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凤娟
摘 要:龙舟说唱又称“唱龙舟”“龙舟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一种吟诵式的广府民间歌谣,以清唱为主,伴唱为辅,主要流行在广州、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地区。龙舟说唱的曲调活泼随性,曲词运用大量日常口语,充满乡土、古朴气息。文章拟从发展源流、艺人身份、曲词特点方面,探究其创作、传播的特色。
关键词:龙舟说唱;龙舟公;木雕龙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40
1 发展源流
1.1 历史渊源
龙舟说唱起源于清代,但具体时间、起源众说不一。前辈陈勇新先生总结为两种:一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其时施琅平定台湾,反清活动转入潜伏期,反清志士纷纷转向水网地带活动,并以通俗的歌谣作为团结群众“反清复明”的纽带。二是清乾隆年间,相传顺德龙江有个平时能说会唱的破落户子弟,因生活无着,便在木鱼歌的基础上改革唱腔,手提木雕龙舟,胸前挂一副小锣鼓,边敲边唱卖艺度日。这种演唱形式别具一格、明快悦耳、通俗易懂,不少人竞相仿效,很快流传开来。
两种起源均有一定可信度,但从《18-19世纪羊城风物》登载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的外销画《旱龙音》(图1)来看,龙舟说唱至少在清中期已相当兴盛,并作为广东社会重要景象引起外国人注意。这幅《旱龙音》约作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画中歌者为男性,留辫子,赤足,着半截裤子,身背一个布袋,手持木雕龙舟,龙舟上罗伞、锦旗、扒船小木人齐备,雕刻精细。从其装备看来,已经基本具备龙舟说唱的特征,只是胸前锣鼓比现代龙舟艺人的锣鼓更大。
1.2 发展过程
龙舟说唱的表演内容可塑性很大,既可唱吉利贺词,也可以改编民间故事、话本、戏剧,还能以社会生活、国家大事为题材,改编龙舟歌,又称“时事龙舟”,适用场合广泛。因此,从清代开始,龙舟说唱一直流传在以顺德、南海、番禺为中心,包括香港、澳门、广西在内的广大粤语地区,甚至三水六合、高明合水等客家人聚居地也有流传。
早期香港茶楼歌座乃是唱龙舟的世界,晚间开放茶亭,招徕茶客的手法是开歇座、唱龙舟。龙舟公在澳门也是极具代表性,其形象甚至被画进邮票(图2)。
由于龙舟艺人识字不多,多口耳相传,形成文本的时间较晚。顺德区博物馆收藏的曲本有清丹柱堂刻本龙舟歌本《丽春吹箫》、清光绪刻本龙舟歌南音《陶府诉情》、清光绪龙江多文堂版龙舟松原本《新刻龙舟歌·星桥祭奠》、清光绪十一年(1885)佛山芹香阁龙舟歌刻本《起解李旦》,多为清后期的歌本。
除了专门的龙舟歌本,龙舟歌也常见于时事杂志、报刊。《一声钟》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中美华工条约,刊登了不少龙舟说唱材料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1906年在广州创刊的《中外小说林》,初名为《粤东小说林》,社址迁到香港后改名《中外小说林》,里面即刊登较多龙舟歌,将当时的社会热点,如禁烟、工商学界大事,一一调侃点评。1907年刊登《龙舟歌·禁烟笑柄》:“禁烟事,莫须提,若然提起,就失礼行规。可恨的官差,全作弊,竟把堂堂谕旨,乱甘施为,此等名话禁烟,其实恶睇。糊涂了事,好似一个混账东西”。1908年《龙舟歌·贺新年》:“歌一曲,贺吓新年,且向我同胞,恭喜句先。呢曲歌词虽系浅,但得诸君听过,各记在心田。第一贺,贺学界文明;第二贺,又贺商场,日益繁昌;第三贺,贺机器精奇。”“鼓舞人心,齐奋起,前途多吉利,切莫为畏难两个字,负却心期”。
民国年间,龙舟说唱还因在广东流行一时,被介绍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还灌制了唱片(图3)。1935年在上海创刊的《粤风》,主旨是“联络同乡感情,发挥粤人特性,推广粤侨企业,沟通粤人消息,提倡粤侨教育,改良粤人习惯”。主编李希三曾发表专门论述龙舟艺术特色的《关于南音与龙舟》,分析这种时兴曲艺的特点,并说:“广东流行歌谣,除粤讴外,还有龙舟和南音两种,这两种歌谣流行于民间,比之粤讴还普遍得多,真是家传户诵,风行全省,尤其是女性方面,爱好欣赏此等歌谣”。
1919年在天津出版的《天津国货调查》是一本贸易经济刊物,旨在提倡国货、振兴工业、唤醒同胞,也曾用龙舟歌的形式进行宣传。可见龙舟说唱跨越广府语言限制,流播至省外。
1939年11月9日创刊于北京的《三六九画报》属于通俗画报。载文内容以杂为特色,收录世界知识、科学新闻、新旧文艺、市井生活、戏剧、电影、社会生活、体育与学生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戏剧也是该刊的主要内容,曾刊登《广东的龙舟歌》,介绍了这种夹杂广东方言的叙事歌。
20世纪30年代,顺德曾组建一个龙舟粤剧团,到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演出。可见,龙舟说唱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已经得到大众的关注与认同。
2 何为龙舟公?
