环斗水”的形式,此时文人的思想渗透在皇家园林中,方寸之间显出世间山水,意境悠远深厚。此时叠石多以土石相混合的形式,尤其是太湖石一度成为当时热门的石材。
北宋时期宋徽宗痴迷于奇花异石,在他的影响下叠山艺术走向巅峰,为运输湖石花木,宋徽宗不惜花费金钱修筑宫苑,叠山量巨大。宋室南迁后造园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水系众多、植被丰富,但是可用面积却有限,此时文人写意山水渗透在园林修筑中,园林建筑越发精巧、细致,通过有限的物展示宏大的景,以小见大。当时统治者们并不满足对西湖的观赏,反而追求将西湖诸景临摹在皇家园林中,核心是模仿飞来峰。南宋大内后院与德寿宫均叠石仿飞来峰,叠石之风盛行,宋代末年,已经呈现出“无园不石”的趋势,明清时期,叠石呈现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趋势。涌现出诸多专业叠山工匠,至今还有诸多假山可以看见全貌,如环秀山庄、狮子林等。灵隐飞来峰为石山,高五十丈,峰石林立,洞壑万千,有宋孝宗留下的《题冷泉堂飞来峰》,全诗对仗工整,描述了飞来峰的全貌。德寿宫的飞来峰景观描摹涵盖飞来峰下的冷泉亭。冷泉亭位于飞来峰脚下,一侧是冷泉流水,另一侧与灵隐寺遥遥相望,两旁栽种松树、柏树等高大的乔木。
理水工艺也被广泛使用在园林施工中,以山石为骨架,以水体为血脉,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园。水灵活多变,山川湖泊多塑造大美景观,间或以山间溪流营造清幽之感,在园林中与山石、植物、湖岸等互动营造成丰富的景观,水景是一个园林火起来的主要体现。从周文王到北宋,理水技艺越发成熟。
到清代,园林中的理水技术达到顶峰,圆明园的理水堪称一绝,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为丰富的园林水景,东湖为水主体,后湖次之,随之绵延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水体,星罗棋布,堤岛分布,河网密集连成一体,此时的园林建设借鉴西方的形式,出现了喷泉、雕塑等形式,这一阶段也是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过渡的重要时期。杭州西湖经历多次修缮、疏浚,到北宋时期,苏轼修筑苏堤,至此西湖景观基本已经成型。德寿宫的小西湖均是临摹杭州西湖水体,德寿宫的小西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162—1167年间,此时宋高宗禅让之后入住德寿宫,龙池可供“小舟数十只”游览,有杂艺等游玩的场所,此时的场所有意识模仿杭州西湖,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第二阶段是德寿宫后苑修缮扩建,主要是“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因此人们也称为小西湖,修筑飞来峰冷泉堂,形成以小西湖为核心的后苑景观。此时的小西湖中均是“千叶白莲”,湖中有石桥,为仿造白堤与苏堤所设置,桥分隔水面,石桥靠近西区冷泉堂,桥上的亭可赏古梅,万岁桥长六丈多,桥上有亭。
德寿宫引入水的方式,是凿大池,续竹筒,注西湖水,可见对水源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以竹筒制作水体引水,这种设置也称为连筒。连筒最早使用在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中,后被利用在园林理水中。根据历史考证,德寿宫引水系统也包括传统的砖石质水渠,水渠中有太湖石遗址。宋代书画中也有对园林景观水闸的描写,如《水殿招凉图》为皇家园林纪实图画,描绘了宫殿十字脊歇山顶、精美的斗拱,廊桥下为水闸,可以通过开闸放水来降暑,此图与德寿宫考古材料十分吻合,体现出理水的丰富性。
水体形式多样,除了线状、面状的水渠和水池外,还修筑人工瀑布,《武林旧事》记载宋高宗邀请孝宗在德寿宫纳凉,看飞来峰水帘的旧事。这种人工水景营造最早出现在北魏华林园中,“引入水,倾澜瀑布”,人工瀑布与山石结合,给人山野淳朴、自然的感受,山石粗犷淳朴,飞瀑可消暑,这也是皇家园林纳凉景观中的重要部分。
建筑命名也有寓意,其中融合了对建筑功能的认识、概括,造园的时候建筑题名也是评判建筑主人审美水平的标准。德寿宫后苑建筑名称以基本上遵循搭建建筑与周围园林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原则,细化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托物言景,比如半丈红亭、春桃亭、盘松亭等,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因为植物出名的建筑,比如棠梨宫、细柳观;二是直言叙景,比如四面敞开的四面亭;三是溯典景,比如聚远楼便是从苏轼《题咏聚远楼诗》中所提。
宋室南渡,开封仍旧是政治理念上的京都,临安作为过渡性都城,建筑规格不大,临时改造都城的宫苑、坛庙只是进行轻微调整,多考量实用性,像大内宫苑般的建筑数量极少,多是一殿多名,保证功能完善,承担不同的功能即可。根据文献记载以及推断,主体部分以德寿殿为中轴线,规模最高,为体现皇室的尊贵性,德寿殿等级略微高于南大内,为五或七开间。《梦粱录》中记载“后生金芝于左栋,改殿扁曰‘康寿’”,因此,在宪圣吴太后居住的时候,推测康寿殿与此并列,后更改为慈福殿。
后苑建筑分布疏密有致,以小体量的亭、堂类建筑居多,基本上与植物对应,游览价值很高。规格最高的建筑为载忻堂,位于后苑南部,主要是宴饮场所,《武林旧事》记载:“午初至载忻堂排当。”根据主殿规格推测,载忻堂面阔应为三五间,左右两侧有挟裹屋。后苑最高点为聚远楼,《玉堂杂记》中记载:“望见一楼巍巍然,朝士云:太上名之曰‘聚远’。”宋高宗晚年闲居于此,可谓是“闲人”,他登高远眺德寿宫的湖光山色,闲适恬淡的心情恰如诗句的描述。
关于园林植物的使用,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以香草喻美人,古代多使用植物拟人化的形式,园林艺术不断发展也满足了文人骚客游览园林喜好,文人对园林中的植物随性赋诗、吟诵歌唱,已经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植物拟人化在德寿宫后苑园林中也有体现,如古梅、盘松等,它们均是移栽树木。宋高宗对梅、松的喜爱,一方面是出于树木本身的价值,他喜好文雅类物质,网罗奇珍异宝珍藏在后苑中。另一方面古梅与盘松虬枝错杂、盘曲嶙峋、苍劲有力、坚韧不拔,折射出宋高宗晚年居于德寿宫时候的生活状态。
南宋都城位于南方地区,南方独特的天气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栽培技术也逐渐形成体系,《全芳备祖》也就诞生在此时,其记载了307种植物,德寿宫后苑种植树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全芳备祖》也是新时期园林修筑参考的文物典籍之一。南宋是历史上极为独特的朝代,此时的官场闲散、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德寿宫是南宋建筑园林修筑的集大成者,新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在古典园林中积极借鉴经验丰富部分,做好各个要素分析、整合,显示出园林景观修筑的丰满、充实。
综上,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依托古典园林的基础进行创新是可行之策。古典园林至今仍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寿宫是皇家园林的宫苑典范,是南宋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因为德寿宫的存在,让现代园林的修筑有了参考方向,现代园林艺术在借鉴南宋文化的基础上,可实现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