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聪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 琼海 570000]
两宋时期制造业发达,大如造船,小如烧制一只瓷碗,都体现了宋人在造物方面的智慧。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制瓷不仅在技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形制、釉色、釉面装饰等方面也因为宋人雅致简约的“理性审美”而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美感。斗笠碗历史悠久,宋代斗笠碗以其简洁的造型、优雅挺秀的线条展现着宋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南海海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时期往返于南海的国内外商船络绎不绝,当时与我国通商的有包括日本、高丽、占城、三佛齐、大食在内的近百个国家。海南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向人们展现了当年的繁盛。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也是以遗留在南海的文物为一大特色,相关文物藏品种类丰富,包括石器、陶瓷器、铁器、铜器、木质船板等等,以瓷器为主,其中又以宋代瓷器数量为最。这些瓷器包括碗、盘、碟、执壶、粉盒、罐等各类器物,其中有部分瓷器是宋代作为茶具使用的斗笠碗,这些文物来源上主要以发掘和采集为主,偶有征集与调拨。本文拣选馆藏四件斗笠碗为例,阐述斗笠碗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关系。
宋代青白釉划花斗笠碗残件(图1),口沿有残缺,形似斗笠,白胎质地细腻,尖圆唇,芒口,斜直壁,小矮圈足,胎壁很薄,器体内外施青白釉,釉质光洁莹润,碗内壁有刻画花纹饰,口径15.4厘米、足径4.2厘米、通高9.4厘米。由于长期浸泡在海水中,釉层表面开细冰裂纹。
图1 宋代青白釉划花斗笠碗残件
宋代青白釉划花葵口瓷碗(图2),国家三级文物,碗口形如葵花瓣,尖唇敞口,斜壁,圈足,覆扣呈斗笠状,胎质细腻且紧实,通体施青白釉,口径12厘米、足径3.5厘米、通高4厘米。釉面开细冰裂纹,应该是由于长期在海水中,釉层中含有盐分而造成的釉面开裂,碗内壁刻画篦形纹及花草纹饰,纹饰线条简约,外底有墨书。
图2 宋代青白釉划花葵口瓷碗
宋代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图3),尖唇,敞口,斜腹微曲,斗笠形,圈足,器壁外呈莲瓣状,器形规整,器内外通施青釉,圈足底部无釉,釉色温润似玉质朴淳厚,釉面开冰裂纹,胎白质坚,将碗倒扣过来形似一朵莲花,口径22.8厘米、足径3.6厘米、通高11.2厘米。
图3 宋代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
南宋青釉刻画花斗笠瓷碗(图4),圆唇,敞口,斜直壁,圈足,倒扣呈斗笠形,胎质较为坚实,器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器身施釉不均,近口沿处有积釉,圈足底部有珊瑚胶结物,碗内壁有一道弦纹,近底处有刻画篦纹与花纹饰。口径12厘米、足径3.5厘米、通高6.3厘米。
图4 南宋青釉刻画花斗笠瓷碗
斗笠碗是宋代瓷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器形之一,自北宋开始流行,后元、明、清等历代均有烧制。斗笠碗是宋代各大窑场的热门产品,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河北的定窑、浙江的龙泉窑、陕西的耀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都有烧造斗笠碗。斗笠碗的造型特点一般为口沿外敞,圈足较其他而言比较小,器壁向外斜,或直或微曲,视觉上给人一种挺拔之感,倒置过来形似斗笠。宋代理学思想兴起,这种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在器物制造方面就是对“素”“淡”之风的崇尚,可以说是几乎浸润了两宋三百年间的造物审美。斗笠碗的造型完整体现了宋人在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形式美学,倾斜的器壁形成简洁的线条,将窄小的底足与宽大的碗口水平面联结在一起产生强烈对比,近似斗笠的外形传达出极具张力的美感。
碗是我国餐饮器具中的必需品,它的功能性要求与造型的设计极具关联性,碗的大小和高度以及各种形制的设计都要适于人手掌的长度、拇指与中指的距离、把握方式以及饮食方式。碗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的朱漆碗便是我国早期碗类之一。早期碗由于制作技术的限制大多是陶制,自汉代以后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瓷质碗逐渐成为主流。五代以后碗的功能更加细化,按照盛放的食材内容不同可分为饭碗、菜碗、汤碗、果碗、茶碗等。