2.1 形象
龙舟说唱以市井传唱为主,主要有三种演唱场合:第一种是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由于时间短,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换取住户打赏零钱、食物,又稱“吉利龙舟”。第二种是固定设点卖唱,艺人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区别于单纯演唱吉利词。第三种受富人聘请,上门演唱。
演唱者多是被称为“龙舟公”的男性民间艺人。龙舟公形象鲜明,可归结为主要两点:一是手持木雕龙舟,二是沧桑的豆沙喉。
专门从事龙舟说唱的龙舟公,会专门制作精美的木雕龙舟,颜色鲜艳夺目。“龙”代表吉祥,“舟”与风调雨顺有关,说唱人将自己演唱的歌曲命名为“龙舟”,以讨个吉祥、可能也与珠江三角洲河涌纵横,人们都喜欢龙舟竞渡有关。
龙舟长六七十厘米,宽约10厘米,装在一人高的木杖上,雕有龙头龙尾,造型有单层、双层、三层三种。单层龙舟一般仿竞渡龙舟造型,刻有两排小人,或高举罗伞旗幡,或手持船桨。有的龙舟还可活动,拉动提杆的绳子,小人就做划桨状。双层龙舟下层有划桨人,上层一般有盖,无盖的有人在上面竖起旗幡,周围满挂饰物,五彩缤纷。三层龙舟底层有左、右两排划桨人,中层有手持各式兵器的武士,顶层有勇士瞭望(图4)。gzslib202204051906但也有部分龙舟艺人不是长期表演的,如遇上春节,一些平日耕田、打散工的贫苦人家,也会趁机外出唱龙舟,以求得赏钱或赏物。他们在一人高的青竹上,绑上一簇榕树叶,再挂几个橘子和几封利是、几个铜钱,逐家逐户卖唱,叫“唱橘树”(图5)。除此之外,还有鲤鱼歌表演和喃银树表演。鲤鱼歌表演为手提木雕鲤鱼,一边打小锣鼓一边说唱,与唱龙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沿街卖唱的龙舟公,多有一种特色嗓音,沙哑粗犷,俗称“豆沙喉”,这其实是因为长年累月为生活奔波卖唱,嗓音破损所致。
2.2 传承
有研究认为,以演唱龙舟为生,十有八九是顺德人,故行内公认以顺德话为正宗。外地艺人要得到群众认可,必须熟习顺德乡音。一些龙舟唱本,亦印上“龙舟松(顺德人)原本”“顺德大良龙舟魁记原本”来作号召。龙舟公也经常在顺德大良东门上街庙,举办唱龙舟比赛。1960年前后,何志宁等两位顺德艺人应邀到广东广播电台演播龙舟歌,历时一年多。
除了个别著名的、有影响力的龙舟公,一般少有姓名、事迹留下,通常取名字其中一个字,冠以“龙舟X”的称号,已知的有龙舟德、龙舟九、龙舟宁、龙舟迈、龙舟会、龍舟镇、龙舟崧、龙舟炳、龙舟管和龙舟梅等,如佛山市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的顺德龙舟说唱艺人刘仕泉,即人称“龙舟仕”(图6)。
龙舟说唱的传承多为耳濡目染,加上老艺人的指点,没有正规、系统的训练。根据学者对几位龙舟公的采访,龙舟说唱艺人“既不教唱龙舟歌,也不授予文字稿,没有简谱,只有音韵,学习者只能通过聆听、默记、说唱的长期训练才能达到圆熟程度”,龙舟说唱艺人陈振球曾说:“你听得多、吸收得多,自然会唱”。
2.3 个别龙舟公介绍
2.3.1 龙舟松
谭达先先生转引鲁藜《龙舟松》一文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环有一家三多茶楼,曾名噪一时,因从顺德大良延请了‘龙舟松来港主唱”。龙舟松人称“松叔”,擅长《三国演义》,尤以关公斗等最著。以“龙舟松”之名修订的龙舟歌本,现存数量较多:《新出龙舟歌打烂老婆柜》(龙舟松原本、以文堂板)、《三聘孔明》(龙舟松原本,第七甫五桂堂板,也有华兴数据印行版)、《嘱媳送衣》(龙舟松原本,富桂堂藏版)、《洒金桥问卦》(龙舟松原本)等(图7),可见在当时有着较高知名度及影响力。
2.3.2 龙舟珠
龙舟珠本名何二珠,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龙舟艺人。出生在破落地主家庭,少时曾读书,略通诗词。唱起龙舟来,徐疾有致、词文顺达,有很强的感染力。更难得的是,他不但会唱还能创作,能够因人、因地、因事而分别即兴创作演唱,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
据记载,龙舟珠还与著名粤剧伶人靓次伯(1904-1992年)有一段渊源。靓次伯原名黎松伯,年轻时曾在顺德陈村收留了一位唱龙舟为生的艺人,艺名龙舟珠。靓次伯专心向龙舟珠学唱龙舟、南音等民间说唱艺术,并把这些说唱艺术运用到粤剧舞台演出中,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在业内有“龙舟王”“南音王”之称。
现今流传的龙舟珠修订过的龙舟歌本,有《碧容探监》(“龙舟珠订”“明德堂板”)和《貂蝉拜月》(“龙舟珠订”“省城三元堂板”,封面作“成文堂”)等。其中《貂蝉拜月》内容为:“王允忧董卓误国,家妓貂蝉在后园拜月,求国泰民安,为王允听见,于是认为义女,设连环计,以诛董卓”,出自小说《三国演义》。
2.3.3 其他龙舟艺人
除了这些专业的、有名的龙舟公,还有很多因突发变故、灾害,流落异乡,以平时习得的龙舟歌谋生的艺人。1945年11月创刊于香港的《正报》,所刊文章多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及其疾苦。1948年刊登了一首《乡下佬唱龙舟(乞儿喉)》,歌者是一个有着悲惨遭遇的龙舟歌艺人,“打响个龙舟鼓,真系失礼晒各位,我本系广东耕田人,不搂(一直)都安分,一直靠耕田为业,种地谋生,而家流落到呢度(这里)香港,都系因为遭逢不幸”,因贪官污吏、日寇侵略、洪水泛滥、基围崩决等原因,“财产冇清,呢层就罢就(这点就算了),至惨是我老婆仔女都死得半个不留,可怜我地水灾的难民,搅到无路走”,因此只能“流落到呢度街头,打响锣鼓同大家唱龙舟”。
但是这些收入微薄的龙舟艺人,在面对国家灾难时,仍可挺身而出。《中华(上海)》是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图画杂志。1938年刊登《献金救国:龙舟歌者的乞丐,也来献金,足征华南民众爱国的热烈》照片,照片中龙舟艺人手持木雕龙舟,瘦骨嶙峋却精神铄矍(图8)。
3 艺术特点
3.1 腔调特点
龙舟歌以广府方言演唱,由于从沿门卖唱而来,所以行腔一般趋于低沉,嗓音不尚清亮,且略带沙声。据传,最早的唱龙舟以清唱为主,没有锣鼓等乐器伴奏,一书生拿着龙舟本唱龙舟时,一时兴起敲起了手边的盘碟,便演化为后来的龙舟锣和龙舟鼓(图9),演唱时声腔短促、诙谐有趣、高昂跌宕,富有感染力。龙舟歌演唱时,经常在一句中的开头唱词像炮仗一样不断冲口而出,然后缓慢拖腔结束。唱者可用锣鼓来代替起板和过门或增加声势。唱到激情处,小锣突然一击,故作惊人之态,用唱词、唱腔迸发出来的气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渲染故事情节及烘托氛围的效果。
3.2 唱词特点
龙舟歌的曲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唱词可以是8韵,也可变化成16韵,若还不够时最多还可加为36韵。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曲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2.1 吉利龙舟
春节前后、婚丧嫁娶、寿诞、新铺开张等喜庆场合,龙舟公到各家各户表演(图10)。为了提高谋生本领,龙舟公大都会现编唱词,根据主人的不同身份,如做官的、做生意的、教书的、行医的、做工的、务农的、家中有人出洋的各种情况,临时编唱,临时“爆肚”,即兴表演。唱完后,随缘乐助。如果主人家是富裕人家,就唱“买下良田足足有万顷,收租收到去五羊城”;如果家里有幼童,就说“细蚊仔(小孩)快高长大又生性,读书伶俐又聪明”;如果主人家是家卖粥店,就需要夸一下“师傅手势难效仿,粥味甜锅靓上汤”;如果是理发店,就唱“青年飞过更加俊秀,女嘅飞过靓流(漂亮)与温柔”。gzslib202204051907有时为了活跃气氛,也会故意唱上一段诙谐的曲词,称为“斗气龙舟”“扭计龙舟”:“西水过塘鱼出海、种蔗生成盲公竹”等。听众因知是故意为之的而被引得开怀大笑。
3.2.2 说唱故事
当龙舟公有相对固定的演唱场所,便可说唱成段故事,可摘取现成长篇木鱼书的精彩片段改编(图11)。如《碧容探监》取自《玉葵宝扇》,《包公访狄青》出自《五虎平西》,《私探营房》出自《二下南唐》,也有取自南音《梁山伯牡丹记》的《英台祭奠》《白沙访友》《英台回乡》等。
除此之外,可改编小说、话本,如《三聘孔明》;可改编戏剧(传奇),如《长亭饯别》取自杂剧《西厢记》,《启中分别》出自杂剧《拜月亭》。可改编民间传说,如《呆佬拜寿》《蠢子成亲》。可唱劝世文,劝人走正道、做善事、勿作恶,如《孝顺歌》。
3.2.3 时事龙舟