斗笠碗在仰韶文化中已经出现,是半坡类型中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的斗笠碗碗口大,腹部斜收形似斗笠,但是其腹部的倾斜角度不如宋代的斗笠碗。到唐宋时期斗笠碗已不再是单纯的食器,而是逐渐更多被当做茶具使用。宋代斗笠碗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不同类型的茶具制作,宋代点茶文化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各式茶汤使斗笠碗被广泛使用,斗笠碗倾斜笔直的器壁比较适合盛放液态食物,食用时不需要筷子拨动,液体食物就可以滑入使用者的口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宋代人们饮食坐姿的改变。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时期椅子、凳子等新式家具相继问世,唐代时人们就餐时的坐姿主要有跪坐、盘腿坐和垂腿坐等三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式家具尚未普及。唐代人们的坐具偏低,盛放食物的食床和坐具处在同一高度。到宋代椅子、凳子等新式家具逐渐成为主流,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宋人的饮食坐姿由于新式家具的革新而由以前的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而饮食坐姿的改变也使餐饮器具产生了新的变化。盛放食物的桌面升高,碗口大、口腹外斜,碗类饮食器具置于桌上时,器具内部装饰能够进入饮食者的视线范围,促使瓷碗的内部装饰越来越丰富。
斗笠碗的装饰风格主张简约,主要依靠釉色和刻画花技术来彰显美感,釉色方面有的类雪、有的似冰,有的仿如玉石。宋人有强烈的“尚玉”情结,斗笠碗的釉色在白釉、青釉之外还创烧了青白釉。纹样装饰方面,为了不影响宋瓷淡雅的釉色,工匠们采用刻画花技术在瓷器上进行纹样装饰,这种装饰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刻画花装饰主要采用“半泥刀”技法,在半干的坯体上以刀为笔,刻画出线条流畅的装饰纹,施釉后花纹若隐若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生动,尽可能地突出釉色质地的原始美,这种装饰手法深受宋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宋代文人雅士注重“气韵生动”式的意境,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提倡“古画画意不画形”。宋代是充满儒雅的“文治”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刻画花纹饰较为写意,通过对自然物象形态特征的把握,经过提炼、变形、夸张、取舍等艺术处理,以简单的线条肆意而畅快地刻画出物象大概的轮廓,这种简约的纹样装饰在其他各个历史期的瓷器上很少能看到。而后历代均有烧造斗笠碗,但是规模已远不及宋代。
斗笠碗的流行与当时宋人的尚茶之风有很大的关系。秦汉时期茶主要是作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饮品,到唐代人们对茶逐渐熟知而成为一种时尚,宋代茶文化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宋时期茶叶已经不再专属上层社会,而是完全融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整个宋人社会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平民百姓生活中的婚嫁庆典也与茶叶融合,如家中有客到访要敬“元宝茶”,订婚纳聘等仪式有“下茶”“定茶”“合茶”等茶礼。民间斗茶成风,争奇斗艳的茶艺美不胜收。街市上茶业兴隆、茶馆林立,根据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载:“更有张卖面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可见,茶馆生活早已是宋人闲暇之余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此之外,宋代关于茶的普录著述也是层出不穷,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沈括的《本朝茶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御苑采茶歌》等众多关于茶的著作为后世了解宋代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宋代的茶文化极为繁荣,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曾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两宋时期茶叶种植区域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宋史《食货志》中记载:“景祐元年(1034),天下户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三分其一为产茶州军,内外郭乡又居五分之一。”可见,两宋时期茶叶的产区十分之广袤。茶叶名品不断涌现,如蔡襄监制的“小龙团茶”就曾是当时极其珍贵的茶品之一,宋仁宗赵祯对小龙团茶十分珍爱,据说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仅获赐一饼完整的小龙团茶。在宋代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中记载了如龙凤团茶、龙团胜雪、白茶、石乳、银丝水芽等近百种名茶,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唐代的饮茶方式以煎茶为主,宋代在煎茶之余更推崇点茶,煎茶法重视的是茶水的味蕾感受,点茶法在追求茶味的同时,则更加重视仪式感带来的形式美学。点茶这种饮茶方式对茶叶品质、水质与温度、茶具的选用、烹茶的技艺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宋代时“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团茶,也称为饼茶,是将焙好的茶叶经模具压制而成;散茶即草茶,亦可称为叶茶。点茶时不论团茶还是草茶,都要将其研磨成末。点茶的程序复杂,根据蔡襄《茶录》中载,点茶程序依次为灸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先将茶饼或散茶烤炙,然后用茶碾将灸好的茶叶碾成末,茶末通过茶罗筛细,将茶盏(茶瓯)预热,然后将适量的茶末填入盏(瓯)中,注入少量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然后再次注水,用竹制的茶筅击拂打茶,使茶汤表面形成泡沫汤花。斗笠碗底部深并有一定的宽度,容易击打出汤花,在击拂时宽阔的碗面不会因为碗口狭窄而阻碍运筅旋彻,同时也便于观赏茶汤的汤花。宋代点茶中还衍生出了斗茶,斗茶也称为“斗茗”或“茗战”,即比试茶的优劣,也比试点茶技艺的优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斗茶中“茶色白,宜黑盏”,斗茶时茶汤表面以白色为贵,一般选用建溪白色团茶,为了更好地辨别出茶面汤花的优劣,最好使用黑釉茶盏。而一般以草茶茶末点啜者则多使用白瓷、青瓷、青白瓷(影青瓷)甚至银器、石器做茶盏。范仲淹《斗茶歌》中写到:“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据有关学者的分析研究,诗中所描述的应是建溪绿色饼茶,而“碧玉瓯”指的是施青白釉或青釉的茶碗。
宋代烹茶方式上非常多样化,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有言:“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至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宋人在陆羽所记载的烹煮方式上加以改良创新,将芝麻、绿豆、枸杞等药材碾碎研磨后与茶一起烹煮,然后将其与茶水一起吃掉。宋人对茶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地研制各种饮法,在茶汁中添加的材料日益丰富,如松仁、核桃仁、川椒、酥油等食物都可擂细加入茶汤中,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写:“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擂茶是一种养生茶饮,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在蔡襄的《茶录》中也有关于将龙脑香加入茶汤中的描述,虽然蔡襄并不赞同这种饮法,但是这种在茶中加入香料和各种珍果香草的饮法在当时十分流行。宋代七宝擂茶、葱茶、辣茶等都是当时流行的饮法。宋代苏东坡《绝句》之二云:“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宋人将这种加了各种佐料的浓茶称为茗粥或茶粥。由于茗粥比较浓稠,寻常的碗底部较平,碗壁坡度较缓,饮用时不容易喝到碗底的汤渣。而斗笠碗由于碗壁的坡度较大,底部窄小,器身的设计让饮用茗粥更为方便,不需要筷子或汤匙的辅助,碗底的汤渣便能够很容易地滑入饮茶者口中。斗笠碗的设计也使清洗变得更加便利,满足了宋人对茶碗功能上的需求。
斗笠碗的出现迎合了宋代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专门为满足宋人的饮茶习惯而烧造的。同时由于新式家具的革新潮流日益高涨,宋人不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席地而坐,饮食坐姿发生了变化,对于碗的造型与装饰手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斗笠碗的流行是茶文化发展与饮食坐姿变化的必然结果。斗笠碗以其简洁的线条、科学严谨的造型设计满足了使用者对功能的需求,淡雅的釉色与自然的刻画纹装饰应和了宋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对造物方面淡雅美的追求,斗笠碗将优秀的制瓷技术和宋人高雅的艺术审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儒雅、质朴、高洁的感受。斗笠碗不仅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还完美地体现了宋代对于理性审美的精神追求,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代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