龙舟说唱形式灵活、风格活泼粗犷,运用大量日常口语,深受多个阶层欢迎。而且,这个“旧瓶”也可以不断装进不同的“新酒”,说唱内容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时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工具,洋溢着新的时代气息。
20世纪30年代,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先后发表的龙舟歌《解下愁》《臭骂石杰》《唤醒同胞》《工人叹五更》等唱本,宣传抵制英货,激励人们把反帝斗争坚持到底。1932年,《进化周刊》刊登《龙舟·土恶害工人》:“真正可恨,个啲(那些)作恶土豪,阴谋险毒,用计如刀,为恶农村,称霸道”。
1933年在广州创刊的《机声周刊》属于劳工类周刊,于1935年刊登龙舟歌,描述世界时局:“因乜(什么)事干,炮火连天,做乜甘多(这么多)飞机,在天上盘旋,警日报纸宣传,意亚个便,实行开战,烽火风烟,故此惊振全球难以免”。
这一时期反映经济社会事件的唱词层出不穷。1940年创刊于香港的《工商月刊》,有《爱国龙舟歌工商第一声》描述工商业发展成绩:“第一声,恭喜工商联合,大放光明”。1919年的《天津国货调查》有作者以“橘中居士”笔名,发表龙舟歌:“言未发,泪如丝,请诸君来此读吓我呢首断肠辞,就系警醒诸君来自励,切莫长眠高卧醉如痴”。宣传“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
1934年至1949年间,简称“新运”的新生活运动兴起,这是一场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的国民教育运动。1937年《进化》杂志连续九期刊登《龙舟新生活》提出“新生活,我地工友要须知,希望复兴民族,就要大众维持”。
这一类别中也有一些诙谐的龙舟歌。《学生文丛》于1947在香港出版,刊登学生的作品,还有茅盾、柳亚子、郭沫若、艾青等人写的文章。其中《学生歌过年(龍舟歌)》诙谐生动,令人发笑:“拍大髀,唱支歌,新年放假益晒我呢个大炮和。讲起读书呢层真系苦楚,从朝到晚功课多多,计算计到头昏,古文又越读越涡,净系英文一课已经生字成箩”。
新中国成立后,龙舟歌以其轻巧、灵活,易于推广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成为宣传新事物、新思想的有效形式。
4 结语
历数百年的流传、演变,在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龙舟说唱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但自2006年,龙舟说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逐渐赢得世人关注。同时,龙舟说唱用词诙谐易懂,唱腔流畅顺口,包容性强,可以自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宣传,仍具有一定的舞台魅力和实用性。就其表演形式而言,既可以作为一种曲艺,在舞台独立表演,也可以作为粤剧粤曲的曲牌表演,表演形式相当灵活。因此,喜庆盛事仍不时可见龙舟公的身影(图12),说明龙舟说唱仍具备一定的传承、传播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2][佚名].龙舟歌·禁烟笑柄[J].中外小说林,1907(11):585-587.
[3][佚名].龙舟歌·贺新年[J].中外小说林,1908(1):1025.
[4]李希三.关于南音和龙舟[J].粤风,1935(3):17-19.
[5]橘中居士.粤语龙舟歌[J].天津国货调查,1919(1):29-30.
[6]林筱云.广东的龙舟歌[J].三六九画报,1940(12):10-11.
[7]屈九.追寻番禺消失了的行业[M]//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第79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8]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9]谢中元.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佛山